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1)

公元419年,暮年的陶渊明写作了《桃花源诗并记》,其中 “记” 的部分被后人称为《桃花源记》。今年,恰好是《桃花源记》问世1600年。

《桃花源记》讲述了武陵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并且后来再没人找到它的故事。“桃花源”因之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简单、快乐、和谐的社会生活理想”代名词,又称“世外桃源”。

1600年以来,人人向往桃花源,又无人找到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它的真正位置或创作原型地点又在哪里?这些都引起中国历代知识阶层甚至普通百姓极大好奇。

自唐朝刘禹锡任朗州(今属湖南常德)刺史十载以后,人们通常随他把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作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加之,《桃花源记》有句“武陵人捕鱼为业”,因此历代的“桃源行”(王维、韩愈、王安石等人都作过“桃源行”诗)者也都跑到南方“武陵”寻找“桃花源”去了。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2)

■陈寅恪先生

然而,作为清华园“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则不同意此说。1936年,他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通过大量的文史资料考证得出结论如下:

甲、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实之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

丙、桃花源记纪实之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

丁、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所作成。

也就是说,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在弘农(现今陕西华阴至河南灵宝一带)或洛水上游(现今商洛地区)一带。

陈寅恪先生于此给出了详细的逻辑梳理:

东晋戴延之,从军至洛阳西征,奉命勘察洛水,回来写了《西征记》,无奈该书亡佚,文章内容今残存于《水经注》。《水经注·洛水》保留了参军戴延之之游历:“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所至之处。”又“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俗谓之檀山坞。”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3)

而陶潜(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与那场战事的佐将不仅相识,而且还有诗文酬答,“与征西将佐本有雅故”。于是,陶渊明听闻檀山坞或桃源故事,受启发做《桃花源记》可能极大

桃花源既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弘农或上洛,何以陶渊明要移于武陵?陈寅恪先生认为,其为加入刘驎之入南岳衡山采药的故事而设置,《晋书》卷九四《隐逸传》记刘驎之即刘子骥入衡山采药,见涧水南有二石囷,失道问路,才得还家。或说囷中都是仙灵方药,刘骤之欲再往寻求,但已不能复知其处。据此推知,陶潜之作《桃花源记》,是取桃花源事与刘驎之事牵连并混合为一、桃花源虽本在弘农或上洛,但因牵连混合刘之人衡山采药故事,不得不移之于南方的武陵。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4)

魏晋之际,为避战乱,百姓常常聚族而居,在险要地方筑堡储粮,以求自保。既是檀山坞在地理和聚落上形成的原因,也是世间思潮渴望太平胜景的愿望。“坞”是那时的一个社会“共同体”。

陈寅恪先生逻辑缜密,为了探讨坞,甚至检索敦煌文书,见西凉建初十二年敦煌县户籍写本有“赵家坞”地名;“源”是“塬”或“原”的文学嫁接。坞虽淹没,而塬(原)却存在,西北的那些地名:董志塬、五丈原。

陈先生的考证虽是“旁证”,但其结论基本上还是可以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研究所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就援引了此种说法。

1956年,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唐长孺(1911-1994 )发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一文,虽对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持不同意见,但只是进行补充说明,未能提出足够的证据。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5)

近年来,有网友亲到华阴、商洛,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进行考证。发文说:弘农与上洛以秦岭、华山为界,分属南北两地,弘农居秦岭北麓,上洛居秦岭南麓,虽一山之隔,然南北分际十分明显。秦岭南麓,因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因而沟深溪大、林竹丰茂,山花遍野,每到春夏季节,更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实乃风景山水胜地,商南金丝大峡谷风景区便是一例。桃花源记中渔翁捕鱼时间,定在夏秋季节,此时商洛风景更是迷人,与桃花源记中之描写十分吻合。上洛境内有丹江过境,分支不计其数,沟大溪深,地形复杂险阻,又有可耕之地,物产丰富,十分符合坞堡避难之条件,今商洛居民仍依山而居,往往居住在河流之中上游,居民离出山之口,往往有七八里路程不见人烟,此种情况在商洛山区之中比比皆是,贾平凹在其小说《商州》、散文集《商州三录》反复提及,故《桃花源记》中现实之桃源或在商洛极有可能。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6)

■商洛风光

另外,《深圳商报》2017年曾报道,《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前主编张清是陶渊明资深粉丝和研究专家。通过认真研读陶渊明的作品,张清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认为,桃花源原型地:一、地理特征上,是武陵。二、社会特征上,近似历史上弘农、商洛一带的坞堡。三、融入了自己乡村生活的经验,是把自己归隐初期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做了诗意的升华,进而理性化。

读罢本文,您同意哪种观点呢。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内容摘要(历史上真正的桃花源)(7)

■明代仇英所画《桃花源图卷》(部分)

■来源/《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如是斋居士”微博、“寒山拾得”微博、豆瓣网、《深圳商报》等

■编辑/张永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