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

长期以来,豫剧界流派纷呈。

生角有唐派(唐喜成),丑角有牛派(牛得草),净角有李派(李斯忠),旦角更是有常派(常香玉)、陈派(陈素真)、崔派(崔兰田)、马派(马金凤)、闫派(闫立品)、桑派(桑振君)等。类似地,曲剧也有张派(张新芳)、马派(马琪)、海派(海连池)等,越调有申派(申凤梅)和毛派(毛爱莲)等。如此百花齐放,当年共同繁荣了河南戏曲界的春天。

大师们的“流派创始人”身份,是出于广大戏迷的推崇、媒体的总结与推广,凭借他们个人的艺术造诣而形成的。而在其活跃在舞台上的年代里,他们自己恰恰是最不讲究门派之说的。海纳百川、相互借鉴也才成就了他们形塑个人风格之路。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1)

弟子后辈对流派的传承,包括对大师“德”、“艺”两个层面的传承。花开两朵,我们单表一枝,这里主要说一说“艺”是怎么传承的。

唱腔表演定乾坤

豫剧大师水平之高,主要体现在唱腔特色。常香玉的清亮,马金凤的俏皮、崔兰田的浑厚、闫立品的婉转,以及唐喜成的高亢,牛得草的诙谐等,构成了他们的底色。流派传承,首先是唱腔与表演风格的传承,这是根本。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2)

1956年版《花木兰》剧照

同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底色以上都富于变化。比如常香玉大师,就时常注意借鉴其他流派的唱法丰富自己。她会根据剧情需要,让唱腔完美匹配人物的喜怒哀乐。她在《花木兰》中时为淑女时为将军,在《人欢马叫》中既有淳朴又兼有俏皮,在《拷红》中是可爱的小丫鬟,在《白蛇传》中是忧愤的白娘子。然而不管具体表达方式如何,戏迷听了都可以快速识别出“这是常大师的戏”。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就是大师功力的体现。必须指出,孤立的几个经典唱段是完全无法反映常香玉大师的。如果就觉得唱一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之类,就算传承了常派,那是对大师艺术的亵渎。明明有一个五彩的小花园,你却只拣了两朵最红的,然后就对外宣称里面都这样,这不是很可惜吗?

再如牛得草大师,他的唱段里面经常巧妙地混搭一些其他剧种的唱腔。比如《三愿意》里面知县唱“小喜鹊喳喳喳喳叫”就有明显的曲剧风格,而《十八扯》的过门又有点像越调。灵活的表现形式让大师的舞台表现力游刃有余,而且没有让观众产生任何错乱之感,这是何等的厉害。

嗓音条件是助力

大师们的艺术造诣,和他们各自的嗓音条件是分不开的。还是以常香玉大师为例,她音域宽,又清又亮,有珠落玉盘之感,这正是她的个人优势。再如闫立品,嗓音清秀,含蓄隽永,终成闺门旦大师。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3)

1958年版《穆桂英挂帅》剧照

更多的情形是,很多大师嗓音的天然条件并不出众,是他们自己借力使力让唱腔得到升华。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是,唐喜成大师由于变声而主攻二本腔,唱出高亢嘹亮之感。

很多戏迷知道,马金凤大师的本嗓是偏低沉的,但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唱出了一片脆亮的天地;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马金凤大师60年代以前的音像资料,与80年代以后的音像资料相比,风格还是略有区别的,这是她根据自己年龄变化所作的调整。很多传承者只知她晚年版本的《辕门外三声炮》,就自以为是,显得浅薄。类似情况还有曲剧的张新芳大师,越调的申凤梅大师,她们早年作品风格也是与后来略有不同的。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单是因为他在戏路后半程的风光,更重要的是他全程的荣耀。别人看日出是看海天一色、红日冉冉之美,你却只看到皓日当空之状,这不是很遗憾吗?

再如牛得草的鼻音,李斯忠的炸嗓,都是他们基于自身条件而发挥出来的。大家可以细听,但凡模仿李斯忠包公戏的都是憋着嗓子喊,而李斯忠大师是真嗓在唱,明显更加通透。同样,曲剧海连池的粘着音、越调毛爱莲的小清嗓,也是很独特的。如果传承者们忙着在这方面下功夫,显然是缘木求鱼,因为你根本不可能还原本尊;而且本尊的音像资料都有了,你高仿真有必要吗?模仿是业余票友的事情,专业的不要扯了。

“十生九唐”,是荣耀,也是尴尬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4)

《三哭殿》舞台照

当今豫剧生行有"十生九唐"之说。这当然是对唐派表演风格的莫大肯定。

但是,这也是一种“西瓜偎大边”的跟风行为,好像那些嗓音一般的演员,都可以用二本嗓焕发青春了。这是莫大的讽刺啊。唐喜成大师的二本嗓你是知道了,他那独特的高亢清澈之感你能唱出来吗?恐怕很难吧。再试想一场大戏里面,老生小生文武生都是唐派唱腔,而且是参差不齐的唐派唱腔,这真的很好吗?

戏曲的最高境界是百花齐放,就像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说句不妥当的话,如果净行只剩李斯忠,就不会有电影《包青天》中经典的吴心平风格。须知一枝独秀不是春。

马金凤老师的金牌搭档任四亮先生(罗艺、杨宗保),就是一个极有特色的演员。而同时期扮演程咬金的马东法先生,幽默大方,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大家更为熟知的任宏恩先生,不在什么门派,也是传唱甚广的好角。类似的还有很多,是不是好角,跟有没有门派,根本就没啥关系。而门派之下那些只会模仿名段的演员,说难听一点,也就是个高级业余水平。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这句话出自绘画大师齐白石。齐白石有个关门弟子许麟庐,他模仿白石老人的对虾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基本分不出真假。许麟庐一度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白石老人看在眼里,说了前面这句话。许麟庐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指点下,从师茧中出脱,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白石老人这句“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在整个文化艺术界来看,都是至理名言。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而且将来也不会出现),有哪一位因为在艺术上无限接近他的恩师,而成为新一代大师的。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5)

齐白石的虾画作品

在1950年代以前,戏曲主要靠口口相传,技术条件所限,很少有制作成光盘、磁带这种视听资料的。在这一前提下,戏曲大师也许会希望某些爱徒像他,成为自己的分身。一方面可以分散四方,广为传唱;另一方面也能以这种形式继承下去,突破一代人生老病死的限制。应当说,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

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还带着这种思想,就没有必要了。还是那句话,模仿大师、纪念大师,大可以让感兴趣的业余票友来做。而专业戏曲演员,尤其知名演员,绝不应该自我裹挟在师承窠臼里面,做些吃老本的事情。知名演员掌握更多的传播资源,应该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百花齐放,才是整个戏曲界的大幸。

今日梨园

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们,堪称大师者不多了。

豫剧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唱腔(豫剧流派传承的怪圈)(6)

《寻儿记》舞台照

崔派的张宝英老师在传承方面当为典范,她不以模仿为荣,而以独立风格为业,同时保持了浑厚深情的唱腔特点。其唱段在戏迷中传颂甚多,秦香莲、孙淑琳两个人物形象已经成了她的招牌。豫东刘忠河老师独树一帜,大器早成,是开山立派式的人物。和传统豫东红脸唱法相比,他结合自己的沙嗓,形成了奔放自然的特色,毫无拿腔拿调之感。所谓豫东“刘派”是戏迷所赠,实至名归。而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老师,也是一个足以标树的人物。他个人风格浓厚,唯一欠在戏路不够宽,更多的豫西调精华尚待发掘。

至于其他人,有称门立派心思的,大可以省一省。能打动观众的个人风格才是大局。

本号主页还有关于戏曲电影的一些讨论,欢迎大家阅读、转发。关心戏曲话题的人不是很多,希望大家汇聚一堂,发表意见,谢谢。可点击那一批难忘的戏曲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