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

在《逻辑的力量》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她朋友身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他朋友的儿子在吃着一包薯片,过一会孩子说他吃饱了,于是她的朋友以一种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对孩子说,他可以把薯片拿到桌上来,这时孩子做了一件事,他把袋装的薯片全部倒在了桌上。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例子,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和真实。但这背后其实正是一种逻辑谬误。你以为对方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以为对方一定能够理解你在说什么 ,但是实际上这并非是事实。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1)

这个举动说明了什么呢?成年人默认为薯片代表着有包装的薯片,其形态是就是被装在袋子里的薯片,在日常生活中,仅仅表达薯片两个字,没有人会“错误地”解读这两个字;但是在孩子眼中薯片就是纯粹的薯片,与包装无关。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会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你以为你说出的每一个词汇、短语、句子,或是你描述的某件事,都可以被别人清晰地按照你以为的方式去解读出来。但是实际上每个人对你表达出来的各种形态的文字都有着和你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那么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你以为你表达的挺清楚,可实际上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时,你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就已经是截然不同的走向了。

这也是为什么把一件事表达清楚如此不容易的原因。你需要去考虑对方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是否和你相当,而不是完全以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去简短地与人沟通,还误以为别人和你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2)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与各种人对话,但是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讲出去的每句话、每件事是否真的表达清楚了呢?

读到这个简单的案例,着实让我思考颇多,原来这件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习以为常的事,我们做得并不是那么得当。

如果对方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高于你,那么你与对方交谈,就可以按照自己原本的思路去表达即可,因为对方将会主动承担你没有表达清楚的部分那种,并且对方如果不理解,为了促成一段有效沟通,他也一定会向你发问的;可反过来,如果你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高于对方,那么这段对话是否有效,将取决于你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3)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只有一段对话中说者表达清楚了,听者也听明白了,这其中没有曲解和误会,才算是有效对话。但是对于认知层次和理解能力都偏弱的人,很多问题发生时,他们自己是没有意识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没说清楚,或是并不知道自己误会了对方,在他们没有产生意识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做出询问或是进一步阐释等补救动作,所以这个责任需要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人来主动承担。

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知道,作者们为了把一个问题的成因、其造成的后果以及解决办法都讲清楚,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最终书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出版物。

但总有些人对这种状况无法理解,他们会认为很多复杂事情都可以被极度简化为一个简单粗暴的观点。你有没有见过一些文章或是书籍下方有些特别直白的个人观点,“一派胡言”“明明一句话能讲清楚,还非要啰嗦这么多”,可事实是这些文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别人是否能够读懂。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4)

很多被书中列举出来的客观事实、证据、科学论证等内容,就算是没有作者去关注,它们也是存在的。事实是不允许被否定的。也就是说这事原本就是真的,作者只是把它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了,这只是一种描述或是记录。并不存在着因为你不同意,这些事实就突然消失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是很多给出错误评论或留言的人并没有理解书中所写的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其作者也曾发表过他对于读者的责任的理解,也就是当你无法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时,你没有理由表示认同或是不认同。只有当你完全领会作者的意思时,你才有可能且有能力给出一些中肯的评论。

这样看来,沟通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如何与他人对话,你说出口的每句话合不合适,都取决于你有没有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5)

就像开篇的那个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他的反应有错吗?我相信很多专横的、有掌控情结或是自恋型人格的家人若是碰到自己家孩子做出同样的事,他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指责孩子,认为是孩子做错了。

可是当我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你会发现这件事中不存在对错,只是家长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对词汇的认识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才会出现家长以为自己说清楚了、孩子以为自己听懂了的乌龙事件。

如果一定要找到那个责任人,那么就只能说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对各种词汇及表达方式的理解和他自己是不同的。而这件事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衡量的原因,是因为家长和孩子的行为都是下意识(无意识)地一种本能的反应(即家长的表达和孩子对事物的理解)。

你真的觉得你很了解我吗怎么回(你以为你说清楚了)(6)

而这件事的发生,也意味着家长迟早需要在相处中反思:自己的表达已经完全超出孩子对其已知事物的理解范畴。随着此类事件的发生,家长才会意识到自己在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即没有按照听者的认知水平去调整自己的遣词造句和表达习惯。意识的强烈程度,则决定着家长是否会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或是他人在表达上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漏洞时,不要急着去否定,而是想办法去提醒对方,让对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这样就会成就出一段段有效的沟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