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曾国藩真实生活(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总督。



出任两江总督,又手握湘军军权,


曾国藩毫无疑问地成了当时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虽然按惯例,江督拥有巨大的收入,然而顶级富人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历史上的曾国藩真实生活(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1)


大学士请客用瓦盆


离开京城之后,曾国藩不再有出入宫廷的需要。他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同僚和下属,所以穿衣越来越简单。岂止简单,有时候简直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


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 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同治二年,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戈登的随员惊讶地发现堂堂总督“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到了同治六年,曾国藩已经是太子太保、一等侯,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了,可是他所穿的马褂质地简陋,又短又小,看起来比普通读书人 还要寒酸。同治六年九月初六日赵烈文的日记中说:


涤师来久谈,谈次,师脱马褂置榻上,又少坐即去。余取视榻上衣:佛青洋呢面,布里,琵琶襟,极短而小,盖寒士所不屑衣者。为之太息不已。


在吃的方面,曾国藩更不讲究:

窦兰泉侍御来,予亦陪饮,食鲥鱼止一大瓦缶。兰泉笑曰:大学士饮客,用瓦缶,无乃太简乎?公大笑而已。


窦垿(号兰泉)是曾国藩的老朋友了,多年不见,在江南重逢。客人发现总督大学士请客居然用瓦器。


这并非仅因战时物质条件艰苦。战争结束重现升平后,赵烈文日记中曾国藩每日的饮食也仍然十分简单。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赵烈文在曾国藩处闲聊,正好曾国藩的侍卫官拿着一张纸请示曾国藩。曾国藩告诉赵烈文,这是他的“食单”:


材官持一纸示师,师颔之,顾余曰:此何物,足下猜之。余谢不敏。师曰:此吾之食单也。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蔌,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


每顿饭两个主菜,三个小菜。这对于普通老百姓当然是很丰盛了,但是在官员阶层,却是相当寒俭的。


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在回忆录中说,总督时期的曾国藩请客和出席下属举行的宴会,对用菜标准有严格要求:


所至禁用燕菜烧烤之席,僚属皆遵守,相习成风。平日宴客常用之品,惟红烧鱼 翅鱿鱼片及豆腐汤等。


至于住,曾国藩也可以说是天下总督中最不讲究的一个。同治元年,幕僚方宗诚来到曾国藩身边,他这样描述曾国藩寝室的样子:


当公夫人未来皖时,宴彭雪琴侍郎于内室,招予陪饮。见室中惟木榻一,竹床 二,竹枕二,此外一二衣箱,无他物也。


这一情景在另一位幕僚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日条中得到了印证。他记载了曾国藩内室的情形:


今日直诣相国卧室,葛帐低小,布夹被草簟而已。旁有二小箱,几上陈设纸笔之 外,无一件珍物,吁,可敬哉!


历史上的曾国藩真实生活(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2)


家中女眷的工作日程表


不光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严苛。同治二年,曾国藩将欧阳夫人、两个儿子及两个女儿女婿接到了安庆。曾国藩兄弟分家之后,曾国藩一支只分到五十五亩田地。分家以前,吃大锅饭,借曾国荃、曾国潢的光,曾家生活水平还算得上不错。


分了家之后,欧阳夫人带领子女住在“黄金堂”。既然曾国藩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曾国藩妻儿的生活马上变得贫窘了。曾国藩幼女曾纪芬就曾经回忆说:


先公在军时,先母居乡,手中竟无零钱可用。拮据情形,为他人所不谅,以为督 抚大帅之家不应窘乏若此。其时乡间有言,修善堂杀一猪之油,止能供三日之食;黄 金堂杀一鸡之油,亦须作三日之用。修善堂者,先叔澄侯公所居,因办理乡团,公事 客多,饭常数桌。黄金堂则先母所居之宅也。即此可知先母节俭之情形矣。


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欧阳夫人在乡下的苦日子过够了,和孩子兴冲冲来到安庆,想享享总督家眷的福,没想到总督府中的日子过得比乡下还要紧张。


曾国藩给夫人的零用钱很少。据方宗诚记载,欧阳夫人月费仅四千铜钱,折银二两,儿媳则减半。这点儿钱对于一位总督夫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曾国藩的幼女曾纪芬曾经回忆说,稍涉奢华的东西都不能买,一是没有钱,二是怕曾国藩责备。连欧阳夫人想买点儿京货,也会挨曾国藩一顿呵斥:


初文正在日,家中人给月费二缗,尔时物价虽贱,亦苦不足,稍涉奢华之物不能买,亦不敢买也。欧阳太夫人偶唤卖京货之妪入署,且为文正公所诃,他无论矣。


曾国藩不许孩子们穿华丽衣服,小孩子只能穿大孩子的旧衣服。曾国藩还亲自写下规矩,不许穿镶大花边的和五彩的衣裙:


余忆幼时所见皆淳朴无华。而余家为尤甚,姊妹姑嫂至一衣递袭,已详前记矣。文正素恶纷华,曾手书不准穿大镶花边衣五彩花裙,盖今日所视为陈旧者,彼时方矜奇炫异也。


有一次,曾国藩见曾纪芬穿了一条镶了花边的彩色绸裤,就立命她换掉,其实这条裤子是死去的长嫂留下的旧东西。

整个总督府中,只有两位女仆。一位是欧阳夫人从湘乡老家带来的老妪,另一位是大女儿身边的小丫鬟。

欧阳太夫人自原籍东下,仅携村妪一人,月给工资八百文。适袁姊有小婢一人,适罗姊则并婢无之。房中粗事亦取办于母氏房中村妪。

“房中粗事亦取办于母氏房中村妪,乃于安庆以十余缗买一婢,为文正所知,大加申斥。”因为人手不够用,欧阳夫人在安庆花十多千钱,买了一个女仆,曾国藩知道后大为生气。欧阳夫人没办法,只好“遂以转赠仲嫂母家郭氏”。

既少月费,又无仆人,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呢?只有自力更生:“文正驭家严肃守俭若此,嫂氏及诸姊等梳妆不敢假手于婢媪也。”


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从早上睁开眼睛,直到晚上睡觉,基本上不得休息。同治七年,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工作日程表: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每天吃完早饭,要做小菜,腌咸菜,做酒酱,这叫食事;上午要织布,纺棉花,这叫衣事;下午要刺绣,叫细工;晚上要做鞋,叫粗工。总之一天到晚不让她们歇着。

在这个日程表后面,曾国藩还提出了工作量的要求,自己将定期检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


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妇到日亦照此遵行。

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秉烛夜阅公事,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幅不常见的画面。


“落伍”的曾家人生活


可以说,和曾国藩一起生活很痛苦。身为总督眷属,他们需要与同一层次的家庭社交,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娱乐。曾国藩以自己的“圣人”标准,去约束他们的日常生活,势必让他们在社会上显得寒酸落伍,造成他们在社交及生活中的种种尴尬不便。


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的妻子儿女们对他一定腹诽不止。然而,除了偷偷抱怨,拿这位天下最刚强又最顽固的老人,谁又有什么办法呢?


历史上的曾国藩真实生活(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3)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早在做京官时期,曾国藩就“议定”每个女儿的嫁妆是二百两白银。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四日,曾国藩写信给曾国潢说,大女儿婚事在即,虽然当了总督,但他还要坚持在北京讲好的嫁妆数目:嫁女之资,每一分奁贰百两,余多年在京议定,今不能增也。


咸同时期,物价上涨很快,社会风习变化迅速,二百两银子在咸丰十一年其实已经不够用了。到了同治五年,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曾纪纯出嫁时,这个数目更是脱离实际到了让人无法相信的地步。办婚事时曾国荃正好赋闲待在荷叶老家。他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大哥只给二百两陪嫁银,“闻而异之曰:‘乌有是事 ?’”打开箱奁亲自验看后才相信。“再三嗟叹,以为实难敷用,因更赠四百金。”曾国荃送了四百两银子给嫂子欧阳夫人,打发了第四女的婚事。


由于过于脱离现实,曾国藩刚刚去世,他的这套苦行僧式的家规就被儿子曾纪泽打破了。


及惠敏(曾纪泽的谥号—作者注)主持家政,稍以文正积存俸余购置田宅,月奉太夫人湘纹十二金;两嫂各十金,两房小孩一概在内,不另给;余与两兄每月六金;各房男女用人薪资在外,均由账房并月费分发。


每个人月费增长数倍,曾家才达到普通官员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世时,曾家人的生活是如何“落伍”。


以上摘自张宏杰《曾国藩的经济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