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1)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230站:126厂

许昌126厂

文·图‖梁耀国

周日早上一起床,见外面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心里不免一咯噔:今天怕是去不成126厂了。

坐卧不宁,好不容易捱到八点,见大雾没有收起的迹象,便自己劝自己说,说不定走不到126厂,一出太阳,大雾立马收起来。正是抱着这一侥幸心理,我骑上车子出发了。(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781厂)

走兴华路,在三桥上清泥河河堤。一出城,雾越发浓了,三十米开外的景物全都隐去了踪影。因为不时有车辆打着双闪从身边驶过,吓得我只好放慢车速,蜗牛般谨慎前行。不久之后,衣服上、裤子上,结满了晶莹的小水珠。柳丝上落下的水滴,砸在帽子上,砰然有声。

过蒋李集,过农场,126厂家属院若隐若现,呈现于眼前。

下图:原126厂大门。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2)

同学高德安、王丽君、王慧娟作为子弟,八技校毕业后都分回到126厂。有一年春节,我们来找老班长高德安喝闲酒,酒酣耳热之时,他领我们去了两位女同学家认门,这才知道,126厂有两个大家属院:他家和王丽君家住南院,住的是楼房;王慧娟家住北院,住的是排房。

下图:北院的排房。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3)

南院大,住的人多,故这次我没有犹豫,直接骑了进去。

我从西大门进,一直骑到尽东头的围墙处,一名老职工也没看到。不甘心,掉头拐入楼与楼之间的小巷,除了看到几个在杏花树下玩耍的小女孩儿外,依然一无所获。于是,我把车子停在自认为应该人来人往的小广场边,百无聊赖地拿着手机胡乱拍:拍怒放的杏花,拍待放的红玉兰,拍楼前楼后菜地边的篱笆墙,拍冒着青烟的烟囱,甚至拍对面一户人家自写的对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美人计名震四方,衣冠冢静立许昌!;2.古时官员行“释奠”礼圣地,如今让人叹惜!)

从九点半等到十一点,我怪异的举止,引起了这户人家的主人祝记东先生的注意。已近古稀之年的祝先生身材消瘦欣长,着装得体整洁,一看就是个文化人。经过交谈,得知祝先生是126厂南边的岗城村人,退休前在蒋李集镇土地所工作。

听明我的来意,祝先生慢言细语,给我讲述其他所了解的126厂。

下图:北院水塔。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4)

126厂的行政区、生产区、生活区、学校,乃至闲置的土地,一共一千多亩。1976年以前,这里是河南省农机试验站,全省各地市的农机样机生产出来后,要先运到这里试验,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投入量产。同年,河南省农机试验站撤销之后,开始在这里筹建河南省农学院。

说到这里,祝先生指着北边几栋苏式住宅楼,说它们都是农学院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楼,如今已成危楼,只有几户人家还在里边住。北院的那些排房,则是由农学院的老教室改建的。

1983年,河南农学院搬迁到了郑州。闲置下来的校舍、试验田,由河南省政府统统划归给即将内迁的126厂。据说,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将军,亲临许昌,察看126厂的筹建情况,可见中央对军工厂内迁是多么的重视。

126厂前身是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626厂,是家规模达万人的大型军工企业,隶属兵器工业部,主要生产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苏关系交恶,百万苏军陈兵中苏边境。一旦开战,临近边境的军工厂势必会受到苏军炮火的眷顾。出于保护的目的,中央决定将其迁至内地。

下图:农学院留下来的老式住宅楼。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5)

我曾经见过126厂的规划图,原许(昌)繁(城)路以西是工厂区,以东是家属区。当时,计划从北边的刘王,南边的石桥,各修一条铁路专线,与京广铁路连接并轨。

谁知厂房刚建好,刚迁来千余名职工,两国关系得以缓和,两种枪型也就没再上马生产。

126厂毕竟是大型军工企业分出来的,底子非常厚,光高级工程师就有上百位,有中级职称的多达几百位,技术力量绝对是杠杠的。

军转民后,原本生产枪支的流水线,改成了生产三轮摩托车、发令枪、开关,以及电热毯。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尽管126厂技术力量雄厚,但生产出来的三轮摩托车,由于技术不过关,耗油量大,销售情况不尽人意。为此,厂里组织了二十多人的销售队伍,奔赴全国各地跑市场。经过多方努力,三轮摩托车成汽车往外拉,货款却要不回来。如此一来,销售的越多,126厂赔的越多。

下图:职工浴池。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6)

为了切实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126厂除了将农学院留下来的住宅楼、宿舍,以及改建的教室进行分配之外,还在南院建了十几栋新家属楼,面积都很小,小套三十几平米,大套四十几平米。一家老少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居住条件可想有多差。

到了1999年,126厂又在南院盖了8栋楼,小套面积70多平米,大套面积90多平米,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最后一次盖楼,大概是(20)12年、13年,见缝插针,在南院空地处,加盖了四栋。

126厂红火的那些年,一发工资,街两边肉店的生意一家比一家好,肉连续几天卖得精光。这说明啥问题,说明一,126厂的工人工资高待遇好;说明二,126厂的工人会吃会享受。尤其那些女职工,穿戴格外洋气,高跟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嘚嘚嘚”,不说瞎话,回头率高着呢。

天有不测风云,厂有旦夕祸福。126厂垮了以后,一部分职工迁回东北,一部分职工搬到了许昌,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我估计,留下来的职工带家属,满打满算也就六七百口人。

下图:子弟小学大门。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7)

眼下在南院住的,绝大部分都是附近村子的外来户,其中我也是。像我,之所以来这儿买房子,一来是看中了这里的居住环境,很安静,很适合养老。二来这里的房价便宜,还能办房产证。三来这里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方便孩子上学。四来这里的闲地多,勤勤手开块菜地,赖好种种自己吃不完。更重要的是,我买的是一楼,虽然主房只有三十多平米,原房主却在外面加盖六十多平米的平房,有个单门独户的院子。不是这些,我才不要哩。

大前年,传说126厂厂区连南北家属院,打包卖给了河南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转眼两年过去了,没见任何动静,不知咋回事。

说到这里,祝先生言称有事,匆忙离开了。

祝先生毕竟不是126厂的职工,他讲的这些,道听途说的居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找该厂职工问清楚才行。想到这里,我又在楼宇间溜达起来。漫无目的地悠至将近12点,终于碰到一名该厂的老职工,问其姓名,人家讳莫如深,只说称呼他“老刘头”即可。

据刘先生讲,126是军工番号,对外称作河南庆华机器厂。它的母厂在黑龙江北安市,军工番号626,对外称作国营庆华工具厂,号称是“共和国第一枪厂”。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所使用的气手枪,就是这个厂制造的。

下图:老职工“老刘头”。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8)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战役爆发,国家出于安全考虑,将626厂进行拆分,生产线一部分迁至广西桂林,一部分迁至辽宁建昌。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后,中苏关系再次紧张。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初期,军工厂为祖国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过特殊贡献。为了保护军工企业,626厂内迁又被提了出来,迁往哪儿?挑来挑去,挑中了许昌。

选中地方以后,从626厂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26厂筹建指挥部,主要负责办公楼、厂房、住房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

不知什么原因,迁往辽宁建昌的那条生产线迟迟没有投入生产。基于这种情况,上级又对这个厂进行了拆分,一分为二,一千职工迁往甘肃天水,一千职工迁往河南许昌。迁到许昌的,职工连家属,共计六千人左右。

2005年,126厂由于种种原因而破产。如果河南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搬来,将厂区扒了,家属院扒了,126厂的痕迹势必彻底被抹去。

说完,刘先生头也不回地走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在流泪。

下图:开在南院里的油菜花。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9)

离开南院,我想到厂区看看。等骑到厂区大门口,我好话说尽,门卫就是不让进,说这里已经卖给了个人,并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进。没办法,我在门外拍了张照片,便离开了。

这之后,我拍了126厂原子弟幼儿园、原子弟小学、原子弟中学,随后,踅进北院,拍了高耸的烟囱和水塔,拍了废弃多年的职工浴池,拍了十有九空的成排宿舍,还拍了庆华社区大楼。

在水塔旁边的空地上,有几位职工子弟在开垦菜园。听她们说,他们自小在这里长大,如今在许昌城里安了家,趁星期天回来,借看望年迈父母的机会,顺便帮父母干点活,权当来了一次乡村体验之旅。

如此看来,怀旧情怀谁都有!

下图:庆华社区。(文首图:老厂房、老烟囱)

许昌热电厂厂长(许昌126厂)(10)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