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与推恩令(大汉削藩到推恩)

西汉初年,中国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由于刘邦推行同姓分封制度,大量分封刘姓皇族为诸侯王(即封藩),导致国内出现了许多诸侯王国这些王国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的军队,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财税权和官吏任免权,俨然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削藩与推恩令?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削藩与推恩令(大汉削藩到推恩)

削藩与推恩令

西汉初年,中国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由于刘邦推行同姓分封制度,大量分封刘姓皇族为诸侯王(即封藩),导致国内出现了许多诸侯王国。这些王国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的军队,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财税权和官吏任免权,俨然是

一个半独立的国家。

刘邦存世时这些刘姓诸王还畏威怀德,不敢胡作非为。等刘邦死后,随着朝廷中功臣宿将逐步凋亡,以及诸王与皇帝血统的逐步疏远,这些实力雄厚的诸侯王们,开始日渐跋扈起来。干弱枝强的问题日益突出,构成了对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的重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汉政府从文帝开始,历经景帝、武帝,进行了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的以削弱诸侯国力量、巩固中央政权为核心的改革。而这其中又以景帝时的削藩和武帝时的推恩为最重大的改革。这两次改革虽然目的相同,但方式手段迥异,而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削藩改革是御史大夫晁错于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大刀阔斧地剥夺诸侯王的封地,削弱其权力。对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晁错认为,这些诸侯王,特别是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是必定会造反的。削藩会反,不削藩也要反。削藩,反得快,祸害小;不削藩,反得迟,祸害更大。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相,朝廷决定更改法令三十条,削夺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赵王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

削藩令一出,就捅了诸侯王的马蜂窝。次年正月吴王刘濞就起兵造反。随即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响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叛军数十万浩浩荡荡直入河南,势不可挡。汉景帝在惊慌之下杀了晁错,试图安抚七国但也无济于事。幸亏朝廷有梁王刘武(景帝的弟弟)死守睢阳,最终阻滞了叛军的进攻。遂又以名将周亚夫为帅,出奇兵断叛军粮道,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然而,这场让改革者和国家都付出了惨重代价的战争,却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封藩问题。可能是出于维持社会稳定、避免更大规模战争的考虑,西汉朝廷在七国之乱后,尽管推行了一些限制诸侯王权力的政策,但没有把剩余各诸侯王的势力彻底铲除,许多诸侯王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战功的梁王刘武。梁王凭借着四十余城的封地(规模直追当初的吴楚二国)、天子至亲的身份和显赫的战功,飞扬跋扈,使用天子旌旗,窥伺帝位。为了夺权篡位,他甚至派出刺客刺杀朝中十几名重臣。如此横行不法,就是当年的吴王刘濞也没有干过。铲除魔王的英雄,自己却变成了魔王,不能不说是对削改革的莫大讽刺。

推恩兵不血刃

最终解决封藩问题的,是28年后汉武帝根据主父偃的建议而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但又极其巧妙。

汉初原本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推恩令则规定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都可以在原有的王国中分到一份土地。这一政策表面上以“关怀”诸侯王的庶子们、实践“仁孝之道”为幌子,实际上却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按原有的继承制度,王国代代相传,规模一直不变,始终是朝廷的心腹之患。而推恩令一下,过一代,一个诸侯王国就会一分为几,甚至十几。

即使是吴、楚、梁那样拥有几十座城的大国,不过分上两代,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了。推恩令颁布后,诸侯王势力迅速瓦解,很快就“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只能老老实实做顺民了。就这样,封藩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削藩改革代价惨重而成果有限,推恩改革兵不血刃却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从成本效益比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简直是天壤之别。究其根本,这是由于在这两次改革中,改革者对当时各种势力的矛盾和利益诉求有着不同的分析,从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建立起了不同的敌我阵营的缘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