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

-者羽原创-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1)

人格孕育

人格,专业解释:“个人对事、对人、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通俗解释可以说成“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人格,决定成人人生的品质;人格,衡量孩童教育的优劣。有些人对自己的人格有所了解,有些人对自己的人格不太了解,但对自己人格形成环境和成因都很了解的却寥寥无几。今天,者羽就从一个小的家庭场景标本切入,带各位走进各种不同人格孕育的奇妙世界。

声明:

  1. 人格特质并非人格障碍,往往某种人格引起自体痛苦或者社会功能损伤的才可称障碍,不可乱习得。
  2. 个体人格特质一般是含有几种人格特质因素的综合体,不只一种。
  3. 家庭场景样本所举场景是各种环境模式的一瞬,是人格形成其中的某一重要因素,且需长时多次的重复,但不是人格形成的必然条件,旨在给大家打开一扇展现人格的孕育的小窗而已,杠精请绕道。

家庭场景样本

一位4岁的小女孩小美,在幼稚园跟老师学会了铅笔画汽车。回到家中,她认真地用画笔在白纸上努力完成了汽车作画,然后兴奋地拿给一边的妈妈和爸爸,并告诉他们自己画了一辆彩色的小汽车,希望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赞扬......下面的场景一到场景九,浓缩了九种不同的对应模式,映射了九种不同的家庭联结方式,分别可能孕育出九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2)

场景一:爸爸接过画,皱起眉头说道:这哪里是小汽车,小汽车的轮子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不许乱画,罚你去画10个车轮!妈妈一旁不作声......

场景二:爸爸接过画,顿时怒火起,道“说,你是不是画的爸爸没有头发的脑袋?太过分了!”小美说“不是的,我画的小汽车”,爸爸吼道:“你还狡辩!”小美哇地大哭,一边的妈妈对小美说道:“别理你爸爸就行了”......

场景三:小美叫了声吧“爸爸妈妈,你们看我画的画”,正在玩手机的父母没有应答。小美又叫了一声,妈妈依旧没有回答,爸爸冷漠地看了一眼小美,说到:“你先去把地上打扫干净,我再看你画的画”,小美失望地离开......

场景四:小美刚一张口,爸爸一顿拳打脚踢又落了下来,只因小美打扰了爸爸看手机,爸爸打完小美摔门而走。小美已经不记得这是被多少次虐待了,妈妈当年就是这样被爸爸打出门的......

场景五:小美拿着画给爸爸时,犹豫了一下,一方面她多么想得到爸爸的赞扬,一方面她又担心爸爸那种一会高兴一会又愤怒的场景再次上演.......

场景六:不久前,爸爸已经离开家了,小美很难过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好,但妈妈一直不允许她悲伤。小美不知道犹豫要不要把画拿给妈妈看,可是她很担心又像以前一样,妈妈看到她的画又沉默起来......

场景七:不久前小美最爱的外婆遭遇车祸,但爸爸妈妈好像却没有悲伤,自那以后小美又跟着爸爸妈妈搬了家,她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多少次搬家了,小美没有把画拿给妈妈看的欲望,因为她觉得妈妈感受不了她的感受.......

场景八:小美在把画拿给妈妈之前,犹豫了一下,因为她知道妈妈在看手机会嫌她烦,后来她用小刀轻轻地割了一下自己并大叫道:妈妈,我的手受伤了,果不其然,妈妈丢下手机迅速跑过来,小美乘妈妈一般处理伤口时一般给妈妈看她的画.......

场景九:小美爸爸接过画说到:“这女孩子就是没有男孩子画的好”妈妈在一旁附和道:”就是”......

场景一

强迫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3)

本人习惯称之“刻板化的机器人”人格。主要表现为“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或者两者兼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都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偏思维强迫的哲学教授、偏行为强迫的木匠、会计等等。主要成因之一:严苛的父母和高标准的行为准则。现代父母特别喜欢以“我并不想责怪你,我是为你好”来粉饰自己的控制,阻碍孩子对冒险的尝试。精神动力学主流观点认为强迫是肛欲期的一种固着,数据表面大部分强迫症障碍者在儿时都有过“被父母控制排便”的经历,导致强迫症状都是跟“清理污染”“时间”“金钱”等有关系(把藏进去的东西挤出来)。并且严苛父母的道德标准有种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动力学成为“括约肌道德”)

强迫型人格常用的防御机制包括:情感隔离(合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抵消(比如强迫行为,是为了抵消潜意识的罪恶感),反向形成(矛盾心理的反向形成)。

外显症状常见: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愤怒和恐惧(愤怒是因为被控制导致,恐惧是因为被谴责和被惩罚导致);感性的东西用理性回答(仿佛永远左脑思考,人家要谈情说爱他却分析利弊)拖延习惯(只针对思维强迫者,行为强迫者正好相反的草率行事)内摄型关注控制品行,依赖型关注外部非议。

总结:一个内化严苛的自我和强烈抗拒的自我共生的自体。

场景二

偏执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4)

一个思维混乱、情感回应混乱的家庭大概率会孕育出偏执型人格,往往偏执型人格的父母中有一个偏执型人格,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无疑是不幸的,孩子通常是充当偏执父母的投射发泄工具,自我效能感受过严重创伤便会滋生出偏执型人格。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多疑,易激惹,攻击性,其实攻击和易激惹都是他们要抢在他们坚持认为的坏人攻击前,攻击他们以保护自己。

惯用的防御方式:投射(将自体烦恼部分投射出去,比如小美爸爸自己烦恼脑袋没头发,却要投射成小美要这么说他),否认(把所有自己的体验都说成是外界给自己的,比如“我不爱你我恨你”要否定成“我不恨你是你恨我”),偏执型人格的防御其实都是体现了:深层次的依恋渴望和对情感伤害的恐惧。

如果是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也是有自杀风险的,但是他们自杀的原因一定是“抢在别人害他之前了结自己,不让别人得逞。”

总结:极力掩盖真实的自我表达,坚信这是危险的。

场景三

自恋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5)

基本“血脉”情感剥夺长期情感交流缺失以及情感条件化的的家庭氛围,容易滋生出自恋型人格。若有所失的虚无感是他们的基本感觉。所以不断向外界寻求肯定来获得价值感成了这些人的自我获得的主要途径。这些人语言上很喜欢说“最”字(自体内部非此即彼,浮夸的自体投射),行为经常逃避和否认懊悔及感激,不会说谢谢也不会道歉。(这是避免自我缺陷暴露的方式)

惯用的防御方式:理想化自体(或者认同某个理想个体,来体验自体的膨胀),贬低(将自我不足之处投射到他人身上)。

总结:任凭如何追求外界仰慕,也很难补偿自恋者自我缺失那一部分。

场景四

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6)

虽然基因表达等生物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毋庸置疑,童年被忽视和被虐待是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更重要因素。这样的方式导致孩子对原始防御的依赖,这种原始防御也就是婴儿那中类似可以掌控一切的“全能控制”动荡,分离,丧失都会导致早期全能和后期分离无法完成

这种人格真的是“狠人话不多”,对于社会非常危险,这几年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跟我们糟糕的家庭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反社会人格只认同自体客体。语言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意义,除非用来当成控制的武器。他们的防御就是“全能控制”,可怕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有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功能的,而且一般都是蛰伏在社会里比较重要的位置。他们不善言辞,而是用行为代替语言表达(小时候的家中,语言就是一种武器)。他们潜意识里有一个想法就是:获得认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人遭受同样的遭遇。

总结:自我全能感,追求个人控制能力的危险分子。

场景五

分裂样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7)

用叔本华的“寒夜里的豪猪”来形容这种人格再恰当不过。深层次的依恋渴望却破不了抑制不住回避他人的壳。天生敏锐、过度警觉、非凡的创造力是分裂样人格比较显著的外在表现。他们总是幻想着世界是一张大嘴,要将他们吞噬,充满险恶和毁灭性。对亲密关系是既渴望又害怕,越是亲近越是担心。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自己对别人的看法,驯服和服从与他们绝缘。唯一的优越感来源于逃避他人的控制和侵扰。

他们惯用的防御其实是:没有防御,都是原始体验情感。由于儿时受过家庭严重的创伤,对依恋既渴望但又害怕,本能地保持距离但又害怕孤单。没有办法,幼年没有防御的他们为了逃开这样的矛盾感受,只能活在自己想象创造的世界里。因此,造就了分裂样人格非凡的创造能力,如梵高,马斯克。

总结:没有防御,直接体验矛盾情感,用创造维持自我的人格。

场景六

抑郁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8)

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人格了,这种人格的障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了。外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能量持续走低,动力缺乏、兴趣缺乏、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自我调节失常)明显。这类人格还有一大特点是:将负性情绪指向内部,导致其内部体验到一种不断消融的自我(和悲伤的情绪体验其实是相对的)。用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口欲期固着的特征比较明显(饮食、吸烟、喝酒、倾诉、亲吻,有的还有用饥饿来形容自己的情绪感受)。

撇开遗传、神经递质等生物因素不谈。这种人格的成因中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母婴分离期的不顺畅(比如过早断奶),导致内摄型抑郁把分离的原因归为自己,依赖型抑郁把分离的原因归为客体。另外,严苛的父母会导致孩子有被“遗弃”的感受,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对向外表达哀伤情绪的恐惧。

抑郁人格的驱力主要是:从情感依附(通过关系界定自我)到内摄(自己界定自己)的连续变化。惯用防御:理想化客体(和自恋人格不同,它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权势),自责和自我攻击(丧失客体的愤怒转向自己)

总结:消融自我,挽留丧失的人格

场景七

轻躁狂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9)

一种“身体像陀螺”的人格,和抑郁一起出现便成了双相人格。说他们身体像陀螺,是因为他们坚信:“要一直转动,平静会让他们分崩离析。”他们和抑郁相反的是:否认悲伤或失望的情绪,如果否认失败便会转化为抑郁。外在表现:缺乏共情,好高骛远,思维奔逸,机智幽默(经常使用机智幽默的个体常常是他们否认悲伤或失望的方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不择手段、直至耗竭。很难从容不迫,所以对酒精、毒品之类比较没有抗拒力。情绪易变且涣散、习惯将严肃的事情开玩笑,难以获得真切情感。如果体验到负性情绪,常常是暴怒的对抗。

轻躁狂人格在童年遭遇的分离性创伤和忽视,往往是超过抑郁人格所遭遇的(比如重要人物去世却缺乏哀伤,父母离婚却无从解释,举家搬迁突然间发生等)。情感批评和身体虐待,来自养育者的情绪关注极为缺乏。对依恋十分恐惧(他们觉得越是依恋,离别就越是痛彻心扉),自我整合十分困难,担心一平静就分崩离析了。当无法承担外界刺激的痛苦悲伤情绪,便会解体,解体后紧接着就是抑郁,或者直接选择自杀。

惯用的防御:否认悲伤或失望(常用幽默方式对待压力和负性事件),付诸行动(逃离),贬低别人(这点和抑郁相反),任何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甚至强奸伴侣,裸露,横行霸道,偷盗等等)

总结:竭尽全力地否认和掩盖自我真实情感,陀螺停下之时便是抑郁到来之时

场景八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10)

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依附需要的人格。在情感世界类似抑郁人格(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绝大多数的自虐型人格外在表现:易激惹,愤怒,对自己怨恨(和抑郁不同的是他们向外部归因,他们奋起反抗,企图用眼泪打动上帝)。常常抢先别人攻击之前先攻击自己(偏执人格是先攻击别人)。往往具有自虐性性满足的,并不是自虐型人格。

形成这种人格有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创伤经历时得到了情感回应(男孩往往是对施虐的认同,女孩往往是发展自虐行为)。自尊需要构建在忍受痛苦的自我牺牲基础之上(内摄型),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分离焦虑的防御。父母和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系,常常和他们被惩罚有关系。

惯用防御;类似抑郁的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不计代价的付诸行动(对预期痛苦的掌控,以及适应-掌控的循环),否认(为客体开脱)

总结:伤害自我,挽留丧失的无奈循环。

场景九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家庭(九种家庭模式孕育出的九大人格)(11)

做作、虚假、浮夸的表演,非他们真实情感,只是逢场作戏。性吸引明显的一类人格,便是表演型人格。其实性吸引只是他们想依附于理想客体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他们在吸引异性作为价值和自尊工具的同时,也非常担心异性产生柔情和激起对方的性欲,这是她们非常排斥的。爱慕虚荣、不遗余力地展现魅力,但是她们的吸引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害怕被侵害和拒绝,因此她们看起来性诱惑色彩明显,但其实她们排斥柔情,内疚让异性产生性冲动,更加难以享受真正的性爱。这样的人往往对刺激高敏。

表演型人格往往产生于“不称职地母亲 自恋的父亲”模式家庭,父权严重(性别认同,重男轻女),也有诞生于母权家庭(较父权家庭少,性别认同母性,滋生“娘娘腔”和男同)。 这样的家庭,女孩渴望依附男性获得地位,以此寻求安全感和自尊,性感只是用来吸引男性作为自己的工具,潜意识又排斥呼唤起男性的柔情。外表浮夸下面是“内心空空,漏洞百出”。

惯用防御:压抑(遗忘的表现形式表较多,往往跟性有关的记忆遗忘),性欲化(压抑的反向形成,人的本能冲动是无法压抑的),退行(退行地正常是可爱,退行地不正常就有点傻) ,解离,付诸行动(对抗恐惧)

总结:寄生强权客体的自我

至此,九大人格的简述已完成。将各种人格的表现、成因、防御机制用最简单的话语概括叙述并非易事,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都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当然,如果已经到达障碍程度的朋友,还是建议找专业的心理人员获取帮助,者羽也很乐意帮助到大家,有专业心理人员陪你一起成长的话,相信小到问题解决、大到人生感悟,都会有一定的提升。

---End 者羽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