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

《水浒传》是数百年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奇书之一,这是一部复杂且矛盾的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血性与理性的心理结构,诸多的矛盾与纠结,都是让人们争议不断,也让人百看不厌。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及时雨”宋江是107好汉中的领头羊,他身世平平无奇,却能招贤纳将,他不是武功盖世,却能驾驭群雄,他后来居上,成功坐上梁山泊第一把“英雄椅”。

这个好汉集团军中的一哥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人设1:宋江是一个演技精湛的影帝。

所谓演技就是以正确的语调来诠释不同情感,有人天生会演,有人后天习得表演技能。要成为演技精湛的影帝,除了对角色的认知,表演者的客观性和训练是非常重要性。

在《水浒传》中众多人物里,宋江真的很会演,至于他是不是天生的演员,书中没有细说,但从他作为一个草民到梁山泊坐第一把交椅的带头大哥,不得不说,一路走来,他也从一个“小透明”历练成一个演技精湛的影帝级大拿。

◎上梁山前本色出演,塑造出百姓心中英雄的模样。

《水浒传》第十八回,对宋江的样貌和介绍长达五百多字,这在其他107个英雄好汉中是绝无仅有的。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2)

绰号自古就有,就是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用这段长长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等宋江未上梁山时的三个绰号的由来。

“孝义黑三郎”是宋江展现在邻里乡亲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社会标签。国人重孝道,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孝”是很受重视和被倡导的,“孝”也是立家之本。

相貌家世平平无奇的宋江,如何在芸芸众生中突围而出呢?

宋江本就是很孝顺父母,对手足也有情有义,他只是懂得把“孝义”的声名扬出去,在乡里乡亲心目中,“孝义”是百姓对英雄的一种期望,以及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所以,宋江的本色出演也就得到群众的肯定和夸赞了。

光有“孝义”还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当出身草根的宋江挤进官场,成为一个县衙小吏时,虽然薪资微薄,但他却不吝财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在贫苦百姓心目中塑造出“救人于贫苦,解人于危难”的英雄形象。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3)

平头百姓最关注的就是“两餐”,在耕种庄稼时,雨水贵如油,尤其在旱天时,一场及时雨就可能是整年的粮食的保证。

宋江的善举获得了百姓的夸赞和传颂。他还未进入江湖,江湖已经有“及时雨”的传说,只是因为宋江明了,一个有温度的绰号,会让他声名在外,也会让他矮小的身躯被无限地拔高。

据说在宋代,“保义郎”是除了科举以外平民最容易获得的官职,这是一个有官衔无实权的职位,是朝廷用于招揽民间能人异士,笼络草莽英雄的。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4)

“保义郎”既是尊称也是一种名誉。在《水浒传》71回梁山好汉们排座次,宋江的官方外号是呼保义。在忠义堂大厅上,宋江座椅后赫然竖着“山东呼保义”的大旗。“呼保义”是宋江最乐意饰演的一个人设,全部正式场合他都会使用“山东呼保义”的名号。因为,这已经不是宋江一个人在奋斗了,他是成为了整个山东老百姓的正义代表呀。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5)

宋大哥未上梁山之前,大多都是本色出演,加上他通晓人性,生活磨练了他的演技,也使他从一个没有人认识的素人慢慢成长为一个江湖传说的“侠义英雄”。只是,当时的宋江万万没有想到,“及时雨”这个人设的影响力之大,影响之广泛,且还为他日后当上梁山寨主和广纳英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两虎相争,会演才会胜。

晁盖在社会上也是一个很玩得转的人物,劫了生辰纲后上梁山,他比宋江先上梁山,先被推举为寨主,成为第二任首领。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6)

晁盖虽然没有太大的企图心,但稳中求进。接任时山前山后七、八百人,在短短2年左右,便发展到三五千人,当时的梁山虽然还算不上是集团化,但也不算磕碜了,大块肉大口酒,不挨饿还“生意”不断,梁山正走上坡路呢。

江湖是讲究“先来后到”秩序的地方。已经在梁山站稳脚跟的晁盖武功、江湖名声与宋江差不多,最终却被后到的宋江夺到“第一把交椅”,他差哪了?

当宋江上山后,虽然宋江与晁盖是因疏财仗义而惺惺相惜,进而一同共事,但终究两人的政见与价值观不一样。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7)

晁盖没有政治抱负,也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只求在梁山称王,与兄弟们快意恩仇过小富即安的日子,而宋江心心念念都是成为“呼保义”式的精神领袖,再为朝廷效力。

梁山只是一个平台,宋江只是借助这个平台壮大声誉,提高自己在江湖的身份地位。梁山泊呀,毕竟是小地方,怎么能与朝廷这个国家核心平台相比呢?宋江是有政治野心的,他的梦想是为朝廷效力,在朝廷这个大平台中发挥自己政治才干,然后名留青史。

一山难容二虎,何况宋江这只是有着很深城府且谋略演艺俱佳的老虎,那就不得了。宋江先是很真诚地对晁盖说,你是大王呀,要坐镇寨中,我是你的手下,有什么事处理,让兄弟我去吧。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8)

晁盖看着宋江一脸诚恳,内心好感动呀,好兄弟,准了!得令后的宋江在屡立奇功之余不动声色地,悄然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了,在一众好汉面前成功饰演了“笑面虎”的角色,笑着夺取了梁山的控制权。待晁盖醒悟后,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已成定局了,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晁盖不甘心拱手让出半壁梁山,想要通过建功重新在群雄中立威。当决定夜袭曾头市,却发现没有几个手下可用了,而且他长时间赋闲在寨子,武功、打仗等都有些生疏了,在混战中被一枝刻有“史文恭”的毒箭,射中面颊后不治而亡。晁盖的死,看似正常,实则暗藏玄机。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9)

摇回镜头,看看出战前,当时的宋二哥有做过什么。宋江等在金沙滩为出征的晁大王饯行。正当哥俩状似情深款款地互勉,实际各怀异心时,蹊跷的事情突然发生了,新制的认军旗突然被风半腰吹断,相信众人心中都会咯噔一下的,晁盖和宋江怎么想,书中没有细说,读者自行脑补吧。

众目睽睽之下,凶兆出现,大家伙还没有出征,已被植入上天注定的信息了,那晁盖的死也就顺理成章了,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宋二哥真的是好深谋远虑,人不知鬼不觉地造了个出征凶兆,为日后的夺寨主之位铺好垫子。

晁大王中毒箭后要回寨治疗,却被宋二哥手下呼延灼拦住说要等宋的将令才可回,这一耽搁,可是要了晁盖的命了。晁盖回到寨子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不能饮食,浑身浮肿,命在旦夕了。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0)

宋江忍不住哭了,好不伤心呀,痛哭不已,这眼泪擦了还流,那个伤心痛心全都跑面上了呀,还亲手给晁盖“敷贴药饵,灌下汤散”,却“忘记”安排人下山去请大夫,更不要说花重金请专家了。晁大王在宋二哥的只嚎哭不治疗的决定中,含恨而亡。

虽然晁盖不是宋江所杀,却有可能因宋江而死。晁盖死了,也静默地退出梁山权力之争,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他的演技不如宋影帝呐。

人设2:宋江是一个小人。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尚书·虞书·大禹谟》

许多人不解了,宋江不是平民英雄吗,怎么又成了小人呢?

◎宋江出身于布衣阶级。宋江虽然出生地主家庭,不缺衣少食的,但他也就是家里有点钱的群众,古时把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小人”,所以,哪怕成年后的宋江再怎么想做“呼保义”也摆脱不了小人的身份。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1)

◎宋江终生所求是功名利禄,是个人的欲望。

古语有云:“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这个“义”不是江湖“义”气,也不是单纯的“做合宜的行动”,它是指君子所求的不是个人的欲望,更多的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而去争取,简单地说,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2)

未上山前的宋江,是郓城的押司,级别不高,但是“吏道纯熟”。怎么样的一个“吏道纯熟呢”?宋江自幼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深谙官场之道,对于官场的应酬,资源的谋求等等很老道,他自踏入官场,就竭尽全力混迹其中、苦心经营各种圈子的人脉。上山后的宋寨主,打着一张替天行动的“义”的旗帜,说得最多的是“义”,然而,他内心里想的却是朝廷招安,功名利禄的事儿。

宋江所表现的“义”只是受着儒家影响的性格上的仗义,而不是一心为公为民为众生的义,他算不上君子。

◎宋江的行为代表他的价值选择。

为什么“及时雨”的名声在江湖上更多人知道,而“呼保义”的名头却需要由宋江极力自产自销?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3)

只要有财,舍得财,肯帮人就能在江湖上落得“疏财仗义”的好名声了,但“保义郎”却不是舍得财就行的,必得有相配的“德”,也就是“德位相匹配了”才能成为精神领袖的。

“保义郎”是宋江竭力塑造的人设,实质上,他的行为与选择都与“忠义”相隔甚远的。

宋江任“押司”时,利用职务之便为盗窃作案嫌疑人通风报信,放之今天,就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这完全违背“忠于职守”呀。

酒楼上题反诗后连累戴宗和李逵,使他们不得不落草为寇,何谈“手足义气”?宋江还请来营救他的好汉去杀告密者黄文炳全家,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这完全只是为了泄个人之愤,恐怕当时的宋江眼中只有仇恨全无“忠义”了。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4)

宋江在庙堂难以企及高位,恰好有个机会让他在江湖上迂回发展,于是,宋江就高举着“替天行道”义旗走江湖去。但是,读遍整部小说,发现宋江所言所行所选择,都与忠孝无关,只与权谋有关,他把“义”作为控制那些草莽好汉的工具,当成了他谋取招安,博取名闻利养的筹码。

“君子”是儒家提出的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当时的官场,君子往往难以获得重用,小人反而得志。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5)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小人喜欢推卸责任,错误都推给别人了,不做不错,过失少升官就易;小人对利己的事很敏感,精力都放在利己方面,有利就做,无利不起早;小人虽然也有长远的眼光,但他不关心能不能做真正的圣贤,就如宋江一门心思想做“保义郎”式的精神领袖,不外是为了被朝廷招安和重用,他更看重的是“功名利禄”。

结语

罗真人: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练长生,怎能再慕此境。——《水浒传》第八十五回

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及其重要性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取向。宋江表面谦恭礼让、乐于助人,骨子里却工于计算,擅于权谋。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6)

宋江真是无时不在向世人表忠心:“俺是梁山泊义士宋江”。看一个人,不是看他多会说,而应观其行为。虽然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做君子,也不可能每天都做小人,然而,上山前的宋江虽然不是名副其实的忠义之士,却也还有一些扶危济困的行善之举;上山后,在权力争夺中,在统治梁山泊期间,大部分都是盗忠义之名行不义之实。

宋江上梁山后,将企图心小心地藏起来,就如在官场中的“吏道纯熟”一样,努力修炼自己的演技,将“忠义”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当扯掉这件漂亮的外衣后,他不过是藏着小人之心的伪君子而已。

宋江忠义的矛盾(宋江忠义还是不忠不义)(17)

《水浒传》中为什么没有直呼宋江为“保义郎”而是“呼保义”呢?个人的理解这个“呼”,意思之一,“不走心,随便叫叫”;意思之二,与“乎”相同音,表示“怀疑”的意思。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人的原则;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是一个人的修行。当“貌似忠义”的小人,成为团队的首领时,组织也就成为了一个争名夺利的火坑了。在追逐名利的火坑中谈什么修行呢,修罗场还差不多,在“在困境中做绝死奋斗”就是其宿命。这或许是《水浒传》通过宋江的成功而给世人一个隐秘警示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