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1)

毛遂自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与一个叫做毛遂的人有关。时至今日,毛遂自荐已经成为了成语之一,多用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最早的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

假如没有毛遂自荐这个典故出现,恐怕毛遂在历史上也是默默无闻的。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此时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毛遂主动站了出来。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着急了。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2)

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此时的毛遂深深的打动了楚王,于是赵国与楚国联合出兵抗击秦国。毛遂自荐去楚国说服帮助赵国抵御秦国,那么毛遂自荐之后,他的结局如何呢?自荐之后的毛遂被赵王派去当武将,结果大败,自杀殉国。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3)

毛遂之间之前,平原君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原君不断的招揽贤士,于是就有了几千门客,这其中就包括毛遂。赵国与楚国要联合起来才能够抗击秦国,可是赵王派出平原君跟着自己出使楚国,可是在几千门客中,仅仅选出了十九人。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4)

那么这时候,毛遂主动站出来了,于是就有了毛遂自荐。面对毛遂,平原君不以为然,平原君是不太愿意带上毛遂的,毕竟这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是毛遂的一番话,打动了平原君。当时毛遂已经在平原君门下三年的时间了,可是平原君仍然不记得毛遂。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5)

这时候的毛遂自荐,无异于向枪口上撞。当时的平原君就对毛遂产生了怀疑。平原君对毛遂说了一句:“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长处。”这句话一看没什么不对的,可是毛遂不甘心。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6)

毛遂说出了“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无疑是透露了毛遂的自信。意思就是“今天才将我放到袋子中,假如早放入袋子中,我的闪光点早就表现出来了。”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毛遂的自荐,并不是盲目的自荐。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7)

也就是说,毛遂自荐,肯定是在自己实力之上的。那么平原君手中有数千门客,为何毛遂一直没有崭露头角呢?这就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了。一些颇有心计的门客,故意不让那些贤士崭露头角,以免盖过了自己的锋芒。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门客离开了平原君。


毛遂自荐是这样来的(人人皆知毛遂自荐)(8)

毛遂自荐,是毛遂有一定能力的情况下自荐成功的。从他后来一举说服楚王就可以看出,他是有这份才能的。那么这样的人才,为何没有被平原君极早的发现呢?平原君门客数千人,在这样的地方,一般都是明争暗斗的。你能力强,别人不一定会举贤荐能,说不定还会嫉恨你,暗中给你使绊子。

不可否认的是,毛遂是一个人才。毛遂自荐后,出使楚国,可是后来在出使楚国之后的第二年,赵国又传来边患,燕国攻打赵国。赵王第一时间记起了毛遂,派他当将军带兵去抵御燕军。毛遂知道自己不是将才,只是个有谋略的人。

毛遂有自知之明,于是到了赵王眼前说自己不是将才。就是这样的举动,让赵王起了疑心。赵王认定他能力非凡,于是武断地让毛遂到前线带兵。可是毛遂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最终因为能力不济,毛遂自杀身亡。一代谋士就此陨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