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豫论场算法推荐)

□悦连城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不得实施差别待遇等内容,剑指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久治不愈的互联网痼疾,得到人们的支持、点赞。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内容不再稀缺,为了抢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算法推荐技术成为许多商业媒体平台的“法宝”。它的内在逻辑并不复杂:通过抓取用户的日常使用数据,分析其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有的放矢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娱乐资讯。数据分析量越大,“用户画像”越精细,“信息投喂”也就越精准。在一些技术主义的拥趸者看来,科技让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诚然,在海量的信息流中,算法推荐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匹配效率,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算法推荐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喂养”。刷微博时,多点几条娱乐新闻,新弹出的内容全是娱乐八卦;看视频时,多瞟了几眼奇闻异事,平台推送的视频几乎都成了乡野奇谈。这种“你多看什么我多推什么”的逻辑,以“主动选择”为由,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是在用冷酷的技术理性放纵人性的幽暗,否认信息的多元。用户沉浸其间,所见所得都是单向度反馈,长此以往,舆论场的裂隙无法弥合,社会共识更难以达成。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负面新闻不绝于耳。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具有任何道德价值,只有当人使用它时,才具有价值。面对算法带来的社会问题,充耳不闻和因噎废食都不是“正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加强制度建设才是治本之策。

对于规范算法管理领域而言,或许彻底肃清市场乱象需要时间,但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这意味着算法监管纳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更意味着对“娱乐至死”的认识更加深刻——别让热爱的东西毁掉我们。

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豫论场算法推荐)(1)

总策划:董林 刘雅鸣

总统筹:张学文

执行:李兵 夏远望 薛世君

制图:李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