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

说起杜甫,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基本都是:帽子上飘着两根带子,一个十足的苦大仇深的老头。

此外,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杜甫一直以一种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每天都在盼望着世界和平的形象存在着。尤其是他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将他的这种穷困潦倒,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这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历史上的杜甫,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形象。但其实不然,穷困潦倒不过是他晚年的境遇罢了,在这之前,杜甫的日子过得比大多数人都好。

那么,杜甫的出身究竟有多好呢?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1)

杜甫的祖上,可以追述到西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此人原本在曹魏任尚书郎,后来做了权臣司马昭的幕僚,被封为丰乐亭侯。

西晋王朝建立后,他曾先后出任安西军司、镇南大将军等,还跟随司马炎一起灭了吴国。在当时,杜预还被世人誉为“杜武库”

“武库”这个词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出现过,即“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而所谓“武库”,就是称赞武将多才善战。

所以你看,杜甫的祖上还是名人!但这还没完!

自杜预以来,杜甫一家可谓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简单来说,就是一直有人在朝中当官。这句话是杜甫自己说的,在今天看来,似乎还有点炫耀的感觉。

而在唐代,这样的家庭即便拥有田产也不用缴纳税赋,更不用服兵役,家族中的孩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很多特权。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2)

图 | 西晋名将杜预像

很多人之所以憎恨特权,是因为没有特权!杜甫从小就对特权这东西习以为常,毕竟生下来就有,也不至于会感到陌生。

但到了晚年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特权被一扫而光,他的诗词中便出现了些许的忧愤之感。

除了这个杜预之外,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是一个名人!他是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其官做得也不小。

杜审言的风评虽然不是太好,后来也被定了死罪,但他确实很有才华,诗写得也不错。杜甫之所以在诗上建树颇深,也离不开他祖父的影响。

除此之外,杜甫的母族还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

关于这个氏族,笔者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有说过,它是魏晋到隋唐时期到著名世家大族,其名望之深,非一般氏族所能及,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

杜甫在自己的诗作中也曾多次写到过自己到母族,其中最典型的一句便是出自他的《赠崔十三评事公辅》中的:“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3)

母族的兴盛,除了“清河崔氏”这一名头之外,还因为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个儿子纪王李慎的后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公主。因此,若是这样算下来的话,杜甫还是皇亲,有唐太宗的血脉呢!

当然了,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没人晓”,所以这样的关系也基本算是没有。

到了杜甫老爸这一辈,虽然没有达到祖辈的高度,但其也没有衰落。据记载,杜甫的老爸杜闲,在当时是个五品官员。

熟悉唐代官制的人都知道,唐代宰相的品级也只有三品而已,在三品以上,基本都是些荣誉职衔,并没有实权。而五品最高也可以挂到宰相职,所以这在当时也算是比较有地位了。

所以你看,杜甫的出身不仅不低,而且还非常地高,至少比起当时的很多诗人来说,他的出身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杜甫的童年是在洛阳的姑姑家里度过的,这里虽说不是首都,但也算得上是唐朝的第二都城。而且,由于洛阳地处江淮漕运转输的要道上,因此这里比起都城长安还要富庶一些。

而每当关中地区收成不好的时候,皇帝都会移居到此地。所以,尽管杜甫没有出生在皇都,但也算是生长在天子脚下。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4)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一个好的家庭,就意味着能拥有好的教育。“官二代”出身的杜甫,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七岁写诗,九岁临写虞世南的榜书大字,十一二岁开始在洛阳的诗文界崭露头角了。

当然,我们承认杜甫此人很有天赋,但如果没有好的教育,那也不太可能拥有如此成就。而好的教育,跟一个好的出身是分不开的。

杜甫小有名气之后,当地的很多前辈便引荐他见到了很多当朝权贵,比如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被岐王李范和唐玄宗宠臣崔涤邀请入府攀谈。

所谓“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当时那段时间的事情。

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杜甫并非如我们在语文课本中看到的那样,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之人,相反,他出身权贵,自幼便不用为柴米油盐所困扰,当时很多诗人苦苦追寻的东西,他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而那时候的杜甫,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大孩子而已!

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在杜甫学成之后,并没有着急去考取功名,而是给自己规划了两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5)

喜欢看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的文人喜欢远游,但并非都是像李白那样单纯地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因为唐代的科举考试,不仅要考你的应试成绩,还要考你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名望。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看有没有当朝红人,或者是文坛大家向朝廷举荐,而这也就是所谓的“通榜”。

所以,学子在学成之后参加考试之前,便会将自己的诗文整理好,到首都或其他人文荟萃的城市去结交一些社会名流、文坛大家,给自己做一下包装和宣传。

如果有名人举荐,那么考试的时候把握才会更大一些。

当然,这只是当时很多人文人们的选择,对于杜甫来说,他已经不需要在这些事情上浪费精力了,因为他在当地本身就有一定的名气,加上生活条件优渥,使得他更加不急于找工作。

所以,他的攻略并没有做到长安,而是做到了当时还比较偏僻的江南之地。

而杜甫此次出游的目的,也不是什么仕途,而是简简单单地游山玩水,看看江南之地,看看六朝文人笔下的地方。

此时的杜甫,豁达开朗,丝毫不用为金钱担忧,自家的叔叔和姑父都在江南当官,为期三年多的旅行,基本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玩得是不亦乐乎。

不过,三年多的游历,导致的结果,就是他第一次进士考试失败!

但24岁的杜甫对此似乎并不在乎,成绩下来后,他并没有因此发奋图强,而是继续策划他的第二次旅行。

而这一次,他的攻略做到了北方,我们熟悉的那首《望岳》就是他在去山东漫游途中写的。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6)

所以你看,杜甫在人生中最好的十年时间里,对所谓的功名利禄是不感冒的,至少那时候的他,对这些并没有表现出太过的渴求,更没有在经济上发过愁。

但对于当时天下绝大多数的文人学子来说,仕途是必须的,而杜甫自然也不例外。不论他之前对仕途有多么地不感冒,他终究还是会走到仕途这条路上来。

天宝六载,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都城长安参加考试,杜甫也是众多考生中的一个。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权臣李林甫编导了一场所谓的“野无遗贤”的闹剧,致使参加此次考试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的仕途之路又一次被阻隔了。

既然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只好动用自己的旧关系,转走权贵之路,但都没有结果。自此,他在长安之地客居了十年之久,期间四处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

而此时杜家的境况,已经大不如前了,仕途的失意,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这期间杜甫的生活过得并不好。

《新唐书》中的一句记载,将他当时的境况概括得非常到位——“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7)

在天宝十四载的时候,杜甫曾被朝廷授予“河西尉”一职,但这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主要负责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

但杜甫不愿意担当此任,也许是嫌官职太低,“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之后,朝廷又将其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官职,听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实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械、管理门禁的小官,好比是现在的仓库看守员。

杜甫从心里是反感这一官职的,因为从小接触到的环境、人物,都让他觉得自己能当一个大官,但谁知现在却得了这么一个小官。

不过,此时的杜甫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考虑的不仅有自己,还有妻儿老小,因此他也只能接受现实。

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就是此时杜甫的最好写照。

而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安史之乱、杜甫的小儿子被饿死!从此之后,杜甫的日子基本就没好过过!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8)

其实我们纵观杜甫的一生会发现,他有个好的开头,但结果却不怎么理想,两者甚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有了这些凄惨、悲凉的经历,才真正奠定了杜甫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一代诗圣、诗史。

杜甫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却结识了一位与他观念相近,性情相投的莫逆之交,他就是——李白!

尽管他们二人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两人的年纪、名望也有所差别,但这些都不重要,他们的交情足以打破一切。而这,才是真正的“李杜之交”。

那么,杜甫和李白之间,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篇文章,我们继续接着聊!

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点赞、转发并关注哦!

为什么杜甫一生很穷(谁说杜甫是个穷小子)(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