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由时空扭曲形成了一个空洞(物理学家提出新理论)

宇宙中最早的黑洞究竟是在大爆炸发生后 1 秒钟内形成的,还是在大爆炸后的百万年后早期恒星死亡时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天体物理学界的问题。

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物理学家们对宇宙早期黑洞的形成,以及它们在重元素(Heavy Elements,如金、铂和铀)出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黑洞是由时空扭曲形成了一个空洞(物理学家提出新理论)(1)

图丨早期黑洞与中子星相撞后产生重元素的理论解释了为何观测到的银河系中心区域中子星数量稀少

UCLA 物理教授 Alexander Kusenko 和研究生 Eric Cotner 提出了一种新颖简洁的理论,他们认为早期黑洞可能形成于大爆炸后不久,早于成熟恒星出现的时间。有天文学家曾提出,这些早期黑洞或可解释宇宙中全部或部分暗物质的形成原因,还有可能是银河系中心超大黑洞的前身。而在这次 Alexander 和 Eric 的新理论中,形成于宇宙早期的黑洞或许在自然界重元素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作用。

图丨一个被中子星捕获的黑洞

在 Kusenko 与 UCLA 博士后研究员 Volodymyr 和 UCLA 教授 George Fuller 合作的另一个独立研究中,他们提出形成于宇宙早期的黑洞可能在形成重金属元素(如金,银,铂和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类过程有可能正在我们或其他星系中发生着。

然而,重元素的起源对科研人员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Kusenko 说:“科学家们知道这些重元素的存在,但却并不清楚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UCLA 的研究认为,一个形成于宇宙早期的黑洞会时不时地与中子星发生碰撞,最终并沉入到中子星内部(中子星是恒星在超新星爆炸后的残余,约一座城市大小,可自转)。

Kusenko 认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黑洞会从内部不断消耗掉中子星,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 1 万年左右。之后,中子星随着自身的收缩,自转会变得越来越快,最终导致一些小的部分被甩离本体。而这些富含中子的分离部分,很可能就是重元素的来源。

然而,Kusenko 同时表示,中子星捕获黑洞的可能性非常低,这种低概率与只有少量星系富含重元素的观察结果一致。形成于宇宙早期的黑洞与中子星相撞以产生重元素的理论也解释了观测到的银河系中心区域中子星数量稀少的问题,这也是天体物理学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在今年晚些时候,Kusenko 和同事将与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对“中子星-黑洞”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元素的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希望能通过将模拟结果与临近星系中重元素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来判断地球上存在的金、铂和铀是否来源于形成于早期宇宙中的黑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