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的价值是负数(关于剩余价值)

一,什么是“剩余价值”。

我们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与马哲老师讲的理论常常不一致。现在我们就比较一下老百姓“俗识”与马老“高见”的区别。

以一只羽毛球为例:

某店以5美元出售了一只羽毛球,其进货价是4.5美元,该店赚了0.5美元的利润。

一只羽毛球从生产到运输、销售,要经历很多原料、劳动、利润环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简化为两个部分:“4.5美元”的成本和“0.5美元”的利润。

“俗识”认为:原料和劳动在“4.5美元”的成本里面,“0.5美元”是老板经营头脑的成果。

人家马老的“高见”不是这样的。

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所以5美元的羽毛球价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决定的。老板投入的厂房、机器、水电、原料等“不变资本”价值为4.5美元,工人劳动的“可变资本”价值为0.5美元。这就是羽毛球卖5美元的原因,与老板的“经营头脑”无关,完全是工人劳动的结果。

厂房、机器、水电、原料之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它们不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增值,投进去多少就是多少,只能等价地转移到羽毛球中去。工人劳动之所以叫“可变资本”,是因为劳动在将羽毛转变成羽毛球时,新产品会实现增值。各种原料是4.5美元,形成羽毛球后变成了5美元。新增的“0.5美元”就是可变资本的功劳,也就是工人劳动的功劳。

这就叫“劳动创造价值”。

如果,一家工厂一天只工作六分钟,生产、并卖出一只羽毛球。老板收回4.5美元不变资本价值,工人得到可变资本价值0.5美元。如此这般,是老板会满意,还是工人会满意?老板没赚到钱,工人养不了家,谁都不满意。

于是老板决定,一个工人一天生产一百只羽毛球。

一个小时生产十只,十个小时生产一百只。全部卖出后,不变资本450美元老板全部收回,可变资本50美元发给工人。如此这般,谁会满意?当然是工人,1940年的50美元何止是养家,都可以买房买车满世界旅游了。可老板满意吗,啥也没赚到,当然不满意。

老板想:怎样才能让自己赚钱呢?

第二天,老板挂出“十小时25美元”的招工牌。

满大街的失业工人“呼啦”就围了上来。1940年的25美元日工资,足以租个大房子养家。

就业工人满意了,老板更加满意。一天可以从一个工人身上赚到25美元,如果是一千个工人呢,一天就能赚25000美元啊!

这个老板从每个工人身上搜刮的“25美元”就是“剩余价值”。

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老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用一张图表说明:

剩余的价值是负数(关于剩余价值)(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羽毛球的4.5美元,是老板投入的“不变资本”转移过来的,0.5美元是工人将羽毛变成羽毛球创造出来的。生产一只羽毛球的“0.5美元”是工人创造的,生产一千只羽毛球的“50美元”同样是工人创造的。

第二,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50美元,工人只得到了一半,即25美元,另一半却被老板拿走了。被老板拿走的这部分,“俗识”认为是老板经营头脑带来的利润,马老把它叫“剩余价值”。

第三,老板之所以胆敢将工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是以双方签订的薪资待遇“合同”为依据。凭借“合同”,以“工资、奖金”的名义,将新增价值的一部分付给工人,另一部分以“利润”的名义,装进老板自己的口袋。

第四,以“暴力”方式拿走别人的东西,叫“抢劫”;以“秘密”方式拿走别人的东西,叫“偷窃”;以“合同”方式拿走别人的东西,叫“剥削”。

“资本家剥削工人”就是这样来的。

二,对“剩余价值”的一点质疑。

马哲老师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理论基础上的。问题是这两个理论本身就值得质疑。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别管是渔民捕鱼、农民种地、工人织布、教师教书,还是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他们都在付出“心血、智慧和汗水”,这些“心血、智慧和汗水”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凝结成了价值。注意:财富是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劳动,二者是有区别的。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插句话: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经营活动中有没有付出“心血、智慧和汗水”?什么是“老板”,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下班的人。除了在办公室查看数据、制定制度,在外陪人喝酒、陪人搓麻、陪人钓鱼、陪人桑拿,都是另一种既智慧又痛苦的工作。

在下的这些话不管有没有夸张的成份,至少必须承认,大工厂、小商店的经营管理也是一种“劳动”。既然是“劳动”那就也在创造价值。可为什么马老把大小老板的劳动给排除在外了呢?

比如工人生产了一千个羽毛球,老板投入的450美元以“不变资本”形式收回,新增的“50美元”归创造新价值的工人。最后,那个“二十四小时不下班的人”啥也没落下。他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没人看见、没人承认,他就应该每天拿出450美元来,让工人们挣钱!

马哲老师啊,这世界还有天理吗?

顺便问一下,您是不是也应该把自己的五十万存款交给失业者,让他们去劳动挣钱,等他们挣到钱,再把五十万还给您。当然,要是赔光了,相信您也不会生气,谁让您拥有五十万存款的呢!

好了,情绪发泄就到这,我们回归正题。

“劳动创造价值”就是放出的一个“空炮”,既然是“空炮”那就没办法放到桌面讨论。倘若我说“劳动除了创造使用价值,还创造暗物质”,一切商品交换比较的是暗物质的大小,我的这话有意义吗?

“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是“空炮”,我们将其放到实际“交换”活动中检验一下便知。

劳动是“心血、智慧和汗水”的付出,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

第一,不同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无法比较。比如一米布与五斤棉花、一筐洋葱与一把斧头、一部手机与一场足球比赛门票,如何测算出它们各自所凝结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就像暗物质无法比较一样,你拿一个萝卜,我拿一只辣椒,你说萝卜的暗物质是一百个单位,我说辣椒的暗物质是两百个单位,于是我用一只辣椒换得你两个萝卜。注意,不是让你测算它们各自的经济成本,而是比较抽象劳动所含的“心血”。

第二,按传统经济学思想,无法比较的东西也就无法交换。每个人都会对自己付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刻骨铭心,而轻待别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当我说辣椒的暗物质是两百单位时,你立马会改口说一个萝卜的暗物质是四百单位。“交换”必将变成一场永无休止的争吵。可现实生活中,“交换”不但每日每时地发生,而且交换双方都心满意得。这说明买卖双方比较的不是同一质态的东西,即比较的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价值”。

第三,没有付出“心血、智慧和汗水”的东西便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用于交换。可生活告诉我们,石油、煤炭、铁矿、土地这些自然资源不是谁的“心血、智慧和汗水”的产物,却投入了交换;人的器官、身材、容貌、天分并非他或她“心血、智慧和汗水”的凝结,却也实现了交换。

第四,用“劳动价值”不能完整地解释交换行为。实体货币论和符号货币论以使用效能和稀缺度为交换依据,实际上是从买方视角来审视交换,在合理地解释买方行为后,却无法用同一理由说明卖方行为。劳动价值论以创造使用效能所支出的劳动为交换依据,这实际上是从卖方视角来审视交换,在合理地解释卖方行为后,却无法用同一理由说明买方行为。   最后,“劳动创造价值”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化为“劳动”,使之成为可以计量的客观实物,其思想又退回到亚当·斯密水平上去了。几百年过去了,我们还依偎在老老老祖奶奶的怀抱里,不知道马哲老师是否害羞,我是觉得挺害羞的。

“价值”就如同说不清道不明的暗物质,我不知道马老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在老百姓眼里,“价值”就是“有用”,没用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