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奇书内容介绍(点评读懂世界三大奇书)

注:蓝色部分为笔者的点评,其它部分为水木然原创

世界迄今为止,能代表人类智慧巅峰的,有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创作人分别是孔子、老子、佛祖。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代表作。

有趣的是,这三个人出生于同一个时代,佛祖生于公元前623年(这个说法不一,公元前563年、565年、933年、1028年都有),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佛祖比老子大52岁,老子比孔子大20岁。我不知道当时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东方和西方(佛祖也是东方的呀!)最有智慧的人同时降生了。

这三本书都不长,《论语》共15900个字,《道德经》共5007个字,《金刚经》共5018个字,加在一起才20000多字。

我们每天刷朋友圈,看个小说等等阅读字数都不止20000个字,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读这些经典书籍。

要知道,这三本书基本代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人类至今的智慧都没有超越这三本书,后人最多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了诠释。

读懂了这三本书,并且看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搞懂了世界的秘密,然后你再去看其他东西,就非常简单了。

下面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三本书:

第一本书:《论语》

《论语》究竟是在讲什么?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下来的课堂笔记,很多都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古人很喜欢在对话聊天中碰撞智慧,比如比孔子小100岁的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也喜欢用这种形式布道讲学,他的学生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比他小43岁,就把跟苏格拉底的对话整理成了《对话录》,成为又一个经典。

《论语》讲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礼。

所谓礼就是秩序,孔子给社会制定出一套秩序,想让这个社会可以安定有秩序的一直运转下去。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意思是:老婆要听老公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大臣要听皇上的。谁要听谁的,谁要对谁负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套秩序不顺天道,是人为的产物,人为为伪,所以不会有好结果,也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特别喜欢用儒家思想(这只是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的,文、景帝(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更喜欢用黄老之学),因为这样一来社会就可以一直有秩序的运转下去了,管理成本特别低。(但事实呢?从武帝之后,中国有强过这个时期的吗?在伪学加持下的中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边缘。汉朝后期虽乱,也没有外族入侵,这就是汉文化的强大。所以,我们有了汉族、汉服、汉字。或许有人反驳,不正是因为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之后,才有汉文化的强大吗?汉之后不是还有唐、宋、明、清的盛世时期吗?特别是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文化中心。那么,反问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鼎成时期在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宋朝程朱理学的创立(公元1170年)。因为文化思想的传播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思想取代另一种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文景之治黄老之学治国到贞观之治经历了800年;从武帝独尊儒术到儒家思想鼎盛用了1300年(中间有魏晋时期三教鼎立的插曲);从贞观之治到程朱理学经历了550年。如果说贞观之治是黄老之学最后发挥作用的时期,那贞观之后便是儒家思想完全占统治地位的开始。从此,外族入侵不断,盛世一日不如一日,所有国策只为皇家巩固自己的地位服务,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元、清皆被外族统治,至民国差点到亡族灭种的险境。这都拜孔子所建立的秩序所“赐”。

单就以本文后边提到的《厚黑学》和《厚白学》讲,提倡黑的不一定黑,提倡白的不一定白。难倒提倡礼仪秩序的社会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秩序吗?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都是伪行。建立的标准越多,伪行就越多;伪行越多,社会运行成本就越大,离崩毁也就越近。)

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什么是熵呢?它代表了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系统的熵增,其实是系统能量耗散的一个过程。)

同样的逻辑,社会的“熵”就代表社会里个体行为的混乱的程度。熵越小,意味着大家的行为越有序。(想要熵减少,就要给系统补充足以抵消系统消耗的能量。社会的能量从哪里来?这才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个社会中个人能量增长之和大于个人能量消耗之和,整个社会才可能向熵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整社会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所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提高个人能量。)

所以,《论语》就是为了降低社会的熵值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格按照《论语》里的思想去做,社会的熵值是很小的。(想法是好的,做法却是南辕北辙。《论语》非但产生不了减少社会熵的能量,反而通过伪行消耗了更多的社会能量,加速了社会熵的增涨,使社会变得更加无序。从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来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礼仪制度捧出了多少德不配位的君王;君子标准催生出多少阳奉阴违的小人;孝道文化制造了多少压榨子孙的父母;仁义孵化了多少地痞恶霸;妇道养成了多少懒汉恶夫;面子文化盛行、排场花样繁出,各种繁文缛节产生不出一点社会价值,反而制造了多少不必要的消耗?!!!很多人很诧异:“你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吗?优良的传统文化怎么都被你说成了糟粕?”那请各位认真想一下,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事实呢?老子对这些问题给过答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意思是:不去推崇圣人和他那看似高尚的教化之言,百姓就不会用圣人的标准去做违心的事情,用自然本心去做事,他们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不再提倡仁义,百姓自然就不会为名声去做假仁假义之事,民心归于朴素,自然就会父慈子孝;不推崇技巧,就不会产生投机取巧之心,不推崇利益,百姓就不会竞相追逐,这样自然就不会有为逐利而投机的盗贼了;这些事不是说说就行了,而是要落到实处。以本心处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私心和无尽的欲望,不去学那些机巧、沽名钓誉的本事,就不会有什么忧心的事情了。老子的这些观点可能让人很难理解,但如果你见过生活在深山中,与世隔绝的人,你就会理解那种“无智无巧、天然淳朴、无私无欲”的说法都是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道”、与熵、与个人修行的本质都是一脉相承的,需要再开一篇深入论述。)

《论语》里是没有大道理的,它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要谦虚好学,当大家在一起,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当你做“应该”做的事时,说明你还没有想到要去那样做,或者不想那样做,然后免强去做了这件事。这样的结果是,或者不能专心去做,或者力不从心,很难把事情做好。即使勉强做好了,也要比真心想做消耗更多的气力。道家思想一直强调“真”,要做“真”人,要用“真”心去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儒家的“应该”人为的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给中国人套了上千年的精神枷锁)

比如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法则。(有益于自己的经验可以吸取,但不能作为行为准则,如果自己的能力做不到这些准则,反而成了羁绊障碍。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能够应事而变,才是真正的学通了。道家只讲了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剩下的都是要你自己去辨析、证实的,所收获的都是你自己的。这样,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都发自本心,不需要制定什么行为准则,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行事。)

《论语》倡导仁义礼智信,让我们自律,并且乐善好施,非常具有正能量,这就是《论语》的价值。(所谓倡导,就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让做不到的人去做,就像让不会开车的人去开车一样不切实际,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步步地去教他学开车,等他学会了之后,才能放心让他一个人去开车。同样,要求大家做到仁义礼智信,首先要从根源上去挖掘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仁义礼智信?接着从根源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的做到仁义礼智信了。生硬的劝大家去行善,好似赶鸭子上架,对双方都是在消耗,事倍功半。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把鸭子变成鸡,这样你不用赶,它也会自己上架,事半而功倍。所以,劝人的重点是改变其心性,而不是纠正其行为。心性改变了,所行皆是本真,是鸡自然就会上架,不需要人去赶。而能改变一个人心性的只有他自己,道家思想就是效法自然,修炼本心,使本心与道同一,则随心所行皆合于道,行合于道,则无往而不利。所行皆出于本心,则无伪行;无伪行则无伪善。若世人皆行之,则世无伪;世无伪,则天下归真;此真合于道,即天下归一。社会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把每个社会人都变好了,社会自然就好了,这就是道家的治世思想。道家一直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自律、善行等思想,就是因为这些观念一出,非出自本心所作之伪行随之而来。伪行对行事之人带来的只是一时之利,祸害的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时,伪行带来的利益减少了,而整个社会系统却陷入了崩坏的边缘。比如现如今的学术造假,就是因为晋职增资需要学术研究成果,使那些能力不够,却需要成果来达成晋职条件的人,不惜以造假的方式来达成目的。这些人晋职以后,在其位而无力谋其政,甚至胡乱作为,生产出更多的假成果。众多虚假的学术成果使得后续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分辨真伪,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造成整个学术圈研究进展缓慢,研究成本大幅上升。

由于道家思想的这种只重自我修养,不提倡大局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使以权利为重的当权者极为不适,所以,也很少有君王采用。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也并不受待见,到汉代皇权统一之后,因其建立的秩序有利于皇权的巩固,才被采用。能被采用并不是因为它就是对的,而是因为它对当权者有利。)

孔子制定了社会运转的秩序,那么这一套秩序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孔子一天到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也就是说: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这一个维度的问题,要到上一个维度里才能寻找答案。(升维只会让事情更复杂,就像立交桥可以减缓十字路口的交通堵塞,但错综复杂的立交桥让司机晕头转向,也带来坠桥、维护等一系列问题。有个说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制造更多的其它问题,所以问题越解决越多。这就是升维思考的弊端。那为什么不降维思考一下呢?正所谓“返者道之动”,回到问题的源头去解决不是更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源头上把问题解决掉,才不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西方文明是正金字塔形,最高智慧集中在塔尖,越向上越单一,所以,他们否定过去,崇拜未来;东方文明是倒金字塔形,最高智慧也在塔尖,不过在最下边,越向上越繁荣,所以我们崇拜祖先,慎处现在。)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升维思考。所以孔子为了更好的制定这套秩序,就需要探求更高维度的智慧(是追究问题的根本,道在低维,不在高维。高楼是用砖头建成的,不能在高楼之外找办法)。于是一个传说就诞生了:孔子问道。

老子比孔子大20岁,老子在那个时代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孔子要想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认知,也只有去求教老子了。

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老子在安徽,相隔上千里,孔子不远千里找到老子,跟老子在一起待了三天三夜,彻夜促膝长谈,

回去以后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天运》,作者这里只是断章取义,原意是孔子听了老子的讲的道一头雾水,回来三天三夜不说话,他没想明白,所以有了上边的回答。)

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仰之情,孔子为何见了老子后如此感慨和受益?

孔子制定了社会的秩序,而这套秩序背后的支撑就是“道”,这个“道”就是老子传授给他的。(这里和前文明显有逻辑上的矛盾,孔子先制定了社会秩序,因为不明白秩序后边的支撑,才去问道老子,然后老子给他传了“道”,所以,孔子制定的社会秩序只是自己的主张,是伪作,和老子的道并没有关系。)

孔子后来还说了一句话:“朝闻道,夕可死矣”。意思是:“如果我早上得‘道’了,晚上让我死都可以。”这是孔子对真理的追求,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能说出这话,也说明他当时还是没有悟道)

那么什么是“道”呢?

这就要引出下一本书了:《道德经》

第二本书:《道德经》

《道德经》在讲什么?

《道德经》全书的核心就是一个字:

什么是“道”呢?

《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传》,不是《周易》原文,是孔子自己写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孔子在《系辞传》还说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是二;那么,太极就是一;而道生了一,那么也就是说,是道生的太极。因此,道在太极之上,是太极的父亲,阴阳在太极之下,是太极的儿子,阴阳是道的孙子,和道差着两辈呢。所以,阴阳怎么可能就是道呢?孔子自己在胡言乱语,后世学《周易》的被孔子带偏了几千年。作者的立论从一开始就错了,后文牵强的套用这一论据来解释道,已经南辕北辙了),来看一下太极阴阳图:

世界三大奇书内容介绍(点评读懂世界三大奇书)(1)

太极图

阳是事物的外表,阴是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抓住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同时又能找到这两大矛盾的对立和平衡关系,就很容易将别人和事情掌控,这就叫“得道”。(作者这个阴阳划分法有问题,阳主动主外,阴主静主内;如果阳指代的是事物的外表,那么相应的阴只能指代事物的内部结构。本质是与表象相对的,并不能和结构上的外表产生阴阳关系,这不符合阴阳的定义,作者经常犯这个错误。“抓住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这话说的也很别扭,抓住了本质,也就能理解和解释表象,抓表象的意义在哪里?表象和本质是一对矛盾,怎么这里又叫两大矛盾?而什么又是表象和本质的对立和平衡?掌控人和事这就叫“得道”,这个“道”未免也太低级了!得道是了解、掌握自然规律,并按道践行之。作者在这里讲得很多话都是词不达意)

举几个例子:

什么叫爱?就是用对方需要的方式表达你的好,而不是用自认为好的方式强加于人。

什么叫沟通?就是用对方的语言讲述你的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道理。

什么叫辩论?就是用对方的逻辑证明你的观点。而不是用自己的逻辑证明自己的观点。

什么叫销售?就是让客户觉得他占了你的便宜。而不是把自认为便宜的东西卖给客户。

什么叫好感?就是让别人觉得他在你眼中有多么优秀,而不是自己证明自己有多优秀。

什么叫理解?就是用对方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强调自我感受。(以上讲的这些,更多的是偏于技巧,当今世人却多竞相追逐,然而这只属于术的层次,并非道。道并不需要思辨,都是自然而然的就那样做了。存在上述这样的思辨,说明“道心”未成。庄子讲过“抱瓮灌畦”的故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深重,则道心难成。虽然从表面上看,做事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都差不多,但因为发心不同,用“道心”做事几乎不消耗心神,用“机心”做事却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最终用“机心”做事者,势必因消耗过度而提早夭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谴”。其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不按“道”行事、修养自己,最终会伤身殒命,可以说是受到了天地的惩罚。可是,如今之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时刻洞察对方,比如对方的需要,对方的语言,对方的逻辑,对方的感受,对方的优秀,对方的立场等等。(如果用这样的“机心”活着,简直是太累了。虽然在外人看来很优秀,很成功,但这样过度消耗,对自己却是极为不利的。自己的能量过早消耗完了,灾祸也就不远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就符合了“道”。(这只是作者的“机心”之道,需要用心分别。)

把“自己的价值”和“对方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道理”和“对方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观点”和“对方的逻辑”结合在一起,等等……这就是阴与阳的结合。(这是在“术”的层次,硬和阴阳扯上关系也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无道”呢?

生硬的两个阳或者两个阴在一起,就不符合“道”。(这是不符合阴阳的定义,与道没有关系。)

比如你跟人沟通的时候,只站在你的立场说自己的道理,这叫自顾自说;在社交的时候,拼命证明自己多么优秀,只能引起别人的戒备……这就没有了阴和阳的对立和统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这就不符合“道”了。

真正的高人,其行为都是符合“道”的:他们善于用对方的语言讲述自己的道理;他们善于用对方的逻辑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善于让对方觉得他占了自己的便宜;他们善于用对方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这应该是鬼谷子的心法,更高明的做法是《庄子》里讲的“用心若镜”,不将不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而自以为是的人,总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道理,用自己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甚至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爱别人,这不叫爱,叫强加。这就是很多悲剧的源泉。(这话在理。“己所欲,施于人”是很无脑的逻辑。)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得道”(这句话,语句不通,逻辑不通)。中国人(应该是中国圣贤)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参透了“道”背后的智慧(这应该是“参透了道”,道是最根本的了,智慧是后天的,是道所舍弃的,道背后还会有什么呢?):比如我们经常说做人要“居安思危”,也要“居危思安”,意思是:当你安全的时候,你要明白这安全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要主动去思考危险的地方在哪里?同样的逻辑,当你危险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危险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要主动去思考危险背后的机会在哪里?(解释的很别扭,这还是术,不是道。“道”只注重当下,承认事实,做好当下就行了,不需要再增加其它什么了。)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福祸”。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处于阴与阳的不断转化中,所谓“否极泰来、苦尽甘来”,都是这个“道”理。

人一旦“得道”,就像开了挂一样。你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论事物变化多端,你总能看到不变的核心,从而抓住精髓和要领。(后一句只是知“道”,要是“得道”,那将与天地同一,与万物一体了)

我们再换另外一个角度,看什么是道。

在历史上,除了老子把中国社会规律研究得很透彻之外,还有一个人研究得也很透彻,也在这个层面的,是鬼谷子。(老子讲的“道”是宇宙规律,包括社会规律;鬼谷子讲的是以道衍生出的术,更侧重于社会规律)

按照“道”的逻辑,任何一个东西都有“表”与“里”两大结构的对立和统一,社会也是这样的,它有两套秩序在维持运转秩序,第一套秩序是“表现”,就是孔子发现的;第二套秩序是“内在”,有一个人发现了这套秩序,它的名字叫“鬼谷子”,跟孔子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这种说法很牵强,作者一直在偷换概念。孔子所提出的显秩序并未真正的实现,这里又偷换成孔子发现了社会“显秩序”。鬼谷子是得道高人,他洞悉人性,结合“道”,提出了观人处世之法,但这也并非社会的“隐秩序”。)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他的地位与孔子和老子并列,被誉为“谋圣”,其代表作《鬼谷子》被誉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里面全是阴谋诡计,利弊和制衡。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走向。(阴谋诡计只能得一时之利,却不能成万世之业,终非长久之计。奈何现代人趋之若鹜?只因去道甚远)

孔子发现的这套规律,只能说不能干,鬼谷子发现的这套规律,只能干不能说。如果我们只研究孔子,就太表面。如果我们只研究鬼谷子,就太阴了。它俩必须结合起来,才符合“道”,才能看到社会的真相和本质。(只能说不能干,或者只能干不能说,都是邪道。二者结合起来也是皮是皮,骨是骨,不能合而为一。表里不一,心口不一,绝非大道。)

那么为什么孔子在社会上的地位那么高呢?而鬼谷子只能在民间的传说里才能看到,因为孔子这套思想被我们供奉起来了,人人都挂在说却不干,而鬼谷子这套东西,人人都在干却不说。所以孔子是我们明着供奉,而鬼谷子只能在私下里去学。

因此,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是只能干不能说,还有一些事情是只能说不能干的。(这些都是俗人的小九九在作怪,一切都是为了追逐功名利禄,而不是完善自我,得成大道)

为什么有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却在社会上非常混得开?(这种行为是小人行径,却被作者极力吹捧,价值观极度扭曲)因为嘴上一套是阳,心里一套是阴,一阴一阳,就符合“道”了。(这绝对是歪理邪说,心口不一是阴阳离绝,怎么还就符合“道”了呢?)而如果一个人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是一致的,这种人的行为就不符合“道”,所以就被淘汰了。(心口如一,这是阴阳合和,怎么就不符合“道”了呢?合道的人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道之不行久矣”,劣币驱逐良币罢了。)

孔子和鬼谷子都有自己的徒弟,在孔子的3000多个徒弟里,有72个是贤人。鬼谷子的徒弟没那么多,却个个都是经天纬地之才,比如庞涓孙膑,苏秦张仪这些。(所谓的“孔圣人”在世时也是志不能伸,72贤人又做出了什么成绩呢?鬼谷的四大弟子左右了一时的时局,但哪个善终了呢?不能长久的终归还是歪道。)

孔子和鬼谷子,分布是社会秩序的阳和阴,他们俩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把他们割裂开了,那也是有失偏颇的,所以我们研究东西的时候既要看它的表,又要看它的本质,这就是道。(这是歪门邪道、胡说八道。如今之所以小人横行,就是因为在儒家思想统治下,造就了大批表里不一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使社会风气污浊不堪。)

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个道,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民国时期,有个四川人叫李宗吾,是富家子弟出身,很有才华和抱负,但是他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世态炎凉,在25岁那一年忽然醒悟: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于是改名为宗吾。

他有一次晚上睡觉,听见隔壁在争吵,吵吵闹闹的很多内容他也没听清楚,但是当他听到一句话时让一下子从床上弹跳了起来,这句话就是:“我终于看透了,这个社会要想混的好,必须脸皮要厚、心要黑才能成功。”

这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一下子解决了他几十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好像瞬间就开悟了,很快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叫《厚黑学》。

李宗吾虽然写了《厚黑学》,但他这一辈子没有干过一件厚黑的事情,只是发现了这个规律而已。他就是普通的文人,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职位油水丰厚,但他离任时依旧清贫潦倒。

有意思的事在下面:

《厚黑学》这本书出来之后,有一个国民党官员看到这本书,非常不屑,他说:怎么能这样教导人么?什么脸皮要厚、心要黑,这分明是误人子弟嘛!明明是脸皮要薄、心要白才对,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薄白学》。

然而,没过多久这个家伙竟然被抓了,因为他贪污受贿……

这个自诩为正人君子的家伙,教导别人要正直、要善良、脸皮要薄、心要白,但他自己干的却是厚黑的事情。

而李宗吾虽然写了《厚黑学》一书,作的却都是正人君子的事,一辈子都在堂堂正正做人,他还被林语堂成为“近代之新圣人”。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很多人嘴上说的未必就是他真实干的。

请大家自己品,细品,慢慢品。(一个人需要什么,就会标榜什么。李宗吾是因为自己脸不够厚,心不够黑,所以他发现了厚黑的重要性,然后写下了《厚黑学》;写《薄白学》的国民党官员,因为脸不薄,心不白,所以他标榜“薄白”。这才是那个道。同样,如今提倡“道德”也正是因为整个社会道德稀缺。)

这就是社会的“道”。当我们把握住“道”之后,就可以去探求真相了。这就《金刚经》这本书反复在探讨的东西了。(所谓砍柴、挑水皆可悟“道”,就是说通过不同途径都可以参悟到“道”,因为道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所有现象后边的道都是同一的。既然都已经明白社会“道”了,也就可以明白所有的道了,为什么还要去探求真相?难倒“道”不是真相吗?)

《金刚经》这本书在讲什么呢?

第三本书:《金刚经》

《金刚经》全书都在讲一个东西:真相。

《金刚经》是佛祖跟须菩提的对话。一开始,佛祖问须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

须菩提说:当然多!佛祖又问:如果有人散尽家财,像恒河里沙子这样多的财富,去做慈善,这算不算一种功德?

须菩提说:这当然是莫大的功德!佛祖说:有一种功德比这个更大,那就是把《金刚经》里的最核心的四句话理解之后,再讲给世人听,让他们不要在执迷不悟了,这才是莫大的功德。(怀着功德心去做功德已经不是功德了,这种功德成了一种交易,交易的对象就是心中的所信奉的那个佛祖。这种功德比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法更低级,因为儒家所讲的这些至少是不图回报的,而佛教所讲的功德都是要求回报的。)

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寺庙都应该供奉他!(这种供奉就是所谓功德的一种回报方式)

为什么这四句话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和功德呢?

我们就来品一下这四句话:(佛祖讲的是道、是真理、是真相,可是佛教徒听到的、看到的、认识到的、所做的都只是表相)

第一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不执着于表象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菩萨)

佛祖说:如果你看到的菩萨,他长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者你这样的人,或者像路人甲乙丙这样的人,再或者像一个长寿的人,那他都不是菩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拜的那个菩萨,他拥有像人一般的样貌,那都不是菩萨。菩萨根本就没有“人相”,也没有相。

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佛祖和菩萨,都是留着古印度人的发型,穿着古印度人的衣服,用的都是古代印度文字。佛祖为什么那么偏心,不穿中国人的衣服,留中国人的发型,说汉语?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佛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祖。那只是一个相而已。

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思是:凡是看见我就拜我的人,或者听到我的声音就来求我的人,都是执迷于佛祖表相,这是邪道,永远都见不到如来。(这个解释的很牵强。凡是向外求的都是邪道,不能得证大道。)

很多人遇到寺庙就烧香,遇到菩萨就作揖。他们认为给菩萨烧一炷香,菩萨可以保佑自己,这是非常荒谬的认知,简直就是歪门邪道。(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交易心理在作祟。)

如果内心有如来(开悟),那么你随时可以见到他,你们就像熟悉的朋友,经常拜来拜去反而会尴尬。相反,如果你内心没有如来(不开悟),即使你天天拜他也没有用。

其实很多人烧香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欲望,他们是在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财富、名利等等。如果一个人放弃了现实中的成长,而靠烧几柱香就可以福禄双全了,那这也太容易了,大家还需要奋斗做什么?(这些话说的实在,就是这么个理)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种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就相当于见到佛祖的真身了。(不执迷于表象,看到相后边的本质,才能悟道。比第一句意思进了一层。)

所谓“如来”,并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能够看穿真相和本质的能力。(如果把“如来”解释成“能力”,放在原文意思不通)

我们平常直接可以看到的相都是假象,一切表象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虚设,一旦你可以穿透表象而看到真相,那么如来就在你心中了,你就彻悟了!(表象并非作者说的这样唯心。规律总是藏在表象之下,需要用心去了悟。一旦体悟到道,就可以看穿一切。老子和佛祖都把这个道讲出来了,可是习者心中没有那个相,终究是意识不到那个“道”。)

大家之所以看不到真相,也是因为真相往往都是复杂又残忍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即便你把真相和价值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接纳不了。(没有菩提心,证不出菩提果。作者所谓的“复杂又残忍”、“勇气和智慧”,都是因为境界不够,看不到那个层次的东西,所以会生出很多“妄心”、“妄言”。)

第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能被表述出来的方法,都不是永恒的方法,就像露水和闪电一样,随时都会破灭。(意思应该是:一切向外求道的方法,就像梦幻泡影、像露水和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收效甚微,都不是永恒的方法。求道就应当如我前边讲的那样,不执着于形式、不执着于表象,向内心去求。)

这句话和《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能联想到这句话,也许与作者的解释有关)

《道德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老子准备要隐遁了,他就一直往西走,走到了函谷关,守门的将领叫尹喜,他忽然看到东方的天空飘着一团紫气,这是贵人要来了,赶紧做好准备迎接,一会老子就老子骑着牛走过来了,有个成语叫:紫气东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老子周围为什么会有紫气?这可以用现代科学合理的解释,“道”的真相就隐含在其中)

尹喜看到老子想出关,就说:“你那么有智慧的人,怎么能这样就离开呢?怎么也得把你的人生智慧给我好好讲一下,我才能放你走。”

老子开始没有答应,因为他明白智慧是说不明白的,智慧只能自己悟,能讲出来的就不是智慧了。

但是尹喜说“不行,你必须得讲,如果你不讲,我有权利不放你出去。”

老子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给他讲了,这就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就是:凡是能被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都有不成立的时候。(道是讲不出来的,能讲出来的只能是道衍生出来的理和法。如果只注重语言所表述的道的这个表象,那就会误入歧途。这里的道是宇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道理,道理是人心产生的,是主观的;道理有可能出错而不成立,宇宙规律则不会。列宁说“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他所讲的“真理”是人的主观认知,是西方科学所发现的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小规律,不是客观存在。绝对真理是适用于万有的,不管是宇宙学、社会学、经济学,还是分子学,它都能适用,它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和环境为转移。所以,检验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它无限放大或者缩小,只要有不适用的地方,那它就不是绝对真理,即使目前很好用,但总会有被推翻的那一天。)

这句话的内涵,等同于跟《金刚经》里的这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是,我们不要被“相”束缚,而是应该领会它的本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如是”指代的是诸前所说。)

不着相,不住相,才能见如来。(意思是:不把精力放在表象上,不让心困在表象上,才能得见大道。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呀!现代人一生下来就要学习各种条条框框,心被困的越来越牢固,要认识到心灵的枷锁并摆脱它,是难上加难。现代人的心理疾患越来越多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金刚经》末尾,也就是佛祖和须菩提的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佛祖问须菩提:我对你说什么了吗?

须菩提说:不不不,你什么都没说。

佛祖笑着说:那说明你懂了。

而这个时候,如果须菩提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告诉如来,你说的我都记在上面了,那说明它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佛祖的这四句话,因为它着相了。(这个故事我在《金刚经》中没有找到,或许是杜撰的)

《金刚经》最后的这个结尾非常精彩,这也是此书为何如此高超,不可超越的原因之一。(不可超越和杜撰的结局没啥关系吧)

忘记一切表相,只去参它的本质,才能真正读懂这四句话。(是“才能悟道”)

这就是《金刚经》里的那四句话。读完这四句话是不是有一种开悟的感觉?这就是这四句话的价值,它帮我们开悟。(它是可以点醒一些痴迷于形式和表象的信众,但这离开悟还差的远着呢吧)

如今我终于想通了一件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开悟”(开悟是一件“事情”吗?感觉好别扭)。无论是孔孟、佛祖、老庄,还是瑜伽,上帝,它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我觉得只有老庄、佛祖做到了,庄子做的最好,老子和佛祖的方法只适合悟性很高的人,而佛祖的方法很容易把一些境界不高的人引入歧途;其它的孔孟、上帝,还差一个层次,不但不能引导人开悟,反而容易把人心束缚住;而瑜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引导性,不结合心法,也很难开悟。)

最后总结一下:

《论语》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全部做了规定,家有家法,公司有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我们的行为都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展开。(作者前边讲了那么多“只能说不能干,只能干不能说的”,这里又让按照“只能说不能干”的干,是不是很混乱。《论语》制定的这些规定、制度、行为准则都容易催生出伪行,使本心被困,它们是修道路上的绊脚石,是“失道”产物。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什么,说明70岁的时候,他的心与道合一了。只要所制定的规矩合于道,心与道合一了,即使为所欲为,也不会逾越这些规矩。《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言行的记录,可以说孔子70岁才得了道,那没得道之前的言行是否合于大道呢?真不一定!所以,我们对《论语》应该批判的学习,要不然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为什么会提出“批林批孔”呢?)

《道德经》教我们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它所阐述的规律能够击穿(适用于)所有行业,爱情、商业、教育、人生、成长等等都在其中,找到规律,看透趋势,才能游刃有余。(《道德经》客观、辩证、理性的描述、分析了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他讲的“道”描述的是宇宙终极规律,所以,我们很难听到有谁说老子的不是,客观规律又有谁能驳得倒呢?有人说道家学说是所有古代思想里边最不反科学的,因为它就是科学。可是我国却有很多反对道家学说的声音,以医疗界为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太封闭,见识如井底之蛙,却又夜郎自大,他们把科学理论当作终极真理,所有与之不符的说法统统否定掉。现代科学理论是人的一种主观认知,它自身都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发展起来的,怎么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反对中医的人没有一丁点科学精神,他们对中医“神奇”的疗效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已经被实践检验了几千年的中医,却经不起这些人“科学”的检验,真是可笑!如果拿歪理去检验真理,那真理自然就是错的了。我们应当对西方科学怀有警惕之心!真理——宇宙的终级规律是统一的,适用于万有的。如果我们所理解的“科学”这个概念是客观规律、是真理的话,那么《道德经》所讲的“道”就是大科学,因为它适用于万有;而西方科学只属于小科学,因为它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其适用范围就会产生谬误。)

《金刚经》教我们看到万事万物的真相,看到真相,同时又不要被“相”所束缚,放下我执,放下执念。

《论语》是讲秩序的,《道德经》是讲规律的,《金刚经》是讲真相的,这就是这三本书的伟大之处,一切我们钻研、思考的问题都被囊括在内。(《论语》讲的是“术”,《金刚经》讲的是“法”,《道德经》讲的是“道”,三者不在一个层次上。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四个层次,依次是道、法、术、器。道是最高层次,器是最低层次,法次于道,术次于法。《道德经》讲的是“道”,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而客观;《金刚经》讲的是“法”,是如何认识道,如何开悟的方法,是佛祖的经验之谈,有主观成分在里边;《论语》讲的是“术”,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得道者行为的模仿,没有道心很容易生出伪行;三者各有所侧重,只有道心坚定者,才会有“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的感叹!这里称“教”不太合适,教派有太多的形式主义,对原思想多少都有些歪解。)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三本书的智慧,再去看现在的世界,看身边的人和事,就像从高维看低维,一目了然,洞若观火。(若真的懂了,诚如作者所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