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习性(认识自己的天性)

了解自己的习性(认识自己的天性)(1)

三 性

性分三品: 天 性、禀 性、习 性。

天性: 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善德之总称。

天性不可见,见於道心:如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此五种善德,即天赋之性也。

禀性: 即怨、恨、恼、怒、烦五毒,各种阴质所发动。对应的生理为心、肝、脾、肺、肾,各有阴质,藏于其内,一触即发,即发为怨、恨、恼、怒、烦。所谓化禀性者,即化此阴质者也。

习性: 即吃、喝、穿、带、阔(女人)。吃、喝、嫖、赌、吸。(男人)所染成。习性即久,便成禀性。不但移转人心,且能移风易俗。所谓去习性者,即不为嗜好所污染。风俗所移转也。

天性是良心发现: 良心一反,即是天性,俗语称之为天良。

禀性即气质所拘: 不仅五脏,还有骨、肉、气、血之中皆有阴气。朱子说:是气禀性。

习性是物欲所蔽: 被一切外物所启动,而生贪欲,是谓习性。朱子说:是物欲所蔽。

天性是义理之性、 禀性是气质之性、 习性是嗜欲之性。

天性在脑: 天性本无定所,然赋之於人,亦必有寄托之处。晨兴而后,神清气爽,脑力复元,觉悟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一切天理皆流行於脑海中。若疯狂之人、麻醉之人,脑筋混乱,冥然罔觉,即天性丧失之证,否则肢体残缺,知觉仍不少减,头部有伤,灵明立即失常,虽云生理,实根天性。以此证之故曰在脑。

了解自己的习性(认识自己的天性)(2)

禀性在心: 此心一动,一切怨、恨、脑、怒、烦,无原因而生。以此证之,禀性在心。

习性在身: 身界能矮得下,耐得劳,守分安常,则吃、喝、穿、带、阔一切嗜好。无所染着。以此证之,习性在身。

天性赋於上,自上而下:天性系五行之真气,五常之实德,即能生妙有之真空,所谓天命之性是也。 例如:一切植物,莫不倒生,是地为之主,故其根常在地。一切动物,莫不横生,是人为之主,故其头常向人。至於人类之性,天位之主,故其头皆向上。所以一动念,一行事,总觉头上有青天。

禀性种於内,自内而外:秉性之来源,由于前因、遗传、水土、种族,深入人五脏之中。每一动时,外面显露。如怒则面发青、恼则面发白、醉酒则面赤,皆自内而发於外。

习性染於外,自外而内:习性之来源,由于家庭、职业、学校、社会、少而习然,长而安然,如吃、喝、嫖、赌、吸,一切不良嗜好,习之即久,自成禀性。皆自外而传於内,《道德经》所谓,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见则乱矣。

天性是先天:未生以前,原有天性,即死以后,仍有天性。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肉身虽没。性身不死是也 (灵性)。

禀性是后天:既有此身,便有识神,即有识神,便有分别,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此禀性所由生也。

习性是染生:人之初,饥不知食,寒不知衣,本无习性,情识渐长,嗜欲渐增,处于富贵顺利之中,习性更重。

天性是固有:在天为群性,在人为个性,在天为五行之气,在人为五常之德。所谓性海浑圆,众生一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人人固有,不假外求者也。

禀性即前因:善人说:前生习性,亦能传播为今生禀性,即前因是也。人能平心静气,反观内省,识得本来面目,禀性踪影全无,所以动性者,不过环境关系,有所障而已。

习性是临时:步入商店,觉得应买之物甚多,行到衣庄,想应用之服不少,不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生见闻嗅尝觉知(六识),世界越进化,科学越发达,物质越充足,环境越顺利,人类习性越重也。

天性: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禀性:谓性恶,不以义理矫正之,则不能为善。

习性:其言性,无善无不善。

天性须回复:天性不复,德行不著。

禀性要化净:禀性不化,轮回不息。

习性宜去掉:习性不去,身界不清。

天性无分别:天性用事,善体物情,无一切相,故无分别《善人谓》:天性没有说,真耐人寻味也。

禀性不愿意:怨、恨、恼、怒、烦,皆不愿意之事也。可每个人都在做。

习性是愿意:吃、喝 嫖、赌、吸。皆愿意也。

天性是圆觉菩提:天性圆融无碍,觉照一切,得大智慧,结菩提果。

禀性是宿世业力:多生多劫之业力,传播为今生之禀性也。

习性是诸恶种子:一切嗜好,恣情、纵欲,皆诸恶种子也。

天性是正气:道德仁义,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禀性是毒气:禀性发作对方一为之动,因而生阴长病,即中毒也。

习性是邪气:一切习性,皆与天性相反,不合正情,有如邪气也。

天性万古:天命谓之性,时间所不能限,空间所不能容。历劫不灭,万古常昭。

禀性假相:势力压迫之下,凶暴相加,禀性消踪灭迹,谓非假相而何。

习性不常:贫贱能移,威武不屈,醉饱之后,不思饮食皆不常也。

天性是天理流行:天地未辟以前,只是一片太和,一点生机,既辟之后,在天为流行不息之正气,在人为粹然至善之天理。

禀性是业力驱使:禀性之来,不能自己,禀性过去,后悔不及,追溯原因,实业力所驱使。

习性是人欲横流:何有习性,人欲而已,人欲横流,世风日下。朱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安。

了解自己的习性(认识自己的天性)(3)

天性化人:以天性用事,人人亲敬,故能化人。

禀性伤人:以禀性用事,人人难堪,故能伤人。

习性累人:为一己之需求,须各方之供给,故曰累人也。

习性不遂,惹动禀性:习性不遂,如饮食不悦於口,使令不足於前之类,反其所欲,所以惹动禀性。

禀性一动湮没天性:禀性动时,天性为之遮障,不能自主,本真既失,不待死后,已顿入三途,所谓心动即是劫,一动一劫限也。

天性湮没丧失德性:天性即不作主,言动必不合道,已无德性之可言。

顺他人习性,化自己禀性:顺对方的心,使人满意。非化禀性者,作不到也。

受他人的禀性,存自己的德性:非存德性者,不能受人禀性也。

承他人的德性,复自己的天性:能承受他人德性,天性自然回复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