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据史料记载,明代的贵族大致可以分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宗室、以姻亲为基础的外戚以及以军功为基础的功臣三大类。无可置疑,明代的藩王是最符合贵族政治特征的群体。

然而时事造人,明代藩王在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时期政策调整之后,已经失去实际军政权力。这也标志着中国贵族政治在此时达到空前衰弱状态,反衬皇权的高度集中化,并伴随士大夫政治影响力一定程度的增强。

本文主要讲述明代藩王在明朝四代皇帝对藩王政策下的权力演变,那么他们是如何在现实桎梏中寻找出路的? 最后简单来谈一谈藩禁政策下藩王们的活动空间与精神世界。

一、洪武时期“藩屏帝室”的分封制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1)

明太祖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讲明了“分封制”的意图:“藩屏帝室”

朱元璋当然明晓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是由于分封制引起的。朱元璋难道也不知分封的坏处吗?是谁给的勇气?但他对于历史上史学家对七国之乱的评述却不以为然。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2)

七国之乱

洪武元年春正月,朱元璋御文楼,太子侍侧,他问太子:“最近老师在讲什么历史故事?”太子回答道:“昨天老师讲了《汉书》中七国叛乱的历史故事。”于是朱元璋问:“太子你觉得七国之乱是谁的错?”太子回答:“错在七国的问题。”

于是,朱元璋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绝对不是分封制度的弊端导致,更不是儒臣所说的错在七国。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天子的薄情寡恩,不去团结四海八方的皇亲贵族,却轻易罢黜与剥削诸侯的土地,最后酿成了悲剧。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是洪武元年,也是朱元璋三年分封之前,可见朱元璋对分封早就已经做了充分的考虑。据说后来有一次朱元璋读完朝臣叶伯巨有关分封制之弊端的奏章后,甚至指责叶伯巨此举乃“离间亲亲”之行为。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3)

《皇明祖训》

在《皇明祖训》的限制下,诸王有很多不能做的事情,但这些是出于朱元璋对儿子的管教与培养的目的。尽管有些时候诸王的恶劣行也令他感到失望。但对于分封制度,朱元璋从未动摇。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尝试削弱诸藩权力,引发靖难之役。而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后,继续推行肇始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明成祖朱棣削藩并不彻底,直到宣德一朝,削藩方才彻底完成。

二、建文帝、明成祖与宣宗时期的削藩政策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4)

建文帝时期的藩王分布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4年的削藩政策开启了明朝初年削藩的政治举措。洪武三十一年,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都被贬为庶人。此外,建文帝下诏召回辽王返回京师,还削去了宁王朱权的护卫。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一系列政策引发了诸王的不满,也给燕王朱棣以可趁之机,最后导致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之所以能成功地发动靖难,都“断章取义”于父亲朱元璋为自己的子孙设立的家法——《皇明祖训》,目的在于保障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建文元年,朱棣向朝廷陈述自己的“无辜”与“清白”时,多次引用《皇明祖训》为自己辩解。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做了皇帝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也搬出了老父亲的《皇明祖训》,自述代替侄子做皇帝有非常不得已的苦衷:“朕贵为先祖的亲生皇子,先祖的《皇明祖训》有说到‘内有奸恶,王得兴兵讨之’,如今的“清君侧”实在是不得已啊!”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5)

靖难之役

明成祖的举兵靖难给世人的说辞是:“以维护祖制”来反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其实质却是对建文帝削藩政策的继承。相对于建文帝,明成祖削藩的手段更为多样和高明,且恩威并施,诸王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在永乐一朝被削弱殆尽。

明成祖削藩,最主要的目标是削夺藩王的军事权力。 为削夺护卫,朱棣主要采取了下述3种方式:将边镇藩王迁往内地;罗织藩王罪名,借机削夺王府护卫;剥夺军事指挥权。在洪武时期,诸王可以带兵打仗,具有绝对的军事统治权力。朱棣即位后开始逐步削弱诸王的军事权力。

事实上,早在建文四年七月,朱棣在给岷王朱楩的信中便流露此意。朱棣要求岷王凡事要与朝廷所遣都督商议。他在给岷王的信中委婉地说道:“现在我派遣都督袁宇到云南整肃军队,镇抚一方,希望贤弟凡事要与都督商议。贤弟所处的云南地理位置险要,贤弟一定要出入谨慎,谨言慎行,才不辜负为兄的期望。”言辞虽是各种照顾贤弟的“真情流露”,实则是来自“为兄”意味深长的政治压力。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6)

明军士兵

在明成祖的这一削弱诸王军事权力的政策下,永乐一朝,诸王已经不再参与任何军事战斗,原先的军事指挥权也不复存早。凡有征战,朝廷不再派遣亲王出征,而是仅命令王府派出护卫听朝廷调遣。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7)

永乐时期的藩王

成祖朱棣面对各层官员对藩王的检举揭发,不仅不处罚告发藩王的官员,反而给予他们肯定与奖赏,甚至会提拔这些告发的官员。如,永乐七年五月,伊王来朝,奏言周王朱橚言语中隐含着对明成祖朱棣的忿恨之情,且周王此人心机太深,恐怕有谋反之心。朱棣特听后,对伊王赐书褒奖。告发引发藩王普遍的恐慌,导致藩王人人自危。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明成祖后面的明朝皇帝统治期间。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8)

明代军队

经过朱棣的推行,诸王权力一落千丈,但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削藩。比如,汉王与赵王仍设立三护卫。永乐二年,朱棣册封第二子朱高煦和第三子朱高燧分别为汉王和赵王。汉王与赵王皆参与军事战斗,拥有军事指挥权。整个永乐一朝,朱元璋所分封的诸王已经不再参与军事战斗,相形而下,而朱棣之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却活跃在永乐朝的军事舞台。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9)

削藩后的明代藩王分布

这就为宣宗削藩埋下了伏笔。宣宗时期,当时已为叔王的赵王与汉王仍拥有军事力量,手握重兵,这倒让人想起当年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关系。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历史的悲剧当然不能重演。这使得宣宗在继位后迫于客观形势的威胁和主观上对永乐时期削藩政策的继承,进一步展开削藩,并将削藩大业最终完成。

三、藩禁政策下明代藩王们的活动空间与精神世界

明代藩王在靖难之役后虽然直接政治权力大幅度削弱,但是此一人群在明代国家政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朝廷,藩王会有一定的政治活动空间。宣德末和正统初,亲王经常代替天子祭祀宗庙、天地或祭拜皇陵;当皇帝出征时,亲王可以居守京师;劝进和劝立储君看似是一项礼仪性和象征性事宜,却是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构成部分,诸王还身负劝进及劝立储君的政治任务。极个别的藩王也会向皇帝劝谏,但这通常不被允许。在地方上,藩王也不是绝对不问时事。他们可以向朝廷奏报地方上修筑的有关事务,也偶尔会向朝廷奏告关于封地内的三司事务。这表明朝廷依然为藩王保留了一些可以参与政治活动空间。

朱元璋在明朝后期皇帝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大封诸王)(10)

明代道教图

因朝廷颁布的藩禁政策,明代藩王不能出仕,这对出身政治皇家的藩王来说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着很强政治诉求与爱国情怀。这些诉求和意愿在明代是不被认可和允许的,于是他们只能寄托于诗歌之中。在诗作中,他们表达了对朝廷时事、边疆战事和下层民众的疾苦的关心;另一方面,这些藩王又特别信奉佛教和道教,将自己的不得志与苦楚寄托于宗教,具有强烈的出世情怀,这是他们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一条精神出路。

结语

总的来说,靖难之前,诸王作为朱元璋政治设计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各项国家事务中。在洪武时期,藩王的权力可谓盛极一时。靖难之后,随着藩禁政策不断出台,藩王权力却一落千丈,形成有明一代宗藩在政治上极为孱弱的基本状态。藩王成为明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

藩王们在经济上依赖朝廷的宗禄,也可以有自己的产业,不能做的只有不可以参与国家的政事。那么在这个被视为“弃物”的群体中,是否还存在着对政治权利的诉求?简单来说,藩王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身份特殊,他们的政治抱负必然不会随着政治参与途径的中断而荡然无存。他们或寄托于诗作或宗教,但终究是出身于同后世大清不同的民族,用朱元璋玄孙朱弥钳的话来总结是“菊花呈艳占中央,习习清香独向阳。忠烈久怀匡国志,风霜偏显赤心黄”,无处不在的爱国之情与抑郁弥漫于诗文。

参考文献

《明史》

《明会典》

《祖训录》

《明实录》

《皇明祖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