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

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1)

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2)

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3)

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4)

金灶镇第一家武术馆(蜀东金家功夫传人高英先生)(5)

高英、敬源老师,蜀东垫江县人,一九一三年农历冬月初九日生。幼年多病,到了十三四岁,身体犹未发育,辗转经人介绍,得到了金家功夫第四代传人文焕章先生之真传,获转换形质颅骨垒起之奇验。曾任前民中央八十七师驻南京警备队连长、四川省保安十团国术教官,解放后左风影响,被管训三年后判刑十年,流放新疆,刑满后就地营职,至一九七七年方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四岁。一九九一年四月患脑溢血,昏迷五昼夜之后,犹缓步自如,偶尔行拳,更有奔雷逐电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金家功夫是蜀东梁平稀有拳种,我前此已讲过,原是姬家功夫,是由金道人到梁平播下的种子,姬家原出山西,不少人也说来自山东,考山东并无姬家拳种,而四川人往往把山东山西混淆不清,因此致误,这是不足为奇的。我原学金家功夫于一九二八年,见其身手步法酷似形意,以为形意支派,近年来看了有关河南的心意六合报道,回忆金家老谱明明写着“心意六合第一家,金家功夫”,并且梁平的两派传人,都说金道人与马道人为师兄弟,都是向姬家学来的,可见源出姬家与河南首传之马学礼或不无关系。可以断言,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重文轻武相习成风,所以就武术而言,除少数特殊人物如张三丰、张松溪等偶见于稗官野史外,关于武术派别传承渊源,从无系统记载;目前一些人对于历史问题往往争论不休,结果总是一笔糊涂账,这是自然的。好在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是挖掘武术的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光大,因此我在下面,都只就武术的本身内容为主作探讨。

梁平第一代金一旺道人,第二代李少侯是唯一传人,没有问题,第三代李少侯传刘志祥和麻贵廷二人,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刘传文焕章、麻传万玉成,也是大家公认的。万传周之德先生,实际上能继承周之艺业者现已无人,文传袁树滋、高英老师二人,袁本身功夫实践锻炼不够,也没有大量传人,唯有高英老师,并于一九三二年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两年毕业后,自感虽然学习了内外家多种拳术,都是套路花招,在技击实战上没有把握,还不如他在梁平所学为切实,因回川再度从文师爷学习,受文熏陶者前后达八年之久,因此功造大成,炉火纯青。

梁平及其邻县都知道金家功夫的高妙,远非外家拳术之所及,我初学金家功夫,周师也对我说,外家拳在金家功夫面前,简直是手足都失掉了作用(无所措手足),其内劲之猛,屋柱逢之即摧,以六、七人合力撞击一点,不如金家功夫有成者臂肘或头一击之劲为清脆,可惜我当时受师熏陶不够,不久去上海求学,又改学太极拳,于金家未能深究。迨至一九八六年遇高师,师只略示一招,已令我大开眼界,方知内家功夫发劲,柔内藏刚,其沉实清脆、闪电崩雷之势,如非炉火纯青,任你怎样也做不出来,可惜师艺方成,适值天翻地覆之改革,师因历史关系五三年流放新疆,至七七年方返回故里,而垫邑又偏僻,未能如王芗斋在北平,大开以武会友之门,致师功夫虽高,屠龙无地。据我所知,高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时,曾与日本武术访华团员较量,仅用分草之式不三合,打得日本人鼻血大出;又共其诸友游青城山,于六角亭休憩之际,以臂触亭柱,全亭移位数寸,复反触之,使回原位;又双手抱围之大树,师以臂触之,震颤不止,有人不自量力效之,臂受重伤,医了两年余,犹未痊愈;又在新疆时,与少数民族发生纠纷,被大汉二人擒扭其左右手,另二人抓其前后衣领,数十人涌之而行,师趁其不意,骤发冷劲,两手脱出,左手前托后肘倒杀,打开一条路脱身回营。近年提倡挖掘武术瑰宝,不拘朝野公私之来访者,无不佩服不已,认为稀有。原来从师习艺者,其初尚不知其技艺之珍贵,到目前大家方庆幸于极左时期,师命犹得保存,以致金家功夫未能中辍,如非师有深厚功底,在新疆难保生还,则金家功夫失传必矣。只是金家功夫自来授受慎重,不轻予人,能得其真传艺业者,每代最多不过一、二人,加以当今之世,能热爱武术,勤奋深钻者乏人,一般学人虽多,大多浅尝辄止,稍有所得者,因不识金家功夫在内家武术中之特殊价值(这个问题以后另写一论),亦多中道停炼,足可叹哉!

义尚于一九九五年元月十二日晨

心意六合第一家—金家功夫(张义尚 文)

一、金家功夫源流

第一代祖师 金一望(拳谱上只记载他是六月二十四午时生)

第二代祖师 李少候

第三代祖师 麻贵廷、杜柏长、刘子连

第四代祖师 万玉成、文焕章、

第五代祖师 高 英、袁树滋、温立、高仁宝、陈竹轩、周之德

二、金家功夫原谱回忆录

金家功夫原名姬家功夫,源出山西省姬姓,按形意拳谱写明山西姬隆丰所传出,师人秘不传人。金一望老师与马龙、马虎两兄弟结为弟兄,每夜轮流往姬姓家屋顶窃窥,如是者三年,而金一望所得特多,所悟更深,较技自胜,因与马氏兄弟不睦(三人原俱少林福荫寺学艺)。原福荫寺僧授与马氏兄弟以五雷掌法(邪术)伤老师,先师因辗转至梁平县,迷路于袁家沟,适袁二老爷携其幼子一才(一才为庶出,另有一长子一培,次子一发为嫡出,均年已及冠)散步田间,老师见一才气色有杀身之祸,因异之而触动袁二老爷心事,并救解之。先师念其善良热忱,因留其家教其子以功法,后共传八徒。竹轩师云,姬隆丰传李洛能、马学礼、戴龙帮三人,李传郭云深、刘奇兰,郭传李魁元、张占魁等。

金家功夫原谱艺有青山传三支之谱,而马学礼、戴龙帮即马虎、马龙之来由,又就二谱观之,金家功夫有内五劲、外五劲和内五行、外五行、内六合、外六合、四把捶、十二形以及头肩肘手臀膝足打法着法,皆与形意大同小异。

剪桩四把捶尚有歌诀(剪桩四把捶一名虎翻身)。

虎路三把洞内藏,神仙指路最难防,猛虎藏身急卧地,翻身一把虎撵狼,扑虎转身十指路,白鹤亮翅非寻常,六合埋伏藏火印,攒心一拳鹰把王,摇头拨云燕含珠,游龙戏水火交通,清身暗藏猿猴膝,翻身凌鹰草寻兔(翻身拧阴单寻途),猛虎扑羊腾窝旋,下展入洞伏虎眠。

其开合劲亦异。合劲时,头仰,手背相接,指尖抵心部后背微弓,目视头上,以鼻吸气,动作缓和轻柔为要。开合时身直,头微上顶,两肘交差,再挨身分向左右,下落得极自然,下垂于膀旁,手心向内,两足前弓后箭,两目平视向前,口念“噎”字吐气(腹返丹田之意)。如是周而复始行之。其练白鹤亮翅则是一路拳架,内中颇多擒拿手法。于此亦可逾太极八卦之架子各不相同,不足为奇矣。

原谱云:合劲一个蛋,起翅一大遍,拳去不空回,空回不如再起,起是交口,落是空步,步步不离阴脚把,把把不离虎扑羊,出洞入洞肚内藏,起心打人最难防,双手常带锯子手,量人也难防。十字神仙难免,蛇无头不起,鸟无翅不飞,蛇有分草之功,虎有靖山之威,打人如走路,不是走路不打人。空中作有,有中作空,奇穷变化,变化无穷,逢人须夺其位,两手不空回。肩动必捶,腰动必腿,上下不离肋,左右不离怀,两手不离奶,手手不离肘,肘肘不离把,把把不离虎扑羊。高来低对,低来高对,横来直对,直来横对,高矮寸长,穴下藏身,藏身手才发。学得真妙诀,须知琢磨意,黄金难买道,传于忠孝义,艺在青山传三友,专在勇毒,慎之慎之,逢艺人不可深说,常带心意,谨慎谨慎。

其内五劲为皮劲、抖搜劲、加劲、急劲、灵急劲、快利沾连随合劲。

知起落,不知起落枉学艺,知进退,不知进退枉费力。

外五劲为头有顶劲、眉有沾劲、眼有认劲、耳有听劲、口有清劲,无清不打人。

内五行为拳如胆、心如炮、炮如火、火如雷、雷如吼,遇敌好似火烧身。

外五行已忘,内六合、外六合同形意。

又曰:“心意六合第一家”,万法全归实堪夸。

四把捶,头一手熊出洞单膀子,二一手倒打紫金关翻身膀子,三一手顺头鹞子入林(又名虎抱头、鸡心肘),四一手六合捶火焰闯心捶,五一手虎抱头夺捶,六一手起挑领把玉门单清,七一手抓阴脚盖十把,八一手起斩手膀子,九一手开劲膀子兼头风。

九家膀子十二样做法,即熊出洞单膀子、六合膀子、合劲膀子、开劲膀子、斩手膀子、裹缠膀子、燕漂水膀子、白鹤亮翅膀子、搜山膀子(摇山劲)、清身膀子、分草膀子、翻身膀子。

肘法方面有鹞子入林肘、清身肘、鸡心肘、倒杀肘、分草肘、伏肘。

腾风(即臀风)有开尾腾、偏腾。

腿法有十字铲臁、分草步子,另有鸡形步、清身步子练法。

膝风有猿猴盘膝、猿猴入洞。

手法方面有引把(直为引)、眼把(横为眼)、挑领把、盖十把。

捶法有六合捶、夺捶、阴捶、阳捶。

十家拿法为鹰拿兔、蚌吸月、狼拿马、羊拿虎、虎拿羊、江猪拱船、滚手锁喉、老秦王拿道、扭羊头、白蛇绞棍。

十二形为鹅顶头、猴盗桃、鸡扑窝、熊出洞、猴子背,饿狐缩身、鹞子入林、虎掐窝、猿猴出洞、猿猴盘膝、江猪爬槽、羊跪田。

师所传之最主要者则为熊出洞、六合膀子、鹞子入林、清步肘、挑领把、十字铲臁、白鹤亮翅、搜山劲、鸡形步、开合劲之十者,然即此十者若能一一练好,已可应用无穷矣,因其中头肩肘手臀膝足皆与俱足也。

此家功夫之身手,皆别具一格,不同其它一切拳法,尤其开合劲一功,最为保密,不特为拳法之基础,真正练到极点,尚能提气腾空(金家称悬空),定出神也,其它鹞子入林、摇山劲、熊出洞、清身肘、鸡形步、清身步等,亦皆立法甚高,迥非外家功夫之所能及也。

步法有马步、寸步、垫步、坐腿步。作法,前足虚,后足实,足跟着地也,均有重臀收尾,切忌后足蹬劲,必须两足如弹簧,即轻灵自然,又沉重有根。又初功两足落地,大都沉着有声,至功深之后,则楼上练功,楼下不知。

又六合膀子之六合为左眼对右眼,右眼对左眼,左肩对右肩,右肩对左肩,足趾至肩肩连合,左膝对右膝,右膝对左膝,膝对膝,左腕对右腕,右腕对左膝,膝对腕。

其锻炼之法初为皮劲,即身手不灵之境域,过此加劲,以至快利粘连随合劲,皆是轻灵自然之所适效,切忌使用拙力,对此点非常强调,此较形意尚高一着也。

其练拿法,则以马步而立,用重约五至八斤之毛铁,一手抛于胸前之空中,另一手以小穿花手伸出抓握之,定住不动,随即轻松放下,又换另一手以小穿花式伸出抓握之,如此连环不辍,每早午晚皆如是行,但不要过度,不要疲劳,要保持机灵,适可而止为要。

金一望先师之功夫,入城不由门,八十里地往返壶水未沸。(文:张义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