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

引言

在汉语里的诸多词语当中,有一个词语很有意思,它是由两个完全无关的词组成,来代指道德败坏,这个词语就是“衣冠禽兽”。

“衣冠”与“禽兽”完全无关,为何却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衣冠”和“禽兽”这两个看似无关的词语,之所以能够紧密地结合成一个词语——“衣冠禽兽”,还要拜朱元璋所赐。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1)

用“衣冠禽兽”这个词语骂人的最早记录,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此后,“衣冠禽兽”一语就一直作为贬义使用,泛指外表衣帽整齐,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其实在明朝以前,是有一个成语,来指斥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这个词语就叫做“衣冠枭獍”,出自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古人认为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则是一种饥不择食,杀气腾腾,甚至会咬死自己的父亲的凶兽,这两种动物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声名狼藉,被人所厌恶,因此人们就用“衣冠枭獍”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个人道德败坏。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2)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早期,在衣冠禽兽这个四字成语刚刚出现之时,它其实是个褒义词,如果当时的一个人说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衣冠禽兽,那么绝不是说他打算以后做一个道德败坏之人,而是表现出了他的志向远大,说明了他以后有当官的志向,而现代人要说自己以后想当公务员想当官,难道能说是贬义吗?

因为“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传统,明代官员分为九品,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己朝廷内的官员们都要穿新式官服,在衣服上绣绘飞禽走兽的补子以区分官阶。补子就是一块缝在官员服装上的布,上面所绣的不同禽兽,代表了一个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员穿的袍子也叫“补服”。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3)

其中文官的官服上绣禽,武官的官服上绘兽。并且为了区别,明朝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给予其官服上所绣的禽和兽的种类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4)

一些现代人就畅想,或许朱元璋这样规定官员服装,在上面又是绣鸟又是绘兽的,是想要时时告诫自己和后代,自己是在和一群“禽兽”打交道,绝不能对他们太好,也不能忘记这些官员的危险。

当然这种畅享只是现代人的一种想当然罢了,并且不管朱元璋的本意是什么,明朝人都认为“衣冠禽兽”一词是赞语,是在比喻做官。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5)

只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于宦官专权,阉党横行,东林党作乱等,使得明朝政治腐败。文官武将鱼肉百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明朝官员声名狼藉,越来越臭,老百姓纷纷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曾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渐渐堕落为“披着人皮的狼”的意思,老百姓们就开始将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官员称之为“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这个词怎么来的(最早竟然是褒义词)(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