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案例分析题占多少分(考编中十个经典实验及理论)

教师编案例分析题占多少分(考编中十个经典实验及理论)(1)


教师招聘考试中,对心理学中“实验”的考核尤为重要,今天为大家总结了10个经典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同学们要熟读并记忆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什么,实验过程和内容是怎样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教师编案例分析题占多少分(考编中十个经典实验及理论)(2)



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内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 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 B。格塞尔先让 A 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爬梯训练, 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 周后, A 爬 5 级梯只需 26 秒,而 B 却需 45 秒。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 B 反而超过了 A,只要 10 秒钟就爬上了 5 级梯。


结论: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格赛尔也被视为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陆钦斯:量杯实验


内容:

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例如A量表中水约占1/3,B量杯中的水为满杯,C量杯中的水约占1/5。有N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进行实验,笔者举例。)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都做了一道练习题)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C或D=A C)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定势阻碍了将其他方法迁移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因此表现为一种负迁移。实验还发现,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这个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用来解释定势、迁移、功能固着、守恒概念等,并不局限。


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


内容:

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 36 名 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 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 10%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 26cm 时,有 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m 时只有 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 26cm 时, 68%的 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结论: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 26cm;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皮亚杰:客体永久性实验


内容:

他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婴儿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结论:客体永久性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皮亚杰:三山实验


内容: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结论: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守恒实验


内容:

液体守恒实验

液体守恒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数量守恒实验

数量守恒实验的实验内容为: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 前后排列一致的糖果,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结果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结论: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只有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概念。


皮亚杰、英海尔:德钟摆实验


内容:

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皮亚杰向儿童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儿童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


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面对问题,经过思考,先提出几种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率的因素:一是摆锤的重量,二是吊绳的长度,三是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动力的大小。然后通过实验一一验证了这4个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结果得出了只有绳长改变才能影响钟摆运动的正确结论。相比之下,幼儿或随机摆弄,或用力推动钟摆。


结论:以此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小学儿童虽然能够提出少许可能的因素,但尚缺乏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甫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


内容:

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结论:狗摇铃进食实验是巴甫洛夫研究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实验。

获得:条件反射的建立。

消退:条件反射的消失。

泛化:相似的刺激诱发相同的反应。

分化:相似的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


桑代克: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内容:

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结论: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是桑代克研究学习行为的实验。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迷箱实验


内容:


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


结论:迷箱实验是斯金纳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性条件作用。

教师编案例分析题占多少分(考编中十个经典实验及理论)(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