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为啥(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抛弃官职,回到故乡的田园里去隐居,他的诗多写田园生活,后来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流芳百世,让很多后人羡慕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意境。可是,陶渊明的晚年真有那么惬意吗?他有没有后悔辞官归隐的生活?

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为啥(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1)

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他把人生看得很透,把生死看得很豁达。在贫困潦倒中,他热恋着酒,热恋着生活,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情操,他对自己隐居田园的选择无怨无悔。晚年,陶渊明离开拐杖不能行走,站的时间长了也吃不消。他不可一日无酒,但家中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打酒给他喝?饥肠辘辘的家人对陶渊明把钱全存到酒店,当然有怨言,但家人体谅他年事已高,来日不多,而且确实是不可一日无酒,也只好随他的心愿了。

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为啥(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2)

公元426年冬天,陶渊明已经75岁了,家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陶渊明像冬眠的青蛙一样,天天蜷缩在被窝里。一天早晨,翟夫人给他一条空袋,叫他出去借点米,否则中午就揭不开锅了。已经几次向人家借米,都没还人家的,谁还好意思再去借米?分明是去向人家乞讨。陶渊明和孙子阿寅拿着空袋,走在街上,不知道该到谁家去。又来到老李家借米,把空袋子藏在袖里,不好意思张口。李老汉猜透他的来意,很大方地把自家仅有的一点米,分一半给他。还把家中保存的一坛酒,与陶渊明共饮。令陶渊明很感动。回到家里写下一首《乞食》诗。

这个把气节和尊严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隐士,这个当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现在拿着空袋向别人乞讨,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皆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陶渊明的这首《乞食》诗,真实、朴素、自然,是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这首诗赢得无数的读者。

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为啥(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3)

公元427年,在一个秋风呼啸的早晨,76岁的陶渊明忽然吐出一口血。他知道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神已经来到他的床前。面对死亡的到来,他没有恐惧,没有遗憾。

早在30年前,他就写好了《拟挽歌辞三首》,20年前,又写出了《与子俨等疏》的遗嘱。他早做好了死的准备,他甚至觉得死亡来得太迟了。他有一种就要回家的感觉。陶渊明心里想,我死以后,谁给我写祭文呢?还不如让我为自己写一篇祭文,等我死后,他们念着我写的祭文来祭奠我,那将是多么有趣啊!就等于我是自己在祭奠自己!

陶渊明叫儿子陶佟拿来笔墨纸砚,他本想自己动手写,可是他虚弱得连笔也拿不住。但他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对陶佟说:“我念,你往纸上写!”陶佟流着泪写,他知道老人的意志是不能违背的!陶渊明念道:“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渊明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特别是隐居田园后20多年的生活,他觉得无怨无悔无遗憾。如今平平安安地寿终正寝,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为啥(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