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

一年一度的妇女节又到了,“妇”字的繁体字是“婦”,像一个拿着扫帚的女性,商朝的时候也写作“帚”。一般认为,打扫清洁是传统女性职责,所以发明文字之初,就用“帚”代指女性。不过,中国文字中最早最著名的两位“妇”,却与打扫清洁无关,而是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

妇好:商朝武丁的贤内助

在《国家宝藏》节目里,介绍过一款“妇好鸮尊”。“妇好鸮尊”有一对两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鸮尊”是一种猫头鹰形状的盛酒器,“妇好”又是什么呢?是鸮尊上刻着的两个字,也就是这两件鸮尊的主人。

妇好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殷墟小屯村的妇好墓。妇好墓随葬器物共1928件之多,其中有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以及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若干,是殷墟保存最完整、出土最丰富的墓葬。除了妇好鸮尊外,其中还出土了不少美轮美奂的青铜器,比如妇好铜钺。“钺”是一种类似斧头的长柄青铜兵器,具有政治、军事的权力象征。其中一件两面均装饰双虎噬人头纹,重9kg,两侧有扉边通长39.5cm,非常庄严威武。

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1)

那么,这位“妇好”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除了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外,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对于这位妇好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好”代表她来自的家族,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子方”,也可以用来作为妇好名字的称谓。而“妇好”有时候也能指子方这个族群。有人认为“好”代表妇好是子姓,本身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王族存在内婚制度。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虽然商朝王族被称为“子某”,但与族群“子方”并不相同。

商朝建国前后频繁迁都,有“前八后五”之说。自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商王朝不再迁都。武丁就是盘庚的侄子,大概正是在他在位期间,成熟的文字得以发明。这样一来,武丁时期就有不少刻在甲骨上的占卜记录,也就是后来殷墟出土最早的甲骨文字。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玉器、陶器上的文字,它们与甲骨文共同构成我国最早的信史记录。正因如此,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武丁王后的存在,并得知到关于她的不少信息。

妇好的一生可谓是多姿多彩。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通过甲骨文可以发现,妇好积极参与了武丁时期的祭祀与兵戎两件大事,而相对于主持祭祀,妇好更突出的工作是领导战争。比如甲骨文记录了一次武丁征讨巴方的战争,武丁率领大军从东边袭击,而妇好则设下埋伏以待敌军,这也是《国家宝藏》中情景剧的出处。不仅如此,妇好还能统帅大军、独当一面。如她曾经会同侯告伐东夷,也曾带领一万三千人伐西羌,可谓是东征西战了。

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2)

有这样的王后,武丁自然是对她非常宠爱。在甲骨文中,就有二十多条是贞问妇好怀孕的事,其中就有六次是武丁亲自主持。不仅如此,妇好患有小疾的时候,比如只是鼻子、牙齿、脚趾等部位不舒服,武丁都会非常诚恳地祭祀祖先、祈求保佑,有时候一次就使用十只羊、十头猪和十个人牲。等到妇好去世时,武丁亲自为她殡葬,后来还为妇好配冥婚,让她嫁给商汤、太甲、祖乙等贤君。这种观念在后世难以接受,但却是符合当时风俗的。

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几乎一半有铭文,除了“妇好”之外,最多的名字是“司辛”“司母辛”。“辛”指的是妇好去世的后的“日名”。日名是什么?古代把一月分为三旬,一旬分为十日,每一日有一个名字,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被称为“十天干”。商朝贵族去世后,后人会在这十日之间选择一日进行祭祀,受祭者就以此日为名,这就是日名的由来。商汤(大乙)的“乙”、武丁的“丁”,指的都是日名。

“司”又是什么呢?“司”在今天有掌管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妇好”也被称作“司妇好”,“司妇”可以理解为掌管诸妇、主持祭祀之“妇”,即长妇,在王室中对应的当然就是王后。“司”因为一般指女性,所以有时候也加上女字旁,写作“㚸”。到商周之际时,“㚸”又加了个音符“厶”,周朝就写作“始”或“姒”。“姒妇”在周朝就代表长妇。至于“司母”也可以写作“㚸”,因为“母”字来源“女”字,仅多两点以作区别,但两字却经常通用。

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3)

妇妌:司母戊鼎的主人

写到这里,不少读者一定会想到司母戊鼎,而妇好墓确实也出土了“司母辛鼎”。那么,司母戊鼎的主人“司母戊”,和被称作“司母辛”的符号是什么关系?司母戊鼎不是改名叫“后母戊鼎”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称作“司母戊鼎”呢?这里,我们就要从司母戊鼎的发现说起了。

据说在1939年3月时,河南安阳西北乡武官村的一位村民,在农田挖掘到一件青铜大鼎。为了躲避日寇和伪军的搜寻,又重新埋藏于地下。而直到1946年时,安阳县府才又把这件大鼎发掘出来。这件青铜器鼎造型庄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而且它高133cm、长100cm、宽78cm、重875kg,是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件古代青铜礼器,所以也被称作“司母戊大方鼎”。而同时代的司母辛鼎仅高80.1cm、长64cm、宽48cm。

当时,就有学者邵慎之将“司母戊”三个字释读为“后妻戊”或“妻戊”,而学者张凤则最早释为“司母戊”。“妻”字今天没有人再主张了,但为什么会有“司”和“后”之争呢?原来“司”“后”实际上是一对镜像字,也就是说一个字是另一个子的反写,而在甲骨文中确实也有反写的例子。所以之后数十年一直争议不断,到2011年时,收藏“司母戊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

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4)

不过,这次更名可能是有问题的。既然我们从字形无法判断,那么就应该去探求它们的含义。主“后”的学者认为,“后母”或“姤”就是“王后”之义。但实际上,一直到战国前期的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后”才有王后的意思;而在同时代的战国楚简中,还往往用“句”来代指王后。这就说明,“后”字从“司”字独立出来,并拥有“王后”的意思,可能要晚至春秋战国之际。事实上,根据学者李维明先生的统计,学术界主“司”者才一直是主流。

这样看来,司母戊也是王后。那么,她与妇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商朝后期有一种祭祀用的周祭谱,记录了先王和有后代在位的先妣。可以发现,武丁有三位妻子,按照祭祀顺序,分别是妣辛、妣癸和妣戊。妣辛就是司母辛,也就是妇好;妣戊在甲骨文中也称作“妣戊妌”,也就是妇妌。妇妌来自妌(井)方,在甲骨文中也很常见,她也有参与战争的经历,但却没妇好频繁,更多是被派出去视察农业生产。可见,妇好与妇妌的天赋各不相同,但在当时,政治地位却都相当之高。妣癸也叫司母癸,所出家族不明。

妣辛、妣癸和妣戊先后为武丁生了祖己、祖庚、祖甲三兄弟。从妇好墓享堂被称作“母辛宗”来看,她的后代大概是直系先王,所以他是祖甲的母亲。在妇好墓中,又出土了不少刻有“司母癸”的青铜器,所以妣癸应该是邻近妇好的前任。至于妇妌,因为司母戊鼎体量最大,所以她大概是武丁的原配王后,太子祖己的母亲。所以情况大致是武丁先娶妇妌,生太子祖己;妇妌去世后,又娶妣癸,生祖庚;妣癸去世后,又娶妇好,生祖甲。

殷夫人和商朝的关系(商朝第一女战神妇好)(5)

如果把考古资料结合传世文献看,就会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故事。

“孝己”在战国文献中非常有名,是孝子的代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武丁有贤明的儿子孝己,孝己的母亲早死,武丁因为被后妻迷惑,将孝己放逐而死,天下人都哀悼他。孝己应当就是太子祖己,他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小王祖己”,没有即位就去世了。那么,放逐他的后妻是谁呢?东汉郑玄注《尚书》说,武丁想废兄立弟,祖甲认为不义,逃奔到民间去。那么,这个差点被废的兄长应当就是祖己之后的祖庚,而后妻自然就是祖甲之母妇好了。

这样看来,鼎鼎大名的妇好似乎还善于宫斗。当然这也不奇怪,妇好能力超群,深受武丁宠爱,自然希望为子谋利。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妇好也没有熬过武丁,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在武丁去世后,祖庚、祖甲两兄弟先后即位,也算是完成妇好的遗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