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

笔者小时候,是在一条“大河”边长大的,每天下了学或者是在寒暑假都和小伙伴们到河边去玩,有时候趁家人看管不到时机还到河里“扎个猛子”,但最终换来的是几句狠狠的斥骂或者屁股上火辣辣的疼。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在岸边抓那些搁浅在沙滩上水坑里的的鱼、虾、蚌、蟹,或者是看远方的渡口的摆渡人拉着钢丝将渡般来两岸来回运客。

但有一次一个发着轰轰巨响、有着尖锐汽笛的怪船却把小伙伴们都吓的够呛,旁边的大人却不以为然,说在20多年前这种船来来往往的多了去了,后边还拖着一大串拉着货物的船。就是河水少了,这类的船才不多见了。

这一年是1980年左右。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1)

海河流域图

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经过上学、就业,眼界比上一辈有了很大的开阔,才知道小时候身边的那条河名字叫作“卫运河”,是我国海河流域的一条支流,是一条名气和影响不小但水量真不算大的河流。她在历史上是曹操开凿的白沟、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永济渠,在宋代之后是御河、到了明代被称为卫河,直到清代咸丰之前这条河流一直是皇家糟粮运输重要通道,在河道两岸促成了一串富庶的城市、乡村。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2)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3)

元代的御河与会通河

但由于这条河流受临近的黄河改道、泛滥的影响,也经常成为黄河水流北溢、泛滥的输水通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最终还是黄河在1855年的改道,终结了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的繁忙运输的历史,随着淤积加重和水量的减少,航运结束。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4)

光绪三十一年的山东省地图,工,黄河已北流阻断了运河,但图上依然显示连通

而卫河由于在元代时大运河从山东省临清取直南下,由运河运输的主航道变为主要沟通河南北部、直隶(河北)南部地区的糟粮通道后,上游还有卫河、漳河两条漂流供给水源,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运力。在1948年由卫河和漳河汇合处馆陶县的徐万仓村到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一段改名为“卫运河”。这时候,卫运河的轮船依然能够上溯到新乡、道口。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5)

上图为光绪年间地图上的河南北部的新乡、道口,道口还因为道清铁路与卫河成为了水陆联运枢纽,今天焦作的煤可以道清铁路、卫河、卫运河直达天津出海。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大兴水利枢纽建设,上游截水建水库,中游建设蓄水闸、坝,彻底把卫河、卫运河航运的功能给废掉了,不过由于当时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部分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缓慢,卫运河里的水流尚能支持小吨位航运的需要,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某机构的卫星图片上还能看到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馆陶县城附近的河面上依然有成串的运输舰队。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6)

卫星图上德州运河里的船队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7)

卫星图上馆陶县城附近的船队

时间到了1970年,卫运河主要水源之一的漳河上游的岳城水库最终建成,开始蓄水,卫运河水逐渐不足。随着各地的水库陆续投用,已经无法支持航运,成为了季节性河流。笔者开篇时所讲的情况正是卫运河最后的挽歌。从那之后,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两岸的工厂纷纷选择把卫运河道作为了排污的通道,在笔者的记忆里,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整个90年代,卫运河的水是发黑、发臭、毫无生机的。

进入20世纪后虽然经过大力治理,水质有了大的变化,但河水的水量始终不大,仅有的几次需要当做“洪灾”对待的过水,也是上游因为降雨量过大,岳城水库泄洪所致。这几年,这条河流甚至在夏季丰水季时还断流、干涸,今天盛夏时候7月底,笔者赶到了卫运河的源头——卫河、漳河的交汇处,发现每年应该是水量最大的时节,这里露出了白花花的河床,像是大地上一道刺目的伤疤,让见者心中隐隐作痛。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8)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9)

大运河的特征 常年干涸无水的这条河流(10)

照片正面为卫河方向、右侧为漳河,为上游。左侧为下游卫运河

虽然知道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原因,降雨量偏少,上游也是处于少水的状况。但看到这种情景,遥想当年的盛景,很难让世世代代生活在两岸的人们能够接受。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不能只局限于大运河流经了哪,河道经过了哪?大运河里流淌的水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没有了水,何以载动这么多历史赋予的责任?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