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老子与孔子到底谁的水平更高)

#以书之名#中国有三玄,《易经》《庄子》《道德经》对《道德经》这样的玄学,世人往往推崇备至,尽力神化,我不以为意为什么老子能视天下百姓为刍狗,天下人为什么不能视老子为无物呢,真正理解《道德经》之后我才明白,弃一本书比信一本书高明的多,哪怕是《道德经》任何一本书,弃之则明,信之则有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老子与孔子到底谁的水平更高)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

#以书之名#

中国有三玄,《易经》《庄子》《道德经》。对《道德经》这样的玄学,世人往往推崇备至,尽力神化,我不以为意。为什么老子能视天下百姓为刍狗,天下人为什么不能视老子为无物呢,真正理解《道德经》之后我才明白,弃一本书比信一本书高明的多,哪怕是《道德经》。任何一本书,弃之则明,信之则有损。

今天我们就以《道德经》本身来说明为何不信书。

如果你以逻辑去读《道德经》,你根本读不懂,因为老子之玄是故意为之,使人不能轻易浅解,才能促进人对自身的挖掘,不给你迷信的机会,举个例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德不德以其有德,下德不失德以其无德”

第一句的上士勤而行之,看似有褒义,如果你熟读道德经你就会有所体会,老子的学说核心绝不在勤而行之,这更像是对上士的嘲讽,而老子推崇的是下士,下士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第二句的上德不德明显是老子所推崇的,同一篇文章,上士与上德,两个“上”却有相反的倾向性,《道德经》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其本意就是为了让人不能从字面去理解,刻意为玄,也就是说老子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观点,那就是希望读者不信作者,而是借由作者之言挖掘自身。《道德经》原文中也有说明,如“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说的话能让人轻易理解,那一定是浅解,那么天下人并不能真正体会领悟。

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可以说老子费尽心机去玄,就是为了不让天下人以浅薄的思维去理解大道,而与之相对的是孔子,管子等人的学说,孔子的学说甚易知甚易解,所以孔子被利用了,成了封建代言人。语言即能高效的传播信息,也能欺骗人心,推出不能被驾驭的大圣,世人反倒被大圣驾驭。老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高了阅读的门槛,让世人不至于自以为明白,他知道世人自以为是,反倒会被愚弄,所谓“慧智出有大伪”。老子之道:不入我道者不明,入我道者大迷,出我道者得悟。

如果你真的去读了老子,你会发现老子整篇在说的就是无为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世界就是有太多的信言,世人说信言,用信言,迷信,所以才有了那么的是是非非,如果读书读了个信字,那不一定有一益,却一定有害。

我们现代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胜过古人。要我说这是自以为是,我们的脑子里就是有太多的信言,封建使大多信言刻在了人的骨子里。信言也就是确定的话,也就是是非对错的起始,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了太多信言,我们思维的基础不是自身体会,而是文化教条,理所当然的认为某些东西是对的,并以此为思维的基础。潜意识里就已经用了是非,越用是非就越是非,越挣扎。

读古人,且不信古人,将中华文化重新梳理,化解千年封建对中国人的异化,这是中国人的救赎。中国人迷失于君子之道,也只能救赎于君子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