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

最近康震老师因解读《石壕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康老师作为一个教授、青年导师,在诗词讲解方面虽然无甚新意,有时还会有些小瑕疵,但这些都不能遮掩他那一手字画的出彩,所以这次引起了争议,我还是觉得大家有些反应过激了,甚至有教授说他“侮辱智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康老师对《石壕吏》的解读,只不过是一场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罢了。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1)

康震解读《石壕吏》

作为诗词爱好者中的小学生,我经常会发表一些自己读诗的感悟,其实也都是拾人牙慧,但我对于解读诗词这个事儿,向来认为没有官方的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心境、读同一首诗,你得到的感悟都不一样。

我们来看康老师解读《石壕吏》,最大的争议无非就在于,把抓壮丁这件事,强行往爱国主义碰瓷。怎么讲?康老师说:

1、石壕吏抓壮丁,是为国家队平叛扩充兵力,是为了国家,是正常行为;

2、石壕吏虽然态度恶劣,但是为了国家,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待改正;

3、从老妇“请从吏夜归”,读出了老百姓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情怀。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2)

最后,康老师总结说:

《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挺身而出。

怎么说呢,我不能讲康老师的解读不对,因为我也不知道康老师在作出如上解读时,脑子里在想什么。说说爱国这个事儿,爱国当然没错,古代也有许多爱国主义诗人,比如陆游,我们在讲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自然而然会说爱国,会对陆游充满敬佩,老师也会借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什么叫爱国,为什么要爱国。

但是,真没必要硬表忠心,你不能随手抓过一首诗,就说这是爱国,这会显得很尴尬。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3)

康老师的几个误解

康老师之所以会把《石壕吏》解读成爱国,我想大概率是因为他有几个误解,当然了,对康老师这样的教授而言,他不应该有这种误解,可能只是当时在讲台上,那几十分钟时间内,突然脑子被外星人或者其他神秘力量控制了。

1、征兵和抓壮丁是不一样的。

征兵是按照规定、遵守法律,到老百姓中去征集服兵役的人。按照唐朝的兵役规定,征召的是18-22岁的男子。(数据来自《读杜心解》)

抓壮丁是啥呢?在古代,达到服役年龄的青年男子,叫壮丁。在战争年代,国家会放宽当兵的限制,就会有强行措施,比如“三丁抽一”,严重的甚至“三丁抽二”,但考虑到传承烟火,还是会“独子免征”的。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4)

但这都是理想化的结果,事实情况是,兵力都不够了,谁还管你留不留种啊,只要是个人,残疾不是特别严重的,都给你抓了,在古代(注意我是说古代,万恶的封建社会),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被全部抓走,一个家基本也就毁了。

另外还有个官吏和士绅勾结的情况,有钱有势的人不愿意让儿子去当兵上战场,就和负责抓丁的官吏勾结,花钱消灾,但是上面下达了抓丁的人头指标,咋办呢,富人家少抓一个,穷人家就多抓一个呗。

所以你看,征兵和抓丁是不一样的,抓丁更不是爱国的借口。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5)

2、石壕吏的态度问题

嗐,跟古人谈态度这事儿实在有点上纲上线了,但既然康老师说了,石壕吏捉人时,虽然态度恶劣,但本质上是为国家征兵,出发点是没错的。那咱们也不妨上纲上线一下,你不能打着执行公务的名义就对老百姓吆五喝六,不能因为是公职人员就高人一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已经不是态度恶劣了,而是威逼。

以康老师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大概率是感受不到某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之恶劣,办事效率之低下,相反,只要康老师亲自去办事,工作人员多半是笑脸相迎,这是屁股的位置变了,脑子里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6)

3、老妇不是爱国

康老师这次解读《石壕吏》是抱着一个前提的:“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挺身而出”,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同胞都有这样的爱国心,就拿这次新疆棉花那事儿来说,谁不为我们的爱国情怀感动?

但康老师显然是把重点放错了,诗里面老妇说“请从吏夜归”,康老师可能把重点放在“请”字上了,这是一个代表着礼貌和素质的汉字,表达了老妇对石壕吏的尊重,所以即使已经七老八十的年纪了,她依然恳请石壕吏把自己带走,抓紧时间为可爱的士兵们做上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好一个军民一家亲。

但是不好意思,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石壕吏是去抓壮丁而不是送温暖的,老妇人一家是要躲避被抓壮丁,而不是真心要上赶着去前线从军的。何以见得呢?因为在“请从吏夜归”之前,足足有10句是老妇人的血泪哭诉。

康老师也许仅仅是没有读熟《石壕吏》全诗而已,要不然,为了自圆其说,而故意忽略诗中重点原文,这也太不负责了吧。作为顶着青年导师头衔的康老师,这显然不是他的作风。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7)

角度清奇的解读

实际上,历来对《石壕吏》的解读还是蛮有争议的,这取决于解读者所站的角度。比如说,你若站在石壕吏的角度,那逾墙而走的老头显然是刁民,而老妇人则是识大体的良民;你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那你读到的都是血和泪,是对封建官僚的无情批判。

铁骨铮铮郭先生还提出了另一个立场,就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去解读,杜甫也是“士”,虽然只是寒士,但毕竟和老百姓之间还是有阶级区分的。所以老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很拧巴——

第一,他要如实记录;

第二,身为唐朝的士,他有必要为石壕吏遮掩,比如儿媳妇的结局如何,杜甫没写,可能就被他忽略了,忽略不等于撒谎;

第三,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多出来的精力,才是同情老百姓的。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就要圣母心一下。

由此可见,郭先生对这首《石壕吏》的解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什么体现出了一个文豪的学问功底,他把自己带入杜甫的灵魂,从而站在杜甫的阶级,一面拥护石壕吏、一面同情老百姓,两头都想讨好,俗称又当又立。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8)

而康老师则不一样,他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他是站在石壕吏“上面的人”的理想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石壕吏“最上面的人”是谁呢,那就是皇帝唐肃宗——这样就说得通了,皇帝的理想当然是天下子民都忠于自己,因为在万恶的封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

在这种理想里面,当然不会有“杜甫同情老百姓”,因为在朕的领导之下,老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吃穿不愁,怎么会需要同情?所以,康老师就直接“抹杀”掉了这一层意思,剩下的就只有忠君爱国了。

但可惜,郭先生毕竟不是杜甫,康老师也毕竟不是杜甫,他们不知道,杜甫的终极理想虽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也是个敢怼皇帝,怼到自己被贬官罢职、穷困潦倒的人。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9)

读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他确实是一个爱国的诗人,有许多诗都表达了他对官军获胜的渴望,比如被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是“初闻涕泪满衣裳”,然后“漫卷诗书喜欲狂”;但是,在“三吏三别”中,也深刻地表达出了他对封建官僚的批判,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支持官军收复失地、痛恨残酷的官吏、同情老百姓,这三件事并不矛盾。当然了,只会唱赞歌的人是不会懂的,他们不会懂,为什么《石壕吏》描写官吏时,要用“捉、呼、怒”这样的字,而描写老百姓时,要用“啼、苦、泣”这些字;他们甚至连“再使风俗淳”都表示难以理解,因为风俗从来没有不淳过,又何谈“再使”呢?

自然,他们就理解不了“请从吏夜归”是一种无奈、被迫的选择,反而认为这是慨然赴死的爱国热情。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10)

坐对位置的康老师

康老师毕竟不是杜甫,他也不需要是杜甫,他曾经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普通的教授,虽然没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古代文学讲得生动有趣了。然后他有了名气,逐渐登上了一些电视节目,用他一贯的幽默风趣,着实吸引到了许多喜欢传统文化的粉丝。

这时候的康老师,他的屁股坐在我们旁边的椅子上,像是一个朋友在和我们交流。作为朋友的康老师,在解读《石壕吏》的时候,怀抱巨大的同情,有一股悲天悯人的气质,他会让你觉得,杜甫真了不起,《石壕吏》真了不起,“三吏三别”真了不起。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11)

但是人往高处走,尻往高处坐,康老师不可能永远和“我”这样的人做朋友,当他不是朋友的时候,就成了导师,只需要打开电视,看着稍微跟文化沾点边的节目,就少不了有康老师的身影,他坐在导师的位置上,激昂文字指点江山。从“寒士”成了“官吏”,屁股从你我身边,坐上了导师席,思想不能滑坡。

所以康老师解读《石壕吏》,就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无所谓对与错,阅读理解这事儿,本来也没有对与错。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12)


康震评清朝(康震解读石壕吏)(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