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

友情是人生重要的情谊之一。高贵的友谊从来都是值得颂扬的对象。历史中的管鲍之交,文学作品中的桃园结义。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于今,成为后人景仰和羡慕的对象,人人心中都有着对于可贵友谊的深切呼唤。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1)

桃园结义

然而,贵重的东西必定是难得的,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其并不如想象地那么牢固,当面对利益的诱惑、危险的胁迫时,关系就容易出现裂缝。正因如此,有些人最终不仅连朋友都没得做,反而演变成互相眼红的生死仇敌。

一、相识与相守

战国末期,大梁人张耳少年时曾作为公子信陵君的门客,因为颇有才名,受到富家女的青睐,嫁给他为妻。于是张耳摇身一变,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了家财万贯的富家翁。不久后,张耳结识了同样很有才名的大梁人陈余,因为彼此欣赏,意气相投,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2)

信陵君以好结门客著称

秦国后来灭了魏国,统一天下。张耳、陈余受到秦朝的通缉,于是只能外逃,在陈县隐姓埋名,以看守城门为业。一次,陈余犯了错,受到官吏的鞭打。陈余不堪耻辱,打算起身反抗,但张耳却示意他不要反抗,并在事后教训陈余不要忘了立下的志向和誓言,要忍辱负重,不可轻易就死。“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

转瞬几年过去,始皇嬴政死去,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伴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民变蜂起。忍辱多年的张耳、陈余二人终于等来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3)

大泽乡起义

刚好陈胜的部队也来到陈县,并听闻过张耳、陈余的贤名,于是接见了二人。二人向陈胜建议扶助六国后裔为诸侯,为秦朝多树敌人,这样秦朝就会陷入多线作战,疲于奔命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消灭掉。

但陈胜并没有接受意见而是自己称了王。于是陈余又说自己熟悉北方地理人情,建议陈胜派军队北上,收复燕赵之地。军队北上之后,很顺利地就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这时,张耳、陈余二人觉得陈胜不值得辅佐,于是便拥立了陈胜的部将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

之后,赵国又起内乱,将领谋反,杀死了赵王武臣。幸而张耳、陈余反应够快,及时逃跑,随后召集军队,重新拥立了赵国的后裔赵歇为赵王,并率军打败了之前反叛的势力。

二、误解与决裂

秦朝的最后名将,章邯大败项梁后便挥军北上,占领了赵国的邯郸,并把张耳和赵王逼入巨鹿城。陈余作为大将军,领兵在外,想要解救巨鹿城,但秦军强大,自忖根本不是章邯对手,因此只能静观其变,等待其他诸侯来救。

然而,躲在巨鹿城的张耳却不乐意了,觉得陈余久久不动是故意为之,眼见着城内军队越来越少,粮食也快见底,于是派张黡、陈泽二人出城催促陈余,并以信义相要挟,“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意思是说,你陈余要是遵守与我之间的信义,就算明知是死也该来救。况且也许还有十分之一二的机会呢?然而陈余认为打仗不是儿戏,自己跟秦军硬碰硬无疑是白白送死,毫无益处,而且自己之所以不去送死,就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报答张君和赵王。最后好说歹说,陈余还是答应从军队出拨出五千兵马交给对方去试一试。果不其然,张黡、陈泽率领的五千军队很快就被秦军消灭了。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4)

巨鹿之战形势图

巨鹿一战,项羽大破秦兵,成功解了赵王君臣之围。得救的张耳与陈余见面后,又责备他不肯出兵相救,还问起张黡、陈泽的下落,陈余告诉说二人战死了。但此时的张耳对陈余已经不再信任,于是怀疑是他杀死的二人,三番两次逼问。陈余大为愤怒,说:“原来您对我的怨恨如此之深,您以为我留恋这个大将军的职位吗?”一气之下,把大将军的印绶扔在到张耳面前。起初张耳还不肯接受,之后趁陈余上厕所不在的功夫,听了从人的进言,于是收起了将军的印绶。陈余回来后见印绶已经不再,便觉得再继续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只带着些信任的士兵离去,在河泽上捕鱼为生。自此以后,陈余把张耳是真恨上了,原本惺惺相惜的二人,就这样走上互相仇恨的道路。

三、仇恨与结局

秦朝覆灭后,项羽分封有功诸臣。封张耳为常山王,居赵地,徙原赵王歇为代王,因为陈余没有跟随入关,所以只封了他三个县城。这件事上,项羽做得有欠公平,虽然一同辅佐赵王,但陈余攻城略地,积有战功,相比而言,比张耳的功劳更大。但仅仅因为陈余没有随之一起入关,就把陈余的封赏大打折扣,也难怪他会反叛。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5)

项羽分封的诸侯势力图

所以,当陈余得知分封的消息后,愤怒不已,“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于是联络齐王田荣背叛项羽,自己带着军队进攻张耳。张耳身为文臣,打起仗来当然不是陈余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自己仓惶出逃,投靠了刘邦。另一边,陈余收回赵地后,又迎回曾经的赵王歇,自己作为大臣辅佐赵王。

刘邦为了更好地对付项羽,需要其他诸侯势力的援助,于是希望与赵国结盟。对于与汉军结盟,陈余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张耳的项上人头。刘邦很狡猾,他表面答应了陈余,私底下却找来一个跟张耳长得很像的人做替死鬼,把他杀了,将人头送给陈余。陈余被骗,以为张耳真得死了,于是发兵援助刘邦。彭城之战后,陈余知晓了张耳并没有死去,自己受骗,于是又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邦。

公元前204年冬天,刘邦任用了韩信进行北伐,随韩信一同前去的还有令陈余一直“念念不忘”的张耳。

陈余知道消息后,便与赵王一起率大军到达井陉口这个地方,打算于此处跟汉军进行决战。当时,军中的李左车建议陈余派兵先断韩信军的粮草,然后坚守不出,等待对方疲敝时再一股消灭。但陈余认为行军打仗应该光明正大,不屑于计谋。“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成安君即陈余)。”

当然,陈余光明正大,不用计谋,不代表他的对手也不用。韩信先是命军队背水结阵,“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到两军相遇时,后无退路,为了保命,汉军不得不奋勇杀敌,战斗力大增。赵军队见无法战胜便打算往回撤退,结果又被韩信派人绕路占了赵军的营地,并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改换成汉军的旗帜。赵军见此情景,以为汉军已经胜利,抓住了赵王,于是军心涣散,不战自溃,很快被汉军打败。身为赵军统帅的陈余也在战斗中被汉军杀死。“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6)

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

一段知己朋友间反目成仇的悲剧就此以其中一人的死去而终结,不知道张耳在看到陈余尸体的那一刻究竟作何感想?是大快人心,是如释重负,还是为此感到惋惜与后悔。

一对至交好友落得如此结局,刚开始的起因确实出在张耳身上。当初在逃难的时候,张耳还教训了陈余,告诫他要忍辱负重,留着身体谋划大事。怎么一到了巨鹿,自己被围时就忘得一干二净。明知陈余打不过秦军,还用朋友间的信义逼迫他白白送死。得救之后,又怀疑陈余杀了自己的下属,把陈余的气话当真,没收了他的将印。挽留的话都没有一句,这摆明着不要陈余这个朋友了。在陈余眼里,一是张耳抛弃了自己,二是张耳夺取了自己的积累的富贵和地位,三是项羽分封不公。顷刻间,情谊、利益全都失去,从那时起,陈余对张耳就只剩下仇恨。

张耳、陈余二人结交于患难之中,相知相守。后来又共同谋划反秦事业,眼看着就要成功,功名富贵都要到手的时候,却因为一个多疑,一个负气,从而走向了决裂、分道扬镳的道路。后面,两人仇恨越加深刻,往日的什么志向、信义尽皆成云烟,眼里只剩下对方血淋淋的人头。当初的情谊也多深重,后来的仇恨就有多刻骨。

四、结尾

所以,交朋友不仅要言而有信,更要慎重。不能因为思慕古人风采就胡乱结交,三观不一,性格不合的趁早放弃。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对方,如果出现误会,导致决裂也要云淡风轻,不出恶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朋友关系。

张耳与陈余谁大(陈余张耳从知己到仇敌)(7)

朋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