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英文巧记(词语杂记青少年英文切口指南)

好看的英文巧记(词语杂记青少年英文切口指南)(1)

一老师正在给孩子上英语课。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图)

前几天收到微博通知,说我进入了“摸鱼”级。去查看什么叫“摸鱼”,发现有两个说头:微博视活跃程度,将用户分潜水、摸鱼、冒泡、畅游、活跃、大佬、王者等等级。人的三六九等,本来是很俗的事,被游戏化一番,就没有了那么森严恐怖,没有那么招惹羡慕嫉妒恨了。淡化概念的严肃,增加游戏成分,应该是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的社会贡献。“摸鱼”的另外一个意思,说的是上班时玩耍,来源于“浑水摸鱼”。英文就是slacking。

这样的中文网络术语花样翻新得让老汉目不暇接,需要经常去搜索是什么意思。为啥去搜呢,不是为了学着讲,而是起码知道什么意思——这是多年做翻译留下的病根。最终,对于这些时兴词汇,我往往需要那种在广东的外地人常见的境界:识听唔识讲。

在英语里也一样。过去学英文的时候,同学们以会英文的俗语俚语为荣,英文“地道”(idiomatic)就是从俗语(idiom)而来。后来在美国上学,发现学术英语中要避免这种口头表达中常见的俗语。现在我还上一门课,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一样对俗语俚语予以批评指正,喀嚓喀嚓,统统改掉。

与此同时,在家里,两个小孩的英文说法,也常让我一头雾水。美国新新人类发明了一套青少年“切口”或者说“黑话”(teen jargon)。我这些说法有不少是跟小孩学来的,感谢他们的贡献。这里略举几个例子,抛砖引玉。

Lit: 青少年说Lit的时候,等于过去说的“玩得开心”, 很“嗨”。家长别听到这个词开始紧张:过去Lit 是指酗酒,雪城大学创意写作教授还专门写过一本颇为畅销的同名回忆录。如今的Lit是指像喝了酒一样陶醉。

Sick: 青少年口中的sick,不是恶心的意思,而是说某物很棒,比如That car is sick,或是dope,酷到不行呢,straight fire,或是savage。过去我们常说的“小资”,来自法文的bourgeoisie。现在国内不怎么说了,美国小孩倒是捡起来了,并缩写为bougie(也写作boujee)。类似的说法还有Gucci,很“古奇”。如果有人说你GOAT不是骂你,而是夸你或某人某事是greatest of all times, 史上最强。

那么不酷呢,叫“基本”,basic。He is so basic。我的服装常被小孩这么评价。更贬低的说法是我穿得很”贫民窟”, ghetto。与之相反,过于夸张的服饰或者行为叫过头,extra。

青少年同类之间互相贬损的说法也不少。说一个人很渣,现有一词crashy,是crazy和trashy的混合,说明是既渣又喜欢搞事的这种。关系动词很多。例如鬼这个词,ghost,被当成动词用,指的是无视某人。Curve是拐弯,在关系中是指甩掉某人。Thirsty是指某人求关注若渴。有料叫有茶,tea,尤其是背后说人的八卦。相关说法是spilling或者spill the tea。正儿八经不瞎编则叫No cap。显然,瞎编那就是cap!不爽叫salty。不爽的人瞪你一眼叫throw shade。

好朋友的说法多了,包括缩略语,如BFF是指best friends forever。关系铁叫tight。“He and I are tight.”一群好友叫Fam,来源于family,等于中文的“亲们”。常在一起厮混的小伙伴们,叫squad。过去男性,尤其是黑人男性之间互称的说法bruh,等于中文的“哥们”,进入了青少年词汇,男女通用。我最近还发现,在美国劳动人民中,还有一个称哥们、伙计的说法,叫bubba。我去修车时,车行伙计对我一口一声bubba, 我都想回称他Gump。《阿甘正传》里阿甘的一个战友就叫Bubba,后来去世。阿甘开了一家海鲜店,就叫Bubba Gump Shrimp,现在在美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有多家分店。

青少年还有一些说法,会气坏语法老师。“很震撼”他们说成I am shook, shake的被动语态,分明是shaken啊。哎,偏不,他们就说shook。而有的词,有时候是动词,有时候是形容词。Chill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说成年人的偷懒和放松,中文叫摸鱼,英文叫slack的话,青少年的摸鱼就是chill。在繁忙的功课之余,他们刷屏看Instagram, Snapchat的做法,叫Chill。“What are you doing?”“I am chilling.”这时候就是动词。这个词颇万能。说一个人酷,靠谱,他们也说He is chill,变形容词了。大人叫小孩认真点,他们也会说:Chill! 等于说是“放松点”。

青少年对于成人贬损的词不少。例如emo是指神经兮兮小题大做的人。可疑的人被称为sus, 来自suspicious。好管闲事的中年大妈叫Karen。Karen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央公园一个遛狗的白人女子艾米·库柏(Amy Cooper)。自己遛狗没有拴绳子,路遇黑人克里斯钦·库柏(Christian Cooper)。克里斯钦纠正艾米不应该不拴绳子遛狗。艾米反而报警,说受到了黑人的威胁和骚扰,最后反倒自己被控假报案,被拘留,差点坐牢,后以接受心理治疗告终。在美国说一个人是Karen,往往是指她们没事找事,小题大做,态度粗鲁。这种人还特多,我经常在社区网站Nextdoor上看到Karen们抱怨各种各样根本不算什么事的问题,比如邻居家的猫在自己家花圃里撒尿之类。通常她们的做法是找上级领导:“Can I see your supervisor?”或者找警察找市政禁令,“Is there a city ordinance against…”在中国,她们就是北京公交上的正黄旗大妈,上海公交上自称的美国人大妈。有事好商量,别动不动上纲上线,自讨没趣,或是动辄报官,给人麻烦。Chill, bruh!

青少年有的习惯用语很能反映他们的三观。不过他们多以戏谑方式说出,家长不可方寸大乱。比如YOLO, 指的是You only live once,只活一次,未必这话就指向及时行乐跟人胡搞未婚生子把生活毁掉,而是指享受每一件事的过程。人上了年纪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看到的是升学结婚生子等一个个人生的里程碑,每个里程碑都是一个目标。中老年往往是粗线条的看待生活,比如想到课外活动,就本能想到这会不会有利于升学,而青少年生活在过程里,他们在过程中找到乐趣和意义,未必重视结果。这往往是YOLO心态的由来。这一点我们倒是要多向他们学学。

还有一个说法我发现也很有意思: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好像这心态网路影响力人士中更多。他们总是什么话题都要评论一下, 典型的FOMO综合症。我越来越发现,我们有权对很多事保持沉默。很多热门事件,往往是信息越来越多披露后,舆情多次反转。很热的事情,让子弹飞一会儿再说可能更好。去蹭热度,那就是FOMO啦。

这些青少年无拘无束的说法,有的很生动,会进入常态语言。成年家长听到后,无意识地模仿,让其在其他年龄段普及开。有些一开始是青少年切口的说法,大家或许在看美剧时候会遇到一些。不过,也有的说法莫名其妙,会随风而逝,转眼成空。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发现更年长不dope、不chill的群体开始使用某些说法后,他们自己就弃用,去发明别的说法了。这是成年世界对待时兴的一个攻略。奥巴马的女儿说想文身,他说他要文个一样的,这是他对付的办法,颇为睿智。一些说法在中老年人中间流行开来之后,青少年会转移阵地。语言常常是身份的一个标识。对看不惯的时尚,让其消失的方法是欲擒故纵,索性使其流行到臭了大街,随后它们可能就销声匿迹了。信不信由你,这是写作本文的初衷之一。等大家都去满口这些切口之后,但愿青少年会说,算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还是去看《布鲁克林有棵树》吧!

南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