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押题大全 对接高频考点实现以一当百

中考文言文高频课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20题(含答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考文言文押题大全 对接高频考点实现以一当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文言文押题大全 对接高频考点实现以一当百

中考文言文押题大全 对接高频考点实现以一当百

中考文言文高频课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20题(含答案)

一.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 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 .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 . 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 2分)

3 .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 停数日,辞去 B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 此先人之庐 D . 咨臣以当世之事

4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6分)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译文:

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 2分)

二.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 ②丑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主人日再食(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文: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文 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B

循序渐进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 :

三.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4.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分)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分)

四.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 /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是以 /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是以先帝 / 简拔以遗陛下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 陛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志虑忠纯 志:__________________

(2)悉以咨之 咨: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异焉 异:_______ ___________

(4)益州既定 既: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有所广益 B.①性行淑均

②益慕圣贤之道 ②大道之行也

C.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D.①江南悉平

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②悉如外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5.【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翼乎临于溪右

4.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以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绩:政绩考核第一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⑵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⑶林木历历可数:________ ⑷泫然不能自已:________

⑸左迁此地: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3.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C. 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于中庭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武卫营 (4)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矣 虽 金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于沙上( ) ②不亦乎( )

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金 扶苏数谏故

C.必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窝集遇三盗

D.以箧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岂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使楚》(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伏尸百万 伏:埋 B.休祲降于天 祲:吉祥

C.比肩继踵而在 踵:腿 D.延晏子 延: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亦尝闻天子怒乎 聂政刺韩傀也

B.挺剑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头抢地耳 楚人晏子短

D.何至此 楚人为小门大门之侧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2分)

(2)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3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又何焉( ) (2)望其旗( )

(3)惟荀罃之逼阳( )(4)先外援(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预料城之不能下 此何不为福乎

C.此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 克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

十一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

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下令…… 大悦,诏……

十二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 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4月 我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甲】

【乙】

十三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①五十里而封②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③,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 “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④,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戳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⑤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注】①国:都城。②封:封土为界。③鲁请比关内侯以听:;鲁国请求像齐国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即做齐国的附属国。比,比照。关,国家的关隘。④自承:把剑冲着自己。⑤陛:殿或坛的台阶。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 又何焉 曹刿按剑当两陛之

B. 战则请 庄公曰:“请。”

C. 可一战 地卫君,非以君卫地

D. 以分人 身安乐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

3.从甲文可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十四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 1 始总角 2 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范文正公集叙》)

【注】1 轼:苏轼自称。 2 总角:指童年。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在洞庭湖 而不见其面

B.予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

C.或异二者之 吾得其

D.览物情 读至流涕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3.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4.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2分)

十五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 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5.《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甲】

【乙】

十六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    停数(《桃花源记》)

C.以九族     其将归见其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羲、和    苟全性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十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1.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状如松江鲈 策不以其道(《马说》)

B.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十八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

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沿阻绝 沿( )(2)清峻茂 荣( )

(3)与之俱使高丽 俱( )(4)船欲倾覆 欲(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十九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光先帝遗德 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谋(《曹刿论战》)

D.此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二十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 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乎( )

(3)不仕乎( ) (4)孔子愀不容 ( )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3分)[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 (14分)1.B(2分)2. 具 宜 秋 禁(2分)3. D(2分)4 .(1)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3)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6分,每句2分)5 . 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分)

二1. (2分)(1) 食:提供伙食(2)被:同“披”,穿(3)遗:给予,赠送 (4)咸:都,全2. (2 分)B

3. (2分)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有被子围着、盖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 (3分)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B. 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C.勁奋 刻苦(或反复诵读”) (A、C处用四字词语概括、意对即可)

5. (3分)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三.1. A(布:映照)2. C(“之”代词)3. 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4. (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往来”“翕忽”“乐”翻译各1分)(2)(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每个短语翻译个1分)

四.1. B 2. (1)志向(2)询问,咨询(3)(感到)惊奇,(感到)诧异(4)已经,……之后 3. (1)奖惩功过、好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2)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提出(建议)良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4. 忠诚,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才华出众,有勇有谋。

五.1.大石/出潭中2.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2.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3.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4.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六.1. 景:日光、阳光;明:明媚;或:有时。历历:清清楚楚;自,自己;一,控制;左迁:贬官,降低官职 2. (1)浮动在水面上的月光好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碧玉。(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绳头和细小的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3. 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 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考核第一。4. D

七.1.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2.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4.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八.1.(1)埋没 (2)通“癫” 疯狂 (3)即使 (4)回头看(共 4 分,每天 1 分) 2. C(2 分) 3.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 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 分,意近即可) 4.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 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1 分,意近即可)

九.1.D(A项应释为“倒下”蔌“使……倒下”;B项应释为“不祥”;C项应释为“脚跟”。)2.A(A项均为助词,都用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但第一个“而”表修饰或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C项均为介词,但第一个“以”释为“用、拿”,第二个“以”释为“因为”;D项均为介词,第一个“于”释为“到”,第二个“于”释为“在”。)3.(5分)(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关键词“色”,“谢”,共2分。)(2)那些家),那些无才无德的人有德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那些无才无德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才无德的君主(所在的国家)。(关键词第一个“使”和“不肖”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3分。“贤”译为“贤明、贤能”,“不消”译为“不贤能的人”也可给分。

十.1.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划正确一处得1分)(共2分)2.(1)参与(2)倒下(3)攻下(4)准备(每个1分,共4分)3.C(2分)4.(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2)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2分)

5.(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共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十一、1.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2. D (2 分)3.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4.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5.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4分, 由字义引发理解2分,人物形象2分)

十二、1. B2. (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4.【甲】山川之美 【乙】封疆之域

十三、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2)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 3.取信于民

4.目光短浅、勇敢无畏、善于纳谏。(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十四

1.B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3.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4.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十五、1.B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4.【甲】山川之美 【乙】封疆之域

十六、1.(1)满一年(2)兴办2.A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十七、1.A(2分)2.(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或“想到没 人与我同乐”。(2)我有一斗酒,已存放(收藏)了很久。(每小題2分,共4分)3.【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每小题1分,共2分)

十八、1.(4分)(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2.(4分)(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3.(2分)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4.(2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5.(3分)对比。(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分)

十九、

1. D(2分)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共4分)3.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4.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二十、1.(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3)为什么(4)……的样子 2(2分)C 3.(4分)(1)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字1分,疑问句式1分)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注意倒装句的翻译,没有翻译出倒装句式,但表述正确和1分,“意”翻译成志向、观点、意见、想法、心意等相近的词皆可。)4.(5分) (1)(2分)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3分)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 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