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致知)(1)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不少大学将“格物致知”作为校训,如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南昌大学:格物致新、厚德泽人,山东交通学院: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等等。甚至有的中学校训也有格物致知。

那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致”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即探究万事万物的本末,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追求儒家的大千世界所共同遵循的“理”。

好像是这么回事,而且几千年来,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典型代表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这也比较符合一般字面的理解。

而明朝的中后期,王阳明经过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王阳明经过著名的“阳明格竹”,将朱熹的格外物,转为格内心,即:“天下之物本无可格之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理”并非存在于身外的万事万物之中,而是存在自己的心中,即“天理即是人欲”。他的“格物”只是“涤非”,即格去内心污粕之物,“致知”是致良知,即达到人初始本身具备的良知。具体来说,“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意识到一件事时,就要存一种好的想法,用当时的理学大师湛若水的说法就是: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致”是停止、实现的意思,“知”则是良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俗而言,是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到现在为止,格物致知的两种理解,也都是存在的,有的支持朱熹,有的支持王阳明。谁对谁错,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的答案,这件事可能也根本就不会有对错之分。

朱熹的格物致知比较好理解,要想认识一个道理,就得”格“它,研究它,证明它。他们认为王阳明的格竹”格“的不对,不应该是盯着看,而应该有所行动,竹子是在生长的,应该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典型的比如牛顿”格“苹果树,发现了万有引力,“格”豌豆的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

而有的人认为,王阳明的理解可能更接近先秦学者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原意,因为先秦学者是在诚意正心的语境中提出的格物,因而格物可能是格去不诚之物,正心是恢复心中诚意。如今的世界纷繁复杂,甚至杂乱无章,我们应该拨开天空的乌云,多“格”自己的内心。

2021年3月1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