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1)

《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下,徐庶在民间的声誉很是不小,在人们心目中,他是诸葛亮之前刘备手下最有智慧的人物,但正如刘备集团中许多被罗贯中夸大的人物般,历史上真正的徐庶并没有那么“高大伟岸”,陈寿在作《三国志》时甚至都没有给他列出传记。

徐庶先前的名字叫做徐福(注意),演义上说他的曾用名是单福,后来人也就以讹传讹认定了他是姓单,其实这是错误的。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2)

史书上记载着“庶先名福,本单家子,”也许是从这里受启发,罗贯中才硬塞了徐庶本人单福这个名字。

从本义上讲,“单”不是指“单姓”,而是“寒微”,即指徐庶出身寒微,并不是什么望族子弟。

年轻时的徐庶,确切地说,年轻时的徐福,虽没有那个曾经的同名人物当年那带着几千童男童女远赴海外开创事业的魄力,但也是一个不惹事便闲得慌的主。

有一次,徐福混混的一个小兄弟被人欺负了。带着满腔的热血豪情、路见不平的愤概、一尘不变的嚣张,也许还有几分壮人胆的酒意,徐福找到了那个曾经给予他兄弟痛苦的人,并且给予了那个人能他兄弟曾经感受到过的那种痛苦。

他醒悟到了,一个武夫的力量总是单薄的,经不起任何轻轻的击打,即使是万人敌,也只敌得是万人,万人之外呢?很多时候,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大多时候解决的往往是自己。

于是,他决定转行,选择的这行业,就是“读书”,并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将满腔的心血都投入到这新行业中去。

也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徐福同志改名了,改了一个后来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徐庶。

现在的徐庶,已经不是以前的徐福。

告别了江湖朋友的他,收起了刀枪剑戟,改换了服装(疏巾单衣),走上了潜心求学读书的道路。

这一条路,刚开始就走得很是不顺畅。

徐庶初次进入学馆,并没有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及热情友谊,有的只是,坚决的抵制、冷漠的态度、无视的轻蔑、有意的躲避、彻底的厌恶。

徐庶明白,这一切的源头,便是自己当年的荒唐事,理智战胜了情感的他,并没有继续“伤天害理”的事,反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谦虚。

至此之后,同学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徐庶:

每一天他总是早早地起来,在人们还在大做春梦的时候,他就已经将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自己扛,整个学馆因此而干净亮堂了许多。

每一天晚上,在人们早已和周公约会的时候,他却在寒灯下,埋头苦读,孜孜不倦,虽没有悬梁刺股、映雪偷光等光荣而又自虐的事迹,那刻苦劲头却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

就如混迹江湖般的自在,在“读书”这一行挡上,徐庶表现出少有的天赋,一般必读科目,儒家学派书籍外,其它课外读物,各诸子学说,他都有广泛涉猎,和其他同学们相比,进步倒是很快。

徐庶读书有个特点,读得很仔细,几乎不会错过书本上的每个角落,务求做到精熟于胸,虽然说这种读书方式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怎么科学,但也造就了徐庶的博学特征。

也就在这时候,徐庶的“流氓”角色逐渐退去,“才子”名气渐增,他也交到了不少的士人朋友。

其中一个人,名字叫做石韬。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3)

石韬,字广元,颍川(河南许昌附近)人,与徐庶是老乡,他的事迹现在能查到的已经不多,大家只要知道,他也是一个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趣味相投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徐庶与石韬两人的关系十分地铁,不论做什么事,两人几乎保持着行动的一致性(注意这个特征)。

初平年间,由于各地的割据分子忙于扩张地盘,搅得中原地区一直很不太平,为了躲避这股“歪风邪气”,徐庶与石韬两人商议好后,将家一起搬到了荆州,从此开始了在刘表管辖区域内的客居生涯。

就在这个地方,徐庶又结识了不少的士人朋友,其中很多人可以忽略不计,有一个人却是难以给抹去。

这个朋友,为人处事,不是很谦虚,常常喜欢将自己比做古代的名人(大多是圣贤人物,比如说管仲、乐毅),有时甚至觉得比这些人还牛B。

读书方式和徐庶有着很大的不同,只是看个大概,马马虎虎过就行,大有当年陶渊明“不求甚解”的风姿。对自己的几个朋友这位仁兄也很不客气,品头论足一番后,得出的结论,将来取得的成就竟是谁也没能超越他的。

这位仁兄,我们都认识,名字叫做诸葛亮。

在荆州的这段日子,徐庶还是比较自由的,虽小有名气,还没入着刘表大大的法眼,因而也就不用如其他前辈般被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出来为荆州政府机关部门效力。

他也乐得清闲,整日和朋友们吟诗作对,醉看风月,或是遨游山水间,与大自然亲近。

时光就在游戏中匆匆而去,直到刘备的到来。

游山玩水的徐庶先生,还是蛮关心时事的,天下大事他略懂一点,荆州局势他略懂一点,刘备这个人他也是略懂一点。

审时度势后,徐庶来到新野,投靠了刘备,甘心成为一位职位低下的幕僚人员。

刘备对他还是很器重,当做自己的智囊来使用。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4)

在这期间的徐庶,到底有那些卖力表现呢,我也不能告诉你,实际因为史料太欠缺,我也无从说起。至于演义中所讲的大破八门金锁阵以及其他烘托徐庶高超谋略的啥啥,史书上都是找寻不到踪迹的。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徐庶影响刘备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正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与《三国演义》的描述有所不同,诸葛亮不是在徐庶走后,才出现在刘备阵营中的,正史上徐庶人生中也没有“走马荐诸葛”的戏码。

当徐庶正是成为刘备集团中的一员,并受到刘备器重后,徐庶推荐了他的好朋友:“诸葛亮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想见见他吗?”

这其实已经不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的名字了,先前刘备在拜访荆州地区的知名人士司马徽时,老先生就告诉他:“儒生俗士,怎么懂得当今的时事?懂得时事的人,是当今的英才俊杰。现在这里就有两位,一位是卧龙,另外一位是凤雏。”

刘备当时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两位是谁呢?”司马徽回答他说:“诸葛亮、庞统。”

从史书上所记载的刘备后来的反应以及行动来看,刘备似乎对司马徽所推荐的这两位“超一流”人物不怎么感冒,因而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当再次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刘备的热情也不是很高,他只是淡淡地对徐庶说:“你领着他一起过来吧!”

徐庶很是了解诸葛亮的个性,说道:“诸葛亮这个人只有你去见他,而不能让他放低姿态来见你。将军您应该亲自前去拜访他。”(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头所在。)

刘备对徐庶的话还真是放在心上,按照徐庶所说的思路,亲自到诸葛亮的草庐中去拜访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热诚所感召,决定出山辅助刘备。

历史就此有了转向的契机,奔波多年始终是处于一无所获状态的刘备从此进入了他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阶段。

诸葛亮来到刘备集团内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所不知道的,他和这位老朋友的叙旧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即将来临的下一年(公元208年),一场始料不及的大战将改变两人从此的人生。

我们所熟悉的一幕出现了:大丞相曹操南征荆州,荆州牧刘表自然死亡,接班人刘琮不战而降,寄居客刘备仓惶之中携民渡江,虎豹骑倾力出动,日夜不停追击,长坂坡上一场乱战,跑的跑,逃的逃,全都乱了套。

总之一句话,曹操一方形势一片大好,刘备集团状况一路走低。

据《魏略》的记载,处在大激流中的徐庶,这时候的表现是:“及荆州内附,孔明(诸葛亮)与刘备相随去,福(徐庶)与韬(石广元)俱来。”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5)

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次投靠事件只不过是个人的选择问题,几个朋友在找寻老板的时候,意见发生了分歧,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积优股,就一无反顾地全力投入了进去,徐庶与石韬认为还是曹操牢靠一点,可以长期持有,也就毫不犹豫地直往北方。

后来的有些人,依据这一条记载,就此认为,徐庶的投靠并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单纯和纯净,纯粹是一种利益驱使下的行为。

最好的例证是,他的那位和他形影不离的老乡兼朋友石韬是和他一起投靠曹操的,石韬总不至于是也有着徐庶那样的个人原因吧!

依据历史的记载,荆州归附后,大批荆州人士还是投向了曹操这边的,徐庶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

毕竟地,乱世之中,对某些人来说,生存下去才是最为重要的,至于手段是否光明磊落,那就只能求其次了,每个人都有其选择的权利,不必过多地去苛责谁对谁错。

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就是孙权也好,谁也不能就极其武断地说,这个就是正义的,那个就是邪恶的,虽然他们都认为、都宣扬、都标榜自己都是正义的一方,但他们的所做所为却绝不是用“正义”或是“邪恶”所能定义的。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能看好刘备的毕竟是极少数,只有具有眼光远大,或是真心忠于他的人,才能至死不渝的追随在他的身边,这两点,确是徐庶所确缺的。就如同当年战乱的时候,和石韬举家迁入荆州一般,在大形势的影响下,徐庶做出了他当前所认为的最正确的选择。至于什么为时势所迫,为了母亲啥啥全都是浮云。

我曾经也是天真地以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并对徐庶的人格有所质疑,但是现在我却不是这么认为了。

如果徐庶真是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再这之后还能够受到诸葛亮的重视,并在后来屡屡地提起,如果徐庶真是这样的人,也不会受到刘备那样的器重,其实,从他临走时和刘备的对话中,就可以触及到他真实的心理。

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下这个过程。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6)

刘备往南跑路的时候,徐庶和诸葛亮是一起着跑路的(如果说徐庶想走,这时是个很好的机会,他却是没有走,毅然陪着刘备),那时候的徐庶还不会想到他将会离开这个他想要奋斗一辈子的集团。

正当他跑累了,想歇口气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母亲不见了。这回损失大了,要知道,徐庶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母亲大人都丢了,这孝子可就当不成了。不久之后,从前方传来了大家都不想听到的消息,徐庶的母亲已经被曹军给抓获了。

徐庶的心,乱成了一团麻,在短暂的思考后,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向刘备辞行。

这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但又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徐庶已经顾不得这些,指着胸口,说出了自己埋藏在心中最为肺腑的话:“我本想与将军您一起共建王霸大业,凭借的就是这方寸之地所在的一颗心。现在母亲丢了,心已经乱,即使勉强留下,也对时事没有多少好处,还是请您允许我就此离开吧!”

从徐庶的行为性格上分析,他说这些话时是真心的,并没有掺杂了任何的虚情假意。他真是在被逼迫得无奈之中,才有了这样的选择,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做忠臣,还是孝子,在太平盛世之中,那是统一结合体,而在乱世危难的时候,往往都是两难选择。

徐庶最终选了孝。

话说到这份上了,留下了人,也难留住心,只得以“天下无有不散的宴席”自我安慰的刘备,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徐庶北上而去,从此投入敌对一方曹操的怀抱。

传说故事里,徐庶这一去后,受到了曹操的任用,但因其依恋故主刘备的恩惠,虽有绝世才华,却从未提出过具有合理性及可行性的建议过,“虽在曹营,心在汉”,并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史书上的徐庶在曹魏集团里确实没有什么大作为,史书上也没有什么事迹记载,以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不同,完全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也许是跟魏国高层们的用人态度有关,这也许真是徐庶不怎么卖力工作,因而徐庶的晋升速度很慢,到了最后也就只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一个不上不下,犹如摆设的位置。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7)

顺便提一下,和他一起的石韬混得也不咋样,做了几任郡守后,最终升级到了典农校尉的职务。

先前诸葛亮在隆中对几位朋友的前途预见都成为了事实。

对这几位朋友在曹魏集团中的所处的位置,诸葛亮还是很有想法,他曾经十分感叹地对身边人说:“魏国的能人是不是太多了些,怎么徐庶与石韬就得不到重用呢?”

在魏国混迹了多年后,徐庶最终病死在家里,那是在诸葛亮出兵陇右(公元228年)后的没几年。后人给他立了碑,就在彭城,现在的江苏徐州,据《魏略》的作者说,他的那个时代,这块碑还树立在那儿。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他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默默无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