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王昭君,这位美丽的女子,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志士去欣赏、品味,从西晋开始,及至唐宋元明清,甚至蔓延到当代,都有以昭君作为题材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而宋代王安石对于这一题材独出机杼的见解,让昭君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也表达了昭君的无可奈何的遗恨,自己处处愿意“为汉家死”,但终不见用。

那么,小编就带着大家先来品味一下,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

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1)

《明妃曲》

[宋] 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中“明妃”就是汉朝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王安石以艺术化的笔触,描写了昭君初到边塞时的境况与心情:昭君想找个人说话却无处述说,只能把心事寄托在声声琵琶之中。

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2)

1、立意新颖。纵观历史长河,大多以王昭君作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都是集中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情以及她命运的悲剧性上。而在王安石的笔下,昭君一反常态,不再是作为和亲的悲剧性的人物,反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人格的略带喜剧结局性的人物。诗人笔下的昭君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的娇弱的女子,而变成了一个大义凛然、值得人们尊敬的昭君。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知道自己一旦离开故国,就再也不能归来,却依旧对于自己的故国忠心耿耿,她并不不入乡随俗,反而执着地“着尽汉宫衣”,就是为了表明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她渴望知道祖国与家乡的消息,但是远在塞外的她只有将这样的希望寄托于鸿雁身上。

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3)

2、艺术手法高妙。对于王昭君形象的刻画,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描写相结合。描绘王昭君的美貌,并不用过多笔墨描写其外貌体态,而是着重从正面描写昭君的风度与情态之美,并且从君王和画师的侧面进一步烘托渲染昭君之美。

3、内涵深远。王安石先是以失宠后幽居长门宫的陈阿娇与出塞的昭君相比,说明悲剧的普遍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个例到普遍真理,意在传达失意之人无分南北的思索,从而联想到自己失意的悲惨境遇。刘霖老师的课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拥有全新面貌的王昭君,更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美丽、悲戚、爱国、恋家的虽可悲却更为可敬的昭君形象!

嗯,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吗?

其实

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4)

《明妃曲》还有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人生失意无南北,何必天涯叹寂寥(人生失意无南北)(5)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反而流露出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知己的渴求。

不管你身处何方,处于何种境遇,都不要因为失意而消沉下去,因为失意是一种人生常态,要学会体会人生之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失意,乐在知心”,正是王安石用俯瞰人生的视角所提炼出的人生哲理,值得后人的学习与揣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