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的新技术 创新加工技术提升利用率

“食品供应系统在生产环节会产生碳排放,对食物也会带来损失和浪费。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保护食品方面,我们提出通过不断创新食品加工技术,提升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食物浪费和损失,以加强食品系统的韧性。”近日,食品加工与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利乐中国公司发布《践行‘双碳’目标,共建绿色未来——利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承诺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并在2050年前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在这份报告中,其中一项使命是:推动实现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提供安全、实惠和营养的食品,最大程度地减少整个价值链中的食品损失和浪费”。同时还制定了行动和目标,到2030年,该公司的最佳加工生产线解决方案,相比2019年将减少50%的食物浪费。

食品生产的新技术 创新加工技术提升利用率(1)

利乐是国内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等乳企的供应商之一,其业务涉及液体饮品、奶酪、冰淇淋、预制食品等品类的加工和包装领域。去年,该公司全球净销售额超过111.45亿欧元,售出超过1920亿个利乐包装,而中国是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研发加工和包装新科技

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如何做到节约粮食?

“去年,我们与5家以上初创食品饮料企业合作,改进并研发了营养强化产品,将潜在的食物浪费转化为营养食品。”利乐中国公司大中华区有关负责人举例说,该公司还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的整合创新,推出了延长货品食用期的冷藏白奶。一般冷藏白奶的保质期为7天,现通过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在保证产品口感和营养的前提下,能把保质期延长到15天。

2021年,利乐与114个主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布了《构建有韧性的食品系统》白皮书,并与多家食品饮料行业的初创公司合作开发创新型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食品加工的技术环节,能够提升食物有效利用率、消除潜在食物浪费。

包括在一些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的地方,建立牛奶中心,帮助奶农来收集和保存原奶,以便更好地符合乳制品加工企业对原料奶的要求。与互联工人平台开展战略合作,为一线员工提供了技术、工具和培训,加快工厂零浪费的进程。

中国市场对于可持续性包装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青睐绿色可持续的产品,低碳环保日益成为产品的加分项。根据利乐2021年进行的一项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50%的消费者关注环保议题,愿意为环境友好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53%的消费者更喜欢选择环境友好包装的品牌。

去年在国内回收16.1万吨纸包装

“进入中国市场43年,我们有了更为科学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路线,携手价值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积极推进行业生态的绿色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利乐中国区总裁朱屹东说,目前,该公司拥有位于北京、呼和浩特、昆山的三个生产基地,它们均在同步推进零碳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食品生产的新技术 创新加工技术提升利用率(2)

利乐中国区总裁朱屹东。

2005年该公司发布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在10年内积极推动中国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把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2020年,该公司全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9%,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了70%。

在报告中,利乐中国提到,将持续通过携手行业上下游,在增加可持续原材料的使用、推动低碳高效的包装与设备解决方案、改善回收价值链和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等方面不断努力。

低碳循环包装解决方案和加工生产解决方案都有助于全价值链减排。目前伊利金典有机奶所使用的植物基旋盖,就是由甘蔗提取材料制成,有助于减少碳足迹。未来5至10年,该公司计划每年投入约1亿欧元用于研发更具可持续性的包装解决方案。而利乐也即将在中国成立一个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其在欧洲总部之外唯一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包装物料回收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行动之一。近年来,利乐与政府、学校及企业通力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回收渠道,积极推进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和循环性。去年,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牛奶饮料纸包装的回收量达到16.1万吨。计划到2025年饮料纸基包装资源化利用率达40%。

为了推动公众对牛奶饮料纸装可回收的认知,去年该公司还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各年龄段学生使用的教材,举办共修营,支持回收相关的宣教工作等,影响关键利益相关方超过500人、大众超过4万人。

“我们深信,全价值链协作不仅可以驱动行业生态的绿色发展,还将有效地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朱屹东表示,该公司期待携手各方合作伙伴,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欧志葵

【作者】 欧志葵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