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拍摄场面(电影拍摄的地狱模式)

说到今年最成功的华语电影毫无疑问就是《长津湖》了,投资13亿,票房57.66亿(截止发文时),毛收入大约为23亿,毛利10亿不到,可能净利润还不及《你好李焕英》,但稳居第二是没有问题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电影中的拍摄场面?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中的拍摄场面(电影拍摄的地狱模式)

电影中的拍摄场面

说到今年最成功的华语电影毫无疑问就是《长津湖》了,投资13亿,票房57.66亿(截止发文时),毛收入大约为23亿,毛利10亿不到,可能净利润还不及《你好李焕英》,但稳居第二是没有问题的。

大投入,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高利润,《长津湖》短期内是把这种电影制作模式玩到了登峰造极。

但是这种模式除了有数的几个已经被市场证明过的头部导演,没有人玩得起,国师和小刚导演都未必有人敢在他们身上下这么重的注。

更普遍的、水面之下,金字塔底部,众多底层从业者玩的还是另一种模式,地狱模式。

他们没有知名度,拉不来大资金,1000万大约就是这些人能忽悠到的极限。

主演连二线都不敢找,只敢找些过气明星,一来有点名气,可以发挥余温,演技也有保障,二来确实便宜,十几万,最多50万就能搞定。

主配一般两个选择,要么在圈内有一定口碑的边缘人,优秀群演,要么是在校学生,这些人更便宜,几万甚至大几千就能搞定,最贵都不会超过十万块。

据说刘昊然当年参演《北爱》,戏份不算少,片酬才五万。

导演一般就是自己,制片人,监制也是自己,这样又省下几笔钱。

剧本要么自己写,要么把别人的本子骗过来,几个本子揉把揉把,自己再添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删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再全改改,就把剧本钱又省下了。

有一定追求的不这样做,会买国外的爆款但又没在国内上映过的剧,也不贵,一两百万就可以搞定版权,然后做做汉化,OK!

摄制组一般现攒,现在行行生意都不好做,内卷,灯光,摄像,场记,服化都tm是卖方市场,没太大名气,要不上大价钱。

宣发当然也会有,没钱嘛,自然比较简陋,印些许宣传画,上档时在各地电影院贴贴,啥?这钱也木!那就不印,直接把照片放在售票厅的led屏上,反正也不指望这些能对票房起多大作用。

真正也许大概可能会起到点作用的,反而是网上花钱带节奏买热搜。

这种模式吃这碗饭,注定只有圈内人才能吃,只有他们才有人脉能够搞定以上几个环节。作品出来扑街的肯定是大多数,但万一赌对了,那就是暴利!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许多人还是愿意一试,毕竟,地狱的隔壁是天堂。

一千万的投资,票房只要能到4000万就可以回本还能小赚,风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当年徐铮的<泰囧>算是这种模式的开山鼻祖,看片会上有记者调侃: 徐导您对这片的票房期待是多少? 5亿吗? 当时还是三线电视演员第一次执棒的新人导演徐铮囧的是一塌糊涂: 哪里,哪里,票房能够破亿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可能真的是徐铮当时的真实想法,票房破亿一个是赚钱了,可以挺直腰杆面对投资人,再一个足以确保自己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站稳脚跟。这样的结果对一个新锐导演而言,

夫复何求!

12亿,票房影史第一,这些还真不是新人小徐当时应该操心的事。

后来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完美复刻了这种模式,把票房干到了14个亿。

他们当时有多缺钱你们知道不? 他们本来想请那英本人来演那姐这个角色,尽管那英是歌手而非电影咖,尽管那英已经好久未出新歌当时已在过气边缘,开心麻花还是出不起钱(这笔钱可能并不一定很大)来实现这个idea。

这两次成功启发了许多人鼓舞了许多人,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娱乐圈的包贝尔现象。

首先声明,绝非针对本人,纯粹陈述一个事实,包贝尔现在已经成了标签,烂片标签,与德云社出品,快乐家族出品互为喻亮。

包贝尔总出烂片,却又总能拉来投资再出烂片,没有特别统计,仅凭印象,包氏电影票房最高没有过三亿的,多数都只有大几千万,为什么资源会这么好?

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包贝尔的电影虽然票房不高,虽然 低的只有几千万,但是他的成本更低,他这些低票房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赚钱的,所以才会有金主源源不断投钱给他。

没办法,包贝尔人缘好,能够打通超低成本电影拍摄的所有环节,能够快速拉起一支草台班子,他就是能吃好这碗饭。

一定有人会说我是鬼扯,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数据,告诉大家电影的基本投资会是多少,1000万绝对不够等等云云。

这我承认,近些年的电影公布出来的制片成本很少有只花了1000万的,但是这里有个概念要澄清: 公布的成本不等于实际的成本。

有些老板,有些钱,它是灰色的,需要洗白,拍电影一直是非常传统的洗钱渠道。制片人来拉投资,也许拍片本来只需一个亿,人老板非要给你投两个亿,条件是必须返点一个亿。当然,有时候这种合作不一定和制片人或者导演,也可以是演员,本来片酬是1爽,我偏要给你两爽、三爽,其行事的内在逻辑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导演、制片人有票房有市场号召力,拍个片子本来只需要1亿就够了,制片人轻轻松松拉来了10亿,怎么办? 总不能退九亿回去吧,反正实际只花了1亿,剩下九亿只能想办法通过财务手段来想办法做平,实在做不平,那就给男一片酬开个惊爆价8000万,路人甲开个200万,私底下谈不谈怎么谈,再说。如果还平不了账,那就加几场爆炸戏火烧戏,反正东西都炸了烧了,究竟炸了烧了多少钱,谁说得清楚。

这种情况也算是一种潜规则,只要最后片子赚了钱,投资人一般也不会去斤斤计较。

所以拍电影的实际成本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去年春节档,<刺杀小说家>号称投资7亿,最后票房11亿,按说是血亏了,导演却喜笑颜开打算拍小说家宇宙,怎么看也不像亏了的样子。

今年韩寒的<四海>投资2亿6,圈内已经认定这是大投资大制作了,可见那些动辄宣称投资10亿20亿的,水份有多大。

想想也是,九十年代号称港片的黄金时代,每年的票房冠军也不过才三千多万、四千多万,在不请头部明星的情况下,一千万人刀,现在怎么就拍不了电影了?

超低成本电影的江湖里,目前最靓的仔并不是包贝尔,也不是大鹏(大鹏感觉已经过气了),而是常远。

去年常远导了部<温暖的抱抱>,男一自己,女一电视咖的李沁,然后找了一堆开心麻花的兄弟来客串,这是最经典的超低成本配置了,常远鸡贼的拉来了沈腾马丽串场,票房一下干到八亿多将近九亿,净利润三个多亿,一战成名。

很多键盘侠喷常远不懂艺术没文化不会表演没有情怀只想骗钱,常远这人比较有主见,不为所动,今年又整了一部<李茂换太子>,不蹭沈腾,完全靠自己本事,把上影时间选在了年底的圣诞元旦档(这个档期现在都成了常远的固定得分点),现在票房也到了4.5亿,净利润也有1.5个亿,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表现非常出色了。

连续响了两次,很看好常远的未来。

除了常远,这类电影今年还跑出来一匹黑马<扬名立万>,更猛,票房都超九亿了。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