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真伪(一篇文章让你读懂)

四法印真伪(一篇文章让你读懂)(1)

请点上面雪歌仁宝齐免费订阅!

四法印真伪(一篇文章让你读懂)(2)

四法印真伪(一篇文章让你读懂)(3)

佛陀在经典里讲到四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

四法印到底在阐释什么内容呢?

有情又可称为受用者,有情所住的处所就是器世间,器世间中有种种的受用品,有种种我们所使用的物质。一切有情所受用的受用品,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不可能恒常安住的。不论有情愿不愿意这些受用品改变或变化,它都一定会改变、变化,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这就是无常。

而且,它的变化可能是变好,也可能是变坏。要如何去区分它是变好或变坏呢?就要从它变化的因来看,它变化的因如果是烦恼、有漏的,可能就是变坏的,所感的就是恶果。

所以,第二句说到有漏皆苦,意义就在于此。

以有漏为因,补特伽罗就会在身、语的行为表现出来,现出来的就是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甚至是伤害到我们所处环境(器世间)的行为。

举个比喻来说,如果我们发起了贪的动机,我们就会想要去得到某个他人的东西,在这个动机生起来之后,就会实际去取他人的东西,此时就会伤害到他人,而且在最初你生起贪的动机时,就已经在剎那间伤害到了你自己。因为当你想要得到那个东西时,你已经与贪相应了,你已经病了,就已经伤害自己,再加上你实际去造取他人物的业,当然就伤害到了他人。

为了一个小小的物质,我们如果随着贪念而转的话,贪欲会增长,伤害他人的行为当然也会增长。

瞋恚就更不用说了,在瞋恚本身生起来时,就已经伤害到你自己,当生起瞋恚的时候,你的心已经错乱了。

在贪生起来的时候,你对你所想要得到的对境(物质)会生起见它为悦意相的想法,瞋生起来的时候,你对对境就会见它为不悦意相,甚至见到它就马上把它树立为敌人,心中不快乐的感觉马上就会生起,这就是瞋。

我们追究贪和瞋的根本源头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执着「我们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一切我们觉得悦意的东西,就会去贪,对于我们不要的东西,就会去瞋。

尤其是对我们欢喜或悦意的事物,我们往往都有一种很不满足的感觉,因为非常喜欢它,如果没有得到它,就会不满足。

当我们看到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会见到这个东西的存在,好像有它自己的一份能量存在着,我们会觉得它百分之百是有的,好像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那么吸引我们,使得我们非得到它不可,这种不满足的心就会生起来。

所以,你的心本身就错乱掉了,又加上我们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就会很强烈地生起贪欲的感觉。

瞋也是如此,当我们面对我们所不喜欢、不悦意的人事物时,就会生起无法忍受它存在的事实,因此,就会有一股很不悦意、很不快乐的心生起来。在对境和我们自己两者相辅相成之下,贪和瞋的烦恼就会很强烈生起来。

像这样的思惟,我们要反观这个造作者(补特伽罗)的思惟并不是真实的,甚至他所受用的对境,不管是他欢喜或不欢喜的,也并不能独立存在,我们要去思惟这一点。

这就阐释出第三个法印,也就是诸法无我,诸法是空无我的,这就可以协助我们灭除我们所生起的很强烈的贪、瞋烦恼,就可以了解受用者和受用境都是空无我的。

我们如果能禅修诸法空无我的意义,就可以藉由这样的禅修,将所有的烦恼消灭掉。所以,我们要去思惟对境及有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能够这样去思惟诸法空无我的意义,首先就能将粗品烦恼压伏,之后就慢慢能消灭掉细品烦恼,最后就能将所有烦恼断除掉。

刚刚讲的有漏皆苦,所指的是所有有漏的果报都是苦的,如果我们将引生有漏苦的因——烦恼——灭除的话,自然就不会感受这些有漏果报的苦了,如果没有这些苦,我们就可以处于超越忧苦的状态。

所以,我们如果将因(烦恼)灭除的话,就可以超越轮回(忧苦),超越轮回就是涅槃了,因此,就可以获得涅槃寂静乐,也就是第四句的涅槃寂静。

我们既然要修法,就应该要依止一位善知识,所修的法也要是正理之法。在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后,才能依次去修学暇满人身难得、念死无常、业果、轮回过患、知母念恩等七重因果、六度、止观等等,所以,在修学佛法的最初,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的祈愿,是远离对尘世的贪着

平常能直接面对到的众生,就是修行的对境

如果内心没有贪着,就会非常舒服

都看到这里了,点一下在看吧

四法印真伪(一篇文章让你读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