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美食家,但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位慈父。他一生中有四个儿子,后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最小的儿子苏遁了,主要来源于苏轼的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做到公卿就好了。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1)

古往今来,哪一个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苏轼这首诗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一点,少灾少难。这不得不让我们很意外,难道苏轼真的这样希望吗?

结合苏轼一生境遇,我想这可能确实是苏轼心中所想。苏轼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乌台诗案”结束,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牢狱之灾,他降职被贬到黄州为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并无实权,可以说跟普通人无异了。彼时,家中侍妾尽相散去,独朝云一人陪他到黄州受苦。在黄州生活的几年里,苏轼老年得子,十分高兴,在孩子出生的三天后,依照旧时风俗给婴儿洗身时,作了这首《洗儿戏作》。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2)

要知道,当时的苏轼正值人生低谷,想想自己聪明一生,年方二十便名动京师,连恩师欧阳修都称赞:“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而正因为太聪明,他上书陈诉王安石变法革新的弊端,才遭小人记恨,被迫离京。几度升迁,在调往湖州做知州时,又因为上表了一份《湖州谢表》(言语有些感情化),本来只是例行公事,没想到却被小人挑出刺来,于是导致了北宋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3)

这场牢狱之灾,历时一百多天,如果不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颁布了一条法令:“不杀士大夫”,以及王安石的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恐怕一代才子,早已成一抷黄土,被历史遗忘了。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这句话在苏轼身上却没有体现,文字狱结束后,他又被贬到黄州,成为了一名没有实权的小史。这对于满腔抱负的他,何其能忍?报国无门,才华无处施展,当然郁结于心。所以他说“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4)

清代曹雪芹在给金陵十二钗写曲的时候,其中王熙凤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聪明太过容易误人。

试想,天下父母哪有不疼惜自己的子女的,时年四十九岁的苏轼抱着襁褓干儿,高兴之余,不觉思其坎坷一生。当然希望孩子以后不要像自己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多灾多难。但愿自己的孩子一生无灾无难,平平安安做一个大丈夫(“公卿”古时也指丈夫)就行了。

一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淳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但是又有人说,这一首诗,两句话难道真的像表面那样直白通俗吗?很多学者也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5)

其实这首诗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写的,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样也不无道理,了解了苏轼的坎坷一生,就不会感觉苏轼是真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又鲁莽,而是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当时的公卿,大多都是世袭官权,不乏有浑水摸鱼毫无真本事的大臣。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无才无德之人,才容易搬弄是非,扰乱朝堂。所以,苏轼说:“我被聪明误一生”。而这个“误”字,就委婉道尽了自己的一生跌宕起伏,郁郁不得志的人生经历。字字珠玑,言之何不在理?

苏轼为人处世的态度(惟愿孩儿愚且鲁)(6)

反观那些达官显贵,没有聪明才智,就能无灾无难,一生顺畅地做到“公卿”。苏轼内心的极度不公平感,油然而生。所以借这首《洗儿戏作》来抒发自己的满腹牢骚,用来讽刺当时的愚笨鲁莽的士大夫。

至于苏轼这首《洗儿》诗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了祈求孩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还是讽刺当时的愚鲁公卿,都是有一定考究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我认为,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极其爱着这个干儿的,他一定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成人的。后来因为羁旅劳顿,这个孩子不幸夭折,苏轼身心俱伤,为之作下了两首著名的悼亡诗《哭子遯》,只有哀极之至,大概才能写下这极致悲凄之作。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