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屋脊上的脊兽(演绎着民族的传说)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尤其那些古老的寺庙中,到处都有脊兽的踪影,它们每天面对晨钟暮鼓,沐浴着悠悠岁月,像风铃一样,荡漾着古老的诗意。

古老的诗意

作者:草川人

在斑驳的岁月深处,除了唐诗宋词是明晃晃的诗意之外,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还有很多事物有着温润或立体的诗意,古老的让人惊叹,让人为之遐想。这些有着古老诗意的手工技艺,在经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闪烁着醇香与光泽。比如老建筑中的卯榫结构,再比如四合院,以及四合院屋顶上矗立着的威风凛凛的脊兽,每一件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这些年来,每一位在城市里生活的国人几乎都有去旅游的经历,无论你去辽远的大西北、还是柔美动人的江南水乡,无论你去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还是去北京,都能见到古老而又庄严的古建筑物。它们一路从秦汉和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中走来,你会被它的雄伟所惊讶,更会被建筑物的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别的不说,光看那屋脊上傲视群雄的脊兽,就能让你有一万个联想。

你看,它们有的坐在屋檐上,有的爬在屋脊上,面朝东南西北,多么美妙。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神兽们是吉祥的象征,今天看来,它们为中国古建筑不仅增添了一分神奇,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尤其那些古老的寺庙中,到处都有脊兽的踪影,它们每天面对晨钟暮鼓,沐浴着悠悠岁月,像风铃一样,荡漾着古老的诗意。

经常看电影的人偶尔会在某一部影片中,邂逅一间隐藏于深山密林中的小庙,庙的屋脊上坐着两只可爱的小神兽,像精致的艺术品,经受着岁月的洗礼。风一吹来,屋檐下的风铃,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也仿若在颂唱着空谷幽兰的宁静与芳香。

脊兽,像卯榫结构的建筑一样,是华夏大地上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卓越智慧的结晶,更是遍布大地的古老的诗意。回首千里陇原,丝绸之路贯穿东西,这一路上不知道遗留着多少脊兽的踪迹。它们像银质的月光一样,照耀着广袤的民间。它们也像一只只鸽子,飞翔于民俗文化中,为家家户户送去吉祥如意和四季平安。

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除了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零零后的一代人外,我估计或多或少都有对脊兽的记忆。与我而言,有关脊兽的记忆是非常早的。那时候,我们村子中有一座十里八乡非常有名的庙宇,每到初一、十五香火旺盛。尤其是到每年的正月初一,端午节和七月七日七夕节,进香者更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这座庙宇上,就有威风凛凛的脊兽。就连那座一米多高,长得小巧玲珑的土地庙屋脊上,都坐着两只可爱的小狮子。

那时我还小,第一次看到屋脊上的脊兽,我伸手指着问祖父:“那些房脊上为什么坐着那么多小狗呢?”祖父被我的问题惹的哈哈大笑,他告诉我那不是小狗,是脊兽,是修建庙时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上小学时,我们的学校就在这座庙宇旁边,中间只隔着一道墙。从校门出来,走两分钟就到了庙宇门口。

有年冬天的某个下午,学校放学后,我们几个熊孩子背着书包没有及时回家,而是到处溜达,一会儿爬上了庙门前的铁栗树,一会儿又把土地爷的木质排位坐在屁股下滑雪,每个人玩的不亦乐乎。等玩腻了,有个小伙伴觉得庙宇屋檐上的小神兽好玩,长得憨态可掬,想弄下来玩,但爬不上去,最后只好作罢。但看到土地庙屋檐上的神兽,手一伸就能抓到。结果一个最调皮的家伙,将一只掰下来,一会儿摸摸它的头,一会儿又给它周身堆满了雪,一会儿又给它戴上了红领巾。

小孩子只要玩起来就失去了分寸,当时的想法是等玩腻了再给装到土地庙的屋脊上去。但这家伙在安装时由于个子矮了那么一点,一不留神小脊兽从屋脊上滑落了下来,直接摔了个稀巴烂。孩子们顿时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办。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守庙老人发现了,他破口大骂着追了过来,孩子们最后只好四散逃离。

第二天我们刚刚进校门,守庙老人也来到了学校,并且带着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个。每人不仅被校长扇了几个响亮的耳光,还叫来了家长,回家每人又得挨一顿打。好在小脊兽不是我掰下来摔坏的,父亲也就饶过了那一次。不过摔坏脊兽的那个家伙就惨了,不仅被他父亲抽了十几竹条,更被班主任罚扫了一周的班级卫生。后来,他父亲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脊兽,安装到了土地庙的屋脊上。

那次我们几个因为集体挨了校长的耳光,所以尽管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仍记忆犹新。每次同学聚会时,都会提起这件“碎兽”之事,每一次都会感叹时间之快,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故宫屋脊上的脊兽(演绎着民族的传说)(1)

说实话,多少年来,我在大江南北的许许多多地方都见到过各种各样的脊兽,但却不知道是哪里制造的。直到我投身非遗事业后才弄清楚,原来在我们甘肃的庆阳、平凉、定西、天水、临夏等地,都有脊兽制作技艺存在,而且大多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那么什么是脊兽呢?其实就是镇守屋脊的小神兽,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分散戗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脊兽最初的功能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古代的汉族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引发大火,所以就在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由于这些小神兽镇守,也给屋檐增添了绝对的美感,使古建筑看上去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魅力十足。

面对脊兽,我国了不起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脊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根据一位研究古建筑的学者介绍,我国在唐宋时期,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在庙宇建筑中,脊兽有更庄严的寓意。根据唐代虞世南所著《狮子赋》中描述:“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也就是说,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那么,在甘肃,脊兽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根据资料记载,定西市通渭县和临洮县的脊兽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其脊兽风格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而且也融会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而天水市甘谷县的脊兽要稍微近一些,据清代《伏羌县志》载,“嘉祐,脊兽兴于土桥。”土桥村就是今天的甘谷县永安村,该村从宋代开始盛行砖瓦生产。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脊兽以其朴素霸气,别样的风情,演绎着屋顶的传奇。脊兽制作技艺既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更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在甘肃的平凉,脊兽以其朴素霸气,被人们赋予神奇的本领,它们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

名震全国的崆峒山,因为历史的传说而闻名,也因为道教而名扬四海,山脚下的蒋家沟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村里有一位做泥塑的能人,名叫刘泉,虽然只念了三年书,但是他心灵手巧,悟性好,从14岁时就跟随家人“玩”脊兽,一玩就是几十年。根据他的讲述,他能捏麒麟送子、莲花送子、狮子驮宝瓶、大跑龙脊、登天龙吻、小跑凤脊等160多个类别的泥塑脊兽。

根据刘先生的讲述,脊兽制作既辛苦又细致,常用的工具是一把小刷子,一个刀片和一根小木棍。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细致入微,做一件完整的脊兽成品要经过挖土和泥、泡泥、倒板子、沾骨架、捏花、养护、存放,进窑烧铸、出窑等11道工序。原来,坐在屋脊或屋檐上的一只只脊兽,是艺人们异常艰辛的付出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如今,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偶尔的一座古建筑,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能提升城市的品味。比如兰州这座古老的西北重镇,因为一条河而著名,也因为五泉山、白塔山的历史悠久而成为全国游客心目中的必游之地。五泉山和白塔山的各式古建筑,更像一座座历史的活化石,矗立在黄河南北。一只只脊兽坐在屋脊或屋檐上,望着奔腾而过的黄河,仿佛在讲述兰州古老的传奇。

这么想来,那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脊兽,除了是一道古老的寓意外,更是一道道古老的诗意,镇守在华夏大地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