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句话读懂人生道理(论语经典名句详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名句的诞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三句话读懂人生道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三句话读懂人生道理(论语经典名句详解)

论语三句话读懂人生道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名句的诞生

楚狂接舆1歌而过2孔子,曰:“凤兮3!凤兮!何德之衰4?往者5不可谏6,来者7犹可追8。已而9!已而!今之从政者殆10而!”孔子下11,欲与之言。趋而辟12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五

完全读懂名句

1.楚狂接舆:楚国的贤人,假装为狂人避世,真实姓名已无从可考,以其接近孔子之车而歌,故称他为接舆。2.过:经过。3.凤兮:灵鸟,古代认为世有道则可见凤鸟,世无道时则隐藏不可见。此处是比喻孔子。4.何德之衰:接舆以风比孔子,世无道但他却不能隐,是为道德衰败。5.往者:过去的事情。6.谏:更改,纠正,挽回。7.来者:未来的事情。8.犹可追:还能够补救。9.已而:已,止的意思;而,语助词,也就是“罢了”。10.殆:危险。11.下:下车。12.辟:同“避”。

楚国一位狂放不羁的狂士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马车旁,他唱的歌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性为何如此衰败?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事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听他如此唱,下车想跟他说话,那狂士却急行避去,孔子终究无法与他交谈。

名句的故事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60岁时,吴国讨伐陈国,他与弟子一行人在陈、蔡之间受困,因此绝粮七日。这是孔子一生最艰难困顿的时候,许多学生纷纷饿倒生病,虽然孔子依然讲述不止、弦歌不断,但连子路等忠心耿耿的弟子都对老师开始感到怀疑。

后来,孔子一行人由楚昭王出兵迎接救出,楚昭王原本想将书社地七百里封给孔子,但被楚国臣子所阻止,后来昭王过世,孔子还在楚国时,遇到了狂士接舆。

除了接舆外,孔子在楚国遇到的还有长沮、桀溺与荷莜丈人等隐者,同样劝孔子学他们一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但孔子仍然坚持要人世救世,不肯学隐士与飞禽同住、与草木同枯。

孔子并非没有避世的想法,虽然他屡屡在不得志时表示想归隐,例如在《宪问·三十九》中有:“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再次辟色,其次辟言”(贤者看见天下无道,避世隐居;其次,离开这个地方到另一地;再其次,看见别人不重视礼而避去;又其次,听见别人跟自己意见不合而避开);在《公冶长·七》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子罕·十三》里表示“欲居九夷”,都有抛弃一切、到蛮荒之地终老的念头,不过他至死都未曾如此做。

历久弥新说名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表示认识到过去虽有错误,但现在改正还来得及,或是过去来不及做的事,现在仍有机会追上,可普遍用于政治、环保、经济等公共领域,也适用于课业、事业、感情的个人领域。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也有类似的名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这里,诗人领悟昨非今是,迷途知返,决定及早归返田园,回到老家耕种荒芜的田地。

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遥相呼应的,还有明朝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所说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指的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以及“谦德之效”等四训,为袁了凡以自身经验告诫儿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文章中,袁了凡陈述他年轻时曾算过命,预言他几岁会中秀才、中举人,以及名次是第几,而且是命中无子。因为后来无不一一应验,所以他也就随浪浮沉,不是很振作,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

后来,他遇到一位禅师开导他说,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接受命运的制约,而袁了凡也就是因为盲信盲从,才会未中进士、未有子嗣。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于是痛改前非、积德行善,下定决心“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番态度上的改变打破了算命的预言,之后不但考上进士,并且还喜获麟儿,传下这《了凡四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