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

文/一本情感簿

图/网络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

引读:

《那山那人那狗》,导演霍建起,上映于1999年,距今正好是20年。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湖南西北山区。

该片讲述了一个高考落榜生(刘烨饰)回到大山,接替已经奔波了半辈子的父亲(滕汝俊饰),成为一名乡邮员的故事。

“来回一趟223里...第一天,你要走80里上山路...”

“我知道,要是快点,说不定还能早点回来...”

“干上了,就不是一天两天,三趟五趟。”

从这段对话中,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一个“乡邮员”的艰苦,但其实,这段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苦的多。

因为儿子是第一次走这段邮路送信,父亲不放心,于是陪着走了一趟,故事也由此展开。

电影剧情单一却深刻,全程无亮点却又处处是亮点,10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是中国式含蓄的父子情,前几天复看,却发现隐藏在影片中,两代人矛盾的爱情观。

儿子既想拥有和父母一样安稳的婚姻,又不愿过父母一样聚少离多的生活...

父亲羡慕年轻人的热情直接,不拘泥不扭捏,但印在骨子里的“保守”观念,却又不允许他这么做。

背起邮包就要离开妻儿,放下邮包妻儿就要挨饿。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2)

电影中,父亲还像儿子那么大的时候,一次送信途中,突然下起大雨。

一个放牛的姑娘不小心把脚扭了,又冷又害怕,这时他正好路过,背起姑娘,牵着牛,一直送到村口。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3)

电影中刘烨有这样一段独白:

“我爸让我妈骑牛,我妈坚决不肯,因为那是整个生产队唯一的一头耕牛...后来,我爸就领着我妈走出了大山。”

短短的几个画面,几句独白,就刻画了一个温柔、善良、无私的女生形象。

这种女生,在那个年代,我想很少有人会不喜欢。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4)

二十年后,父子送信到一个村寨,恰逢村上有喜事,邀请二人参加。

于是儿子在同样的一条邮路上,也遇见了为之心动的侗族姑娘。

两个人围坐灶台,她做饭,他生火,打打闹闹。

他有一台收音机,放着歌,姑娘用一个碗倒扣在收音机的喇叭上,歌曲变成了立体声,他感觉神奇,拿起又放下,反复多次。

姑娘脸上露出自豪的笑意。

这个侗族姑娘天真烂漫,聪明机灵,热情似火,一下子就俘获了这个年轻人的心。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5)

很多影片和书籍当中,对于上世纪7、80年代的爱情描述都是大同小异:分开时书信不断,见面时相视一笑,也不说话,就那么互相望着,给人一种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电影中,父亲回忆年轻时和妻子结婚的场景,就只是一辆自行车。

你挂着红花,我穿着红衣,一路来到男方的家,这就算是结婚了。

没有汽车洋房,没有嫁妆,没有彩礼,更没有八抬大轿,八大红媒。

有的,就只有彼此,在那绵延翠绿大山里的坑洼小路上,颠颠簸簸...

但两人依旧笑的很甜。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6)

乡邮员一年到头几乎不停的走在送信的路上,儿子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既亲近又疏远。

但对于母亲,儿子非常了解。

无论是家庭还是婚姻,母亲都做的非常好。

对待家庭,她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拉扯儿子长大,从未向丈夫抱怨,给予了丈夫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

对待婚姻,母亲忠诚贤惠,丈夫出门,她就一路送到村口,丈夫回来,她就提早在村口静静等待。

岁月不仅没有磨平她对丈夫的爱,反而愈发深刻绵长。

但是,也正是因为儿子看过太多母亲等待的背影,印象中这个女人似乎一生都在村口的石桥上,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在儿子看来,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没有让母亲踏实过,总是让母亲担惊受怕,早思夜想。

他更不是一个好父亲,小时候村里就有同龄的孩子笑话他“没爸爸”,以至于他对于这个既没当好丈夫,也没当好父亲的男人,有些疏远。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7)

也正因为父亲的“缺席”,衬托的母亲更加“完美”,于是他在心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妻子形象,就像母亲一样...

但他却又暗下决心,未来一定不让自己的妻子过这种总是在等待的生活,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

可惜,事与愿违,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乡邮员。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8)

同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可以看到,出生在一个美满的家庭中的孩子,其婚姻观大多都是来自父母其中一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好与坏,孩子心里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看法。

关键在于孩子的立场,如果是站在母亲的立场,就会认为父亲做的不够好,反之,也能找出母亲的不足之处,只是中国式的亲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愿表达。

那么根据电影的剧情,结合现实生活,父子不同的婚姻观都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9)

电影中,父子二人行走在一处山坡之上,这是正好坡下驶过一辆大巴车,于是儿子和父亲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其实这样的路段,可以搭便车的嘛。”

父亲:“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啊,就怎么走。”

儿子:“这附近又没有人家,我们没必要这么走。”

父亲:“这样走,踏实,有准头,你以为这车都是给你预备的?”

儿子:“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找找规律嘛...”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一辈子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么走心里踏实有底,老一辈的人就讲究一个“脚踏实地”,按规矩办事;他自然知道大巴车省力,但邮路就好像古代传递军令的驿路一样,传讯的士卒就只能走这条路,这也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父亲的坚持有他的道理。

但从儿子的角度来说,在没有必要的地方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将精力放在更值得对待的事情上,也没有错;更何况如今社会交通便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用相对省时省力的便捷工具。

仔细看这对父子的对话,各执一词,又各自坚定,非要说谁对谁错,其实无法给出答案。老祖宗传下的东西自然是需要坚持维护,但也不能崇古贬今,否定了新事物存在的作用。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0)

前几年,我回老家村里参加一个寿礼,接待来宾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位老爷子,一个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来宾都会随礼,老爷子用钢笔工工整整的将每一笔钱记在一个小册子上,而年轻人则是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敲敲打打,还顺便做了一份表格,将金额进行了汇总。

才进行到一半,老爷子就不高兴了,说年轻人不分场合、不严肃。言下之意是说年轻人用电脑记录份子钱是不认真的表现。

年轻人一脸苦笑,把EXCEL给老爷子看,说这个直接就可以统计出总金额。

老爷子哪懂什么表格,他只认自己钢笔工整记下姓名和金额,他说这才像样子,几千年了都是这样记的。

老爷子和这个年轻人想法的矛盾,和电影中父子看法的矛盾是一样的,一个沿袭传统观念,一个利用现代工具为自己创造便利,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根本没有谁对谁错,因为大家都是在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待问题。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1)

电影中,有一段刘烨的内心独白:

“我爸非要跟我走一趟,我也拦不住,可他跟着,我觉得挺别扭的...再说了,遇到工作上的事,我们俩谁听谁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长幼尊卑”一说,一个家庭里,父亲的话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但是儿女骨子里对父亲的敬畏之心却仍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里,顶撞父亲,这本身就是一件失礼的事,是一种没有教养,没有规矩的表现。

所以,刘烨才会有疑问,万一遇到工作的事,该听谁的。

如今儿子已经接替父亲的乡邮员工作,原则上来说,儿子是可以自己拿主意的,但如果父亲开口,他一定不会去反驳,更不要说顶撞了。

这是根深蒂固的“父子尊卑”观念,无关谁对谁错。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2)

在这一点上,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郭德纲和郭麒麟父子了。

台上如何没大没小,相互调侃都没关系,但是下了台,父子尊卑,长幼有序是一点也不可以逾越的,很多时候记者采访他们父子时,都可以看到郭麒麟两手背在身后,站在郭德纲身后,一言不发,如果没有郭德纲的指示,他一句话也不会说。

而这种父子相处的模式,不单单是郭德纲和儿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郭德纲一样规规矩矩。

郭麒麟也曾说:“我们家就这样,别说我爸对我严厉,他去我爷爷那里也是正襟危坐。”

当然,我们普通老百姓家自然不会像老郭家风严谨,但即便父子关系再和谐的家庭,一旦父亲严肃批评的时候,我们也一样不会轻易反驳和顶撞。

无关地位学识,就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尊卑观念。

郭德纲父子的模式,和电影中父子的相处模式,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父子在一起总是一本正经,很少有相互坦露心事的机会。

遇到意见不同时,自然也就没了交流和沟通,全凭父亲一句话。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3)

电影中,离开侗族村寨后,父亲难得调侃儿子:

“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你,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儿子哪天看见她,一定会迈不动步的...”

儿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并未反驳。

后来,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儿子回答:“她是和我们那儿的姑娘不一样,但我也许不会娶一个山里姑娘...”

父亲:“你是嫌她们土,见识少?”

“不是...”

父亲:“你是嫌她们穷?”

“也不是...”

父亲:“那是为什么?”

“我怕她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然后一辈子都在想家...”

如果你也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知道,其实他是喜欢那位侗族姑娘的,他说也许不会娶她的原因,就是因为母亲也是同样来自大山。

其实归根结底,儿子是觉得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并不幸福,他觉得那个一辈子都在等待父亲归来的母亲,过的一点也不快乐。

所以,他不想自己未来的妻子也过这种生活。

但他却从来没有问过母亲的真实想法,事实上对于母亲来说,等待丈夫的归来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事。

但父亲并没有反驳,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是亏欠妻子的。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4)

事实上,我小时候也觉得我爸对我妈不好,从不嘘寒问暖,很少主动关心,所以小时候我对我爸也不是很亲近;那时候暗下决心,以后我结婚了,不要像他那样,我一定会对自己的媳妇很好。

后来,自己真的结婚了,有了孩子了,才发现原来家庭的重担真的会压得人的喘不过气,我只能努力的挣钱,以至于每天都很疲惫,回到家洗完澡很快就会睡去,我有时候在想,我的孩子是不是也和我小时候一样,觉得我这个父亲很不称职,不仅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但事实上,我的媳妇很理解我,经常给我按摩肩膀,从不抱怨我结婚后的变化,因为她知道,我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我爱她,我爱这个家。

这时候,我才明白,一段婚姻的好与坏,除了两个当事人,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

原来,处在婚姻中,和婚姻之外的人,对同一段婚姻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哪怕是父子,也不能幸免,可如果你要说谁错了,其实也没有,因为两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了什么事 那山那人那狗豆瓣8.5评分(15)

结尾:

电影的最后,父子一同归来,母亲依旧在村口的小桥上等待着,不同的是,以前是等一个人,如今是等两个人。

我想,儿子最后会理解父亲的,尤其是他接过“乡邮员”的工作之后。

所以,父子间婚姻观的矛盾,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看法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等儿子到了父亲这个年纪时,一样会和孩子有同样的矛盾。

但与此同时,也会更加理解当初的父亲。


关注“一本情感簿”,及时了解更多精彩。

感谢阅读!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