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唯识论简介讲解(唯识学之历史概观)

慧律法师唯识论简介讲解(唯识学之历史概观)(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为《法海宝舟》题书

第五节 中国之唯识学派

一、玄奘系:玄奘传唯识学于中国,成立唯识宗,因此作了唯识之初祖。译《唯识三十论注释》时,本拟十论别译,后依窥基之请,遂揉十家以成一论,独传窥基。基依师口授作《述记》六十卷,阐扬奥义,嘉惠士林,贡献殊大。基师同时有慧观、立范、义寂、普光及西明寺圆测,均传斯学,称唐时六家。此外有神窻新罗人(朝鲜)著有《唯识集要》,嘉尚著有《瑜伽佛地唯识义趣经》,均已失传。圆测亦新罗人,智辩无碍,与窥基对立,窥基秘承玄奘之学。圆测门外旁听,造《唯识疏》和《深密经疏》,此疏唐时曾译成西藏文。

慈恩(窥基) 弟子有慧沼、义忠。沼有弟子智周。慧沼造《唯识了义灯》,智周造《唯识演秘》,西明有胜庄、道证、太贤等师资相承不绝。这是唯识最发达的时期。慈恩西明以后,义净三藏尝译《唯识宝生论》。

二、摄论系:唯识学的经论,远在唐以前有翻译了,玄奘未出国前也有研究。唐以前传唯识者,当推真谛。真谛译《摄大乘论》、《识转论》、《显识论》、《决定藏论》、《大乘起信论》等,当时研究并讲解《摄论》的人很多,也成了一时学风。故史传有摄论宗之一学别,同时在《摄论》盛行之时,又有地论学派。然地论、摄论二宗,虽俱为法相唯识之学,然南方真谛,实得无著、世亲之真传,故陈隋之际,北方地论学者,多转而治《摄论》。真谛成为世亲之嫡传,专以宏其学为志⑴。

三、地论系:以华严《十地经论》为主。此论为世亲所造,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于洛阳译出,其研究渐盛。此论说十地菩萨之行地境界,以阿赖耶识为如来藏缘起,明自性清净心义。研究《地论》者,因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弟子各界传承,遂有南道、北道二派。南道以慧光、法上等为开祖;北道之学说受摄论之影响,偏传唯识,故以南道为正统。

唯识之学,自唐以后,虽称绝学,但在宋朝时,有永明延寿禅师作《宗镜录》,广明唯识教理。明朝有蕅益大师作《唯识心要》,亦阐扬唯识,因唐疏渐失,绝学难兴。至民国初年杨文会仁山居士,自日本取唐人疏回,翻刻流通,唯识才有复兴之兆。民国十年后,有太虚大师、欧阳渐(竟无)、韩清净等,始大开讲筵,恢宏绝学,迄今不坠。

附:唐代唯识学派之概观⑵

吾国佛教自玄奘三藏留学东归,译《瑜伽论》等,倡唯识学,佛学大兴。特别在初唐佛教学界中之唯识学风,诚是风靡一时,极其最盛者也。然其直接参于三藏法师之门者,为窥基法师。故就世系之次第观之,确立慈恩之唯识学,即以护法学系之唯识学代表整个瑜伽教系。于是吾国之瑜伽学,遂酿成一有势力之学派。

自此学风浓厚的演变以来,后代之学者,尝称其为新佛教,直爽的有称唯识佛教。会昌法难以后,中国佛教,沦亡殆尽,迄至现代,斯学又复重整旗鼓矣。然而考其初唐时代之唯识学形势,或溯至护法、世亲、无著乃至佛陀的时代,亦未必有如此之盛也。

其实所谓唯识学者,乃合《瑜伽师地论》学及《摄大乘论》学而成立也。平心的严格论之,唯识学为瑜伽教系内之一部派。置释尊之全部三乘、五乘之教海中,则又为部派之部派而已。然以慈恩大师倾心注意于唯识论之研究与修学,《成唯识论》遂成为与瑜伽教系之诸书的总代表。因此唯识一跃而成唯识宗,占瑜伽教系之头等位置,而压倒瑜伽教系内之其它诸书,进而压倒瑜伽教系以外之各家经论矣。

综合以上所述教系之意义与势态,凡稍浏览佛教者,即能知其大概。在一般直接的或间接的继承三藏之学说者,其树立宗派之名目:以本宗建立在玄奘,故有称为玄奘宗者;又有称为慈恩宗,以大慈恩寺窥基大师为始祖,盖能首肯而无疑矣。

唯识学之研究,慈恩大师之功绩最为伟大。吾人考究唐代初期唯识学之研究,除慈恩以外,尚有努力研究斯学而可与慈恩竞美千古者,则为西明寺之圆测、普光、慧观、立范、义寂等五人,连窥基共为六家。此六家各有研究著述之发表,兹列于下:

书名:

《成唯识论述记》 六十卷 窥基

《成唯论掌中枢要》 三卷 窥基

《成唯识论料简》 二卷 窥基

《成唯识论别抄》 三卷 窥基

《成唯识论疏》 十卷 圆测

《成唯识论别章》 三卷 圆测

《成唯识论钞》 八卷 普光

《成唯识论疏》 四卷 慧观

《成唯识论疏》 二十卷 立范

《成唯识论未详决》 三卷 义寂

六家最盛行者,为慈恩与西明二人之著述。故此学在唐时遂分为慈恩、西明二系。慈恩学系有慧沼、义忠、智周等,师资相承;西明学系有胜庄、道证、太贤诸人,师资传承。如是二派,各自宣扬而成兰菊竞美之形势。其他如神昉、玄应、利涉、极太、顺憬、憬兴、道邑、如理、崇俊、道氤、灵泰、道伦诸师,亦以斯学名高一世,各皆发挥唯识之精义。此外尚有日本西来留学之学生。唐代之唯识研究之盛况,洵为空前绝后,亦吾国学术上思想上之一新产物,而开一佛教史上之新纪元。梁任公先生所谓第一流人物思想是也。虽然此等著述保存者极少,故于文献上遗失太多,诚一憾事!今题为唐代诸学派者,主要在慈恩与西明之异解,为争论中心。其间或随附观范寂廓诸师之意,及惠沼、智周、道证、太贤、道邑、如理、灵泰等说,以求其义之完整。向来所谓难解、难详之佛学,莫过于唐代之唯识学。今此所研究者,参考资料非常缺少,谬误实多,望读者诸君指正,至所盼祷!若云阐明唯识学而为吾国佛学界、学术界之贡献者,则吾岂敢!

附:唐唯识六派学说之略解

《唯识了义灯》引《增明记》云: “《要集》六卷总寄六家共演一部之文。一者有说(基),二者有释(测),三者有钞(光),四者有解(观),五者有云(范),六者未详决(寂)。”

《集序》云: “然以慈教当时盛行,发迹开章数言有六:通途取则,不踰于二。且如慈恩良匠,石鼓豥山,以“有说” 标其称也。西明大师,雷声启蛰,故以“有释” 著其名也。若京地法匠,光也。阿曲宗师观也,往往得其环中,时时举其精义。更有山东之范,以钩销得度。汾阳之寂,由穿凿见知。皆拾其所长,贵其所知。光佳“有钞” 之主。观彰“有解” 之宾。范握“有云”之声。寂表“未详”之号。

唯识学之传译,前后共有三人:第一为北魏宣武帝正创年间之菩提流支,是为初传;第二为陈时之真谛三藏,是为二传;第三为玄奘三藏法师,师于显庆四年译《成唯识论》为第三传。自菩提流支以至玄奘三藏,约有百五十余年。在此百五十年前后,吾人可以分唯识学在中国为四个时期:一是胚胎时期,以菩提流支为代表;二为长成时期,以真谛为代表;三成就时期,以奘师及其门弟子为代表;四衰落时期,以智周等为代表。在玄奘时代对于唯识教之研究,实极其盛。而义学之考据,尤为精详,其中心问题如阿赖耶识之研究,最为明细。因此吾人说玄奘西天求法,要为明斯学之根本者,可也。

唯识学界之状况,既如此之盛,而此义之阐明,复如此其精微。由此亦可见古人治学修养之真切也。

注:

⑴见黄忏华之《中国佛教史》。

⑵这是我民国十九年旧作,曾刊《海潮音》第十三卷。

(作者法舫法师{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陉县台头村人,他是“太虚大师座下第一弟子”,用现代语汇揭示佛法的内涵(明海大和尚语),两度出国传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中国籍常务理事。《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一编》、《法舫文集·第二卷》。编辑程淑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