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

1723年,刚刚登上皇位的雍正,就迫不及待地召集朝臣开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除了胤禩、胤祥、隆科多、马齐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外,基本都是满清宗室成员和京城重要衙门的主要负责人,等级规格非常高。

会议的主要内容就1个:建立皇位继承制度。但雍正并不是让大家出谋划策,他已经想好了全部内容,只是通知诸王公大臣一声。雍正首先搬出故去的康熙皇帝,表示康熙把皇位传给他的时候,情况比较紧急,很多事情显得非常仓促,但好在圣祖爷英明神武睿智敏达,他只需要1句话就能确定身后事。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1)

雍正自认为远不如康熙皇帝圣明,因此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1句话恐怕很难解决问题,有必要建立某项传位制度。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高明的政坛专家和话术专家,他这段话透露出了3层含义。

第1,针对朝野内外关于他登基合法性的质疑,雍正用康熙皇帝作为挡箭牌,表示这是先皇1句话决定的事,他也是在仓促间得知自己即位。第2,再次吹捧康熙皇帝,顺从了大多数人的意思,在思想上形成统一。

第3,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雍正说自己想建立一套传位制度,原因是英明神武不及康熙皇帝,没办法像他老人家那样控制全局。言外之意就是:我并不是想违反祖制,只是我能力不如先皇,只能制定适用于我的新制度。这样一来,即便有大臣持反对意见,也被彻底堵住了嘴。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2)

紧接着,雍正宣布了自己拟定的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皇帝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和考核,判断皇子们的能力,从中选择1位心仪的接班人,将他的名字提前写在诏书里,封存于宝匣之内,放置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等到皇帝去世的时候,诸王公大臣共同开启宝匣,当众宣读传位诏书。这项制度有2个好处,第1,皇子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选为接班人,为了不影响前途,为人处世会更加小心谨慎,也不敢再轻易结党营私。

第2,皇帝是唯一的主导人,他可以根据皇子们的具体表现,对继承人选进行调整。如果某位皇子逐渐失宠,或者变得不符合接班人的要求,那么皇帝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更换,也不会因为废太子引发朝野震动。

这项制度,就是著名的秘密立储。在那之前,无论是满清政权的两位创始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是入关后的顺治和康熙,都因为传位的问题,闹出了不小的风波。但在雍正提出秘密立储制度后,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公开化的储君争夺战,最大限度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3)

当然,秘密立储制度的确立,并不代表皇子们之间的争斗彻底消失,只是从台面上转移到地下。就拿雍正皇帝的的几个儿子来说,不考虑雍正十一年才出生的皇六子弘瞻,当时有资格竞争接班人位置的,分别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和皇五子弘昼。

如果按照嫡长继承制,弘时才是第一接班人,更何况他的生母李氏要比乾隆皇帝的生母地位更高,弘昼的母亲出身也没比两个哥哥好到哪去。但大家都知道,从雍正即位的那一刻起,他心里就默定弘历为接班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4)

个人认为,弘历之所以受雍正青睐,有3个方面的原因。第1,弘历才学过人,自幼热爱读书骑射,文化功底强,身体素质好,乾隆皇帝爱吟诗作赋,喜欢巡游围猎,都和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分不开关系。

第2,因为弘历很优秀,所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曾经跟随爷爷生活了半年多。在当时的皇孙中,弘历并不是唯一享受这种待遇的人,但却是最后1个近距离接触老皇帝的孙辈,这似乎代表了康熙皇帝的某种暗示。

至少在雍正皇帝看来,把弘历引荐给康熙皇帝,绝对是他政治生涯中的1次成功创举。更何况,弘历的才学、品行、相貌都符合接班人的标准,又有康熙皇帝爱孙的光环加持,雍正当然会高看他一眼。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5)

第3个原因和弘时自身有关,雍正元年的几天活动结束后,雍正皇帝把弘历叫到身边,给了他一块老天爷才能吃的“供肉”,弘时和弘昼却什么都没得到,任谁都能看出这是什么意思。再加上雍正很快就提出秘密立储制度,弘时越发感觉自己不受宠,行为举止也变得比较乖张。

既然得不到父皇的肯定,那就站在父皇的对立面,这是弘时的真实内心想法。于是,弘时开始有意识地接近八爷党成员,这让雍正皇帝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将他赶出紫禁城,并且使出了一招杀手锏:既然你这么喜欢老八,那你就给他当儿子吧!

就这样,弘时被强行过继给八阿哥胤禩,从皇子变成了世子,也就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不久之后,雍正开始了残酷的政治清洗,在先后整倒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个“大老虎”后,雍正得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八爷党。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6)

很快,老八、老九、老十纷纷倒台,他们的子女全部被革去宗籍,弘时作为胤禩的养子,当然也是难逃一劫,连宗室身份都被彻底剥夺。在万念俱灰之下,弘时凄惨地死去,当时年仅24岁。虽然弘时走到绝路,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过于无情,但也和他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端有很大关系。

相比之下,弘昼聪明得多,至少在明面上,他尽可能保持和雍正皇帝一条心,也没有表现出对四哥弘历接班的不满。正因如此,在雍正皇帝活着的时候,弘昼的日子过得比较潇洒,看起来就像是远离政治斗争的糊涂王爷。

我们都知道,弘昼并不是没有权力欲望,而是隐藏得比较深,雍正皇帝活着的时候,始终尽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弘历和弘昼的地位、待遇基本相同,弘昼就算有想法也不好说。但雍正皇帝死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弘历和弘昼的关系从兄弟变成了君臣,问题随之而来。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7)

乾隆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容大度,再加上他和弘昼的兄弟关系确实很不错,即位后给了弘昼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性格本就孤傲的弘昼变得更加目中无人,满朝文武没有谁能入得了他的法眼,连乾隆的宠臣讷亲都没能幸免,曾经被弘昼当众殴打辱骂。

还有一次,朝廷举行八旗子弟科举考试,弘昼是监考官,乾隆也在考场坐着。到了午饭时分,弘昼劝说乾隆先去吃饭,自己留下就行,但乾隆担心有人作弊,就没有立即离开。没想到弘昼当时就发怒了,竟然对着皇帝说:“你难道不信任我?怕我被考生买通了?”

乾隆皇帝听后,立即起身离席,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弘昼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闯下了弥天大祸,赶紧进宫请罪。乾隆只是冷冷地说:“昨天要是我回你一句,我们在众人面前吵起来,那你怕是会粉碎碎骨!”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8)

弘昼吓得冷汗直流,在那之后,他开始收敛自己的言行,不再像过去那样飞扬跋扈。但乾隆可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弘昼公然挑战他的权威,已经被视为仇人。于是,乾隆逮着机会就训斥弘昼几句,再加上弘昼这个人粗心大意,做事从不尽心尽力,受到的批评也是数不清。

乾隆十七年,弘昼和允禄等宗室成员一起清点府库,由于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数据记录出现偏差。这本是比较小的过错,乾隆却借题发挥,要求宗人府严加审问,并给出惩罚意见。宗人府虽然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但这些人都是皇帝的兄弟叔伯,他们也不敢轻易得罪。

于是在定罪的时候,宗人府有些畏首畏尾,乾隆皇帝大为光火,当即下令将宗人府主管革职查办,并要求都察院重审此案。都察院负责人仔细揣摩皇帝的意思后,给出了革除王爵的惩罚意见,这对皇族成员来说,已经是非常重的惩罚。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9)

然而,乾隆皇帝还是很不满意,他再次大发雷霆,表示这些王公贵族又没有犯多大的错误,岂有革去王爵降为庶人的道理?要知道,几天前乾隆皇帝还因为宗人府惩罚过轻生气,如今又嫌都察院惩罚过重,这不是拿办案官员开涮吗?

最终还是有乾隆拍板,给予这些王公贵族罚俸1年的处分,相关审案官员全部革职留任。实际上,乾隆并不是对审案官员给出的惩罚意见不满,他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充分展示皇帝的权威,告诉弘昼等人一个道理:生杀予夺全在于我,你们无论如何也飞不出我的手掌心。

弘昼和雍正的最后一次谈话(弘时和弘昼雍正的儿子)(10)

接连遭到打击后,曾经充满野心,试图进入权力核心的弘昼,也彻底丧失了斗志。于是,就有了历史上那位看戏唱曲、吃喝玩乐,甚至在家玩起“活出丧”游戏的荒唐王爷。但不管怎么说,弘昼这种消极厌世的态度,还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在福利待遇方面,乾隆也没有任何亏待,让红烛享尽荣华富贵,直到60岁去世。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这种闲散王爷的生活,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但有句话叫脑袋跟着屁股走,我们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远离政治专注享乐,确实是明智之举。

但如果换成你拥有皇子的身份,又有几个人能够主动远离庙堂,甘愿一辈子混吃等死?弘昼的肉体肯定活得很快乐,但他的精神一定充满痛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