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张翰帖全文单字放大 一个魏晋北漂的乡愁与逃离

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收到从江西老家快递过来的“霉豆腐”的那个中午,我便就着这罐妈妈手作的“霉豆腐”下了一大碗的白米饭,什么菜也不用,这不仅仅是妈妈的味道,更是故乡的滋味,这样的滋味容不得半点杂味!


从江南北漂到京,忽忽已近二十年,现在在北京要想找到一家相对地道的家乡菜馆来慰藉一位游子的心与胃,不算是什么奢望之事了,但是唯独这罐“霉豆腐”,确是任何一家菜馆所吃不到的!每个地方的豆腐的味道与当地的水是密不可分的。《红楼梦》里贾宝玉一句:“女人是水做的”。豆腐也是水做的,所以豆腐和女人便常常来相互比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豆腐。如果说如果有一种食物是最能代表各地人的乡愁的话,那么豆腐估计会是高票当选吧。


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著名的诗《乡愁》里说乡愁是一张邮票,是一张船票。实则对于更多的中国人而言,乡愁更是如我这一罐来自故乡的霉豆腐的食物的风味,从古至今,没有变化!甚或有人因为实在太想念故乡的一道美味,竟然可以将功名与前途皆即刻抛却,千里迢迢,赶回故乡。这个人便是西晋的名士张翰张季鹰,他所思念的美味便是他老家吴中的菰菜羹、鲈鱼脍。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张翰帖》便是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後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方框内字残,这里是根据《晋书》填补的。


欧阳询张翰帖全文单字放大 一个魏晋北漂的乡愁与逃离(1)

欧阳询行书欣赏《张翰帖》 纵:25.1cm,横:31.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翰帖》共11行98字。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由此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此帖书法字体修长,笔画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以其特有的瘦金书题跋: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言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此帖现存本为唐人钩填本,在非学术范畴内的“天下十大行书”的排名中《张翰帖》被列在《伯远帖》之后,号称为天下第五行书,也有将其排在第七位。


欧阳询张翰帖全文单字放大 一个魏晋北漂的乡愁与逃离(2)


欧阳询张翰帖全文单字放大 一个魏晋北漂的乡愁与逃离(3)


欧阳询的《张翰帖》大意为: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品行清高而有才华,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据说他的脾气跟魏时的竹林七贤中的步兵校尉阮籍很像,阮籍人称阮步兵,因此张翰便被人为“江东步兵”)。后来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你盛名享誉四海,估计很难从容而退,而我本来就是山林中人,也不希望在当世要求得多大的功名,你很善于看清当前的局势,也很有智慧考虑以后的事情。”顾荣拉着张翰的手,非常感慨。后来张翰见秋风刮起,突然思念起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


在《世说新语》也有相关的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世说》这一段与《张翰帖》相比,多了两句话,其一:“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大意为:“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为当官所束缚,跑到这几千里之外来谋取功名爵位呢!张翰的魏晋风度因这一句而得之!其二:“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这句话讲的是张翰当时被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对时局,但是张翰敏锐判断齐王将出事,果不然,不久司马冏兵败被杀死,而张翰此时正在老家喝着菰菜羹,吃着鲈鱼脍,躲过了这场篡逆同党之劫。当时的人都对张翰的这种判断时局,把握机会的能力很是赞许,这也就是《世说》把这则故事放在“识鉴”类中的原因。


辛弃疾的名句也用此典: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此际的身份实际便是西晋时的北漂。其出身为吴地的望族,父亲做过吴国的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长,266年出使西晋,不辱使命,在归途中因病去世。吴国亡后,江南很多的旧朝士族后生纷纷北上到当时西晋的都城洛阳求取功名,当时的南方人皆称洛阳为北京,后来东晋建都健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其实南京一名便是东晋之时为与旧都洛阳之俗称北京相对应而来的。话说这一天,张翰正在老家苏州的金阊亭上游冶,忽听到水面的船上传来清越的琴声,循声觅去,原来是一位叫贺循的会稽(今绍兴)名士在船上操弦。二人初见便“大相知悦”。张翰便问贺循这是要去哪里?贺循答道:“要去洛阳担任新职,路过此地。”其实贺循此次是应早他而进北京的吴郡大名士陆机的推荐,要去洛阳做“太子舍人”。张翰一听此言,马上答道:“吾亦有事北京”。说完,张翰“便与贺同发”,连家里人也不通知一声。


张翰的北漂算不上很成功,从帖中一句“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便可明了,当然张翰毕竟是名门之后,其在北漂之时,也还是整出了一点小名堂:先是被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后来也跻身文学界名流,《诗品》所记:“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这里所说“三张”其中之一便是指的是张翰。但是张翰要比起当时同为北漂的南方其他名士相比较,则算的上是郁郁不得志。带他同去北漂的贺循在西晋亡后,衣冠南渡,最终为东晋一朝创建礼仪制度,并被尊为“当世儒宗”,死后更得到皇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的无上哀荣。而在《张翰帖》中所提到的顾荣,则更是了当时不得了的大人物,虽然他没有福气和张翰一同享受“採南山厥,饮三江水”,但是他后来也是应该可以喝上地道的菰菜羹,吃上纯正的鲈鱼脍了。因为经永嘉之乱后,顾荣再度回到了南方,而且利用之前的家族关系与势力,辅助了晋元帝司马昱在南京建立起东晋的政权,并与书圣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一起,成为稳定东晋政权最为关键的人物。


欧阳询张翰帖全文单字放大 一个魏晋北漂的乡愁与逃离(4)

传为西晋陆机书法墨迹《平复帖》


真正要羡慕和感佩张翰见机之能的,应该是陆机、陆云兄弟吧?!


吴国亡时,陆机19岁。太康十年(289年),亡国十年后的陆机与弟弟陆云来到了洛阳,有人说陆氏兄弟是到洛阳来求官发达的,实则身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的陆氏兄弟,朝廷怎么可能让他们在故国逍遥?!陆氏两兄弟之于北京洛阳而言,是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当时洛阳名士太常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陆氏兄弟毫无疑问是当时风头无二的北漂之代表人物!但是到了永宁元年,陆机卷入赵王司马伦篡位一事,险些被杀。而作为同乡的顾荣与戴若思都劝他回到江南的家乡去。这便如《张翰帖》中张翰劝顾荣一样,结果陆机也没有听从顾荣的劝告。都是不听劝告,结局命运却大相径庭。到太安二年,陆机从军讨司马乂,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


陆机与张翰对于故乡的美食是有着同样的爱好,在《世说》里有记载这样一则对话:据说当时北方人爱吃羊乳酪,认为是世间最好的美味;有一次,在一个很高级别的宴会上,有北方的大官员很得意地指着羊酪问陆机“卿吴中何以敌此”,意思说,你们那种乡下地方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陆机当即高傲的地答道:“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梁实秋解说"千里""末下"乃地名,意思就是无论是千里所产的莼羹还是未下所出的盐豉均可以比美你这羊酪。陆机这里所言的“莼羹”便是《张翰帖》中的菰菜。陆机临死前叹道:“欲闻华亭鹤戾,可复得乎?” 呜呼!陆机还要再叹一句:欲食莼羹鲈鱼,可复得乎?!


张翰之北漂,实则是去得无由头:听闻一段琴声便来了!归得更是无厘头:见了秋风起,忽然思念起吴中菰菜鲈鱼便归来!时人皆谓为见机,我则以为是投机!世人皆叹张翰多乡愁,我谓张翰是逃离。


张翰呀,非是我要贬低你,实在我也是个北漂的人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