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

七里河畔小桃花

小桃花村地处七里河西岸的太行山前台地上,北有邢和公路322省道,南连邢左公路323省道,属信都区南石门镇管辖,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民以马姓为主,有人口近700人,村庄占地面积约300亩,村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2)

小桃花村卫星地图

美丽传说和勤俭传统

小桃花村是北方婚俗发源地之一,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周公和桃花女是商朝两个传奇人物,周公智慧超群,得到了天书的上卷《算》;桃花女原名尹桃花,秀美端庄,得到了天书的下卷《破》。

上卷可推算阴阳运转,解释灾难缘由,下卷能破解世间灾祸。两个人依靠各自本领为百姓化危解难,自然成了众人心目中的神灵。

周公因贪心,总想得到天书下卷,便设下一个个玄机加害桃花女,俱被桃花女识破。于是,周公竟想出了假意求婚的歪招,在迎亲途中和桃花女进门后,设下连环计欲害桃花女,被一一识破。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随和桃花女恩爱生活。传说为世人留下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没有人知道这故事是真是假。但是, 在周朝初年,周公代替其年幼的四子邢侯姬苴治理邢国达十年之久,邢国本地也有商(尹)代遗民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在邢地,二人斗法的过程和环节演变成民间婚嫁的习俗,男方下庚贴、送食箩,新娘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贴红喜帖子、不走回头路,新媳妇进门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门点长明灯、竖芝麻杆儿、门头上放年糕、天地桌上放斗置秤,拜堂时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面对墙角坐等等风俗,就是周公和桃花女斗法的全过程展示。

也许,古人是为了传播这些婚俗礼仪才编出这一离奇传说对百姓进行风俗教化。传说也说明了中国妇女的善良、智慧和顽强,无疑会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3)

张鹤龄周成伟主编《周公与桃花女》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

历史长河流淌到明朝初年,因黄河泛滥和“燕王扫北”,燕赵大地生灵涂炭,人口十不存一,迁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拱卫京畿重地,组织进行大规模移民,随有马姓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为马庄,以后又演变为东桃花村、小桃花村。

初来乍到,马家没有土地,只能依靠为邻村做长工谋生。财主们以地代银两给付工钱,天长日久,小桃花人靠勤劳和节俭,逐步积累了土地,同时,利用靠近冀晋古商道的便利位置,从事驮运贸易,农商兼营,积累财富,打造出了自己的安乐窝。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4)

通向古驿道的村南古道,石面光滑,映照着前人创业的艰辛。

风骨犹存的马家庄园

走过村南建于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的古石桥,进入小桃花的青石街巷,厚重的传统气息扑面而来。

古村面积约47000平方米,有两条东西街,十条南北巷,街巷格局随地形排水走向而建,平滑的石头路面留下岁月无声的印记。五棵古槐,五眼古井,村西蓄水坝,村东青石垒砌的池塘,关帝庙、火神庙、观音堂、马王爷庙、天地神堂庙,曾是村民生活的依靠和心灵的寄托。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5)

建于清康熙23年的古石桥

穿行在古人精心铺设的街巷,从西走到东,观察房屋结构,能够体察到小桃花人的创业艰辛和发展历程。

西部的房屋较低矮,墙体多用不规则的小石块垒砌,说明该村初建时人力少,财力有限,只能因陋就简建住宅;东部房屋逐渐加高,墙体用规则的青条石筑成,石块打磨平整,对缝整齐,坚固厚重,则是人口增加、财富富足的标志——时代,已经进入康乾盛世。

整体来说,古村院落以四合院为主,房屋为平顶式建筑,墙体下部为从村西沟中起来的石灰石,上部为蓝砖。青蓝搭配,古色古香、典雅大气。古村落保存较好的大院近三十来处,以村东南的马家庄园为上乘,规模最大。

马家庄园的建造者本是一个小康人家,先是建造了一座小型四合院。后来,他走驿道搞驮运贸易积累了财富,又建起四个院落,四个院落坐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围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院落,在东西两个方向各开设一个对外的大门。

马家庄园总占地约3000平方米,有院落六座(庄园的南侧有一个小院子,建筑稍差,是“下人”居住的地方),既安全又适合于居住,还能举办家族大型礼仪活动。

小桃花民居院落都有门楼,且造型考究、风格各异,装饰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门楣刻字一般为阳刻楷体字,有“康而寿”等字;木挂落采用镂空和阳刻相结合雕工,多见龙飞祥云、葡萄连枝等图案;门口两侧墙体上的砖雕则是牡丹花、暗八仙、梅兰竹松等;石门墩常见鹿回头、麒麟、狮子等瑞兽和彩绸系制钱形象。各种反映立身处世的名言警句、家规家训随处可见,表达了乡贤们的生活期盼、精神追求和处世之道,正是小桃花人的精神基因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6)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7)

门楼建筑富含文化底蕴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8)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9)

雕刻精致门楼构件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0)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1)

木雕砖雕文字表达了生活期盼和精神追求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2)

铁钉铁皮镶嵌的大门波浪纹图案,寓意财源滚滚来——古人观念中,水代表财富。

桃花代代开

生活于石头街巷古宅院的小桃花人,生活并不单调。他们日出而作,日落日息,劳作之余,尽情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缚笤帚、编罩篱、纺花织布、磨香油、制作精细艺术面食,编织梦想,调味生活;闹元宵、点花杆、敬火神、打排鼓、剪纸扎花,娱人娱神,狂欢精神!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3)

缝制虎头鞋,绣儿童帽,长辈对孩童的祝福尽在其中。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4)

青壮年齐上阵,筹办点花杆。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5)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6)

闹元宵,打扇鼓。

历经1963年那场三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冲击,村南古石桥桥身不垮,桥基坚固,顽强屹立。冲不垮的是石桥,更是小桃花人的精神。

风雨洗礼,使桃树有梅花风骨,桃子有宜人的营养。从小桃花走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战斗英雄马维华,1952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所在连队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马维华钢铁连”称号。祖国危难时,保家卫国秉持民族大义;和平生活中,耕读传家积极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1960-1964年期间,村中有多人考入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小桃花村因此被邢台县政府授予“第一文化村”荣誉称号。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7)

战斗英雄马维华作报告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8)

杀敌英雄牌匾

如今,小桃花人围绕“桃花”做文章。进一步扩大桃树种植规模,增植猕猴桃、樱桃等特色果品,春季天天赏桃花、夏秋月月摘鲜桃,着力打造市郊生态休闲观光园。村两委谋划挖掘婚俗文化,打造“桃花女故里”文化品牌,逐步建设集婚俗文化体验、特色婚纱摄影、民俗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桃花旅游文化苑。

深山古村桃花源(信都区南石门镇小桃花村)(19)

桃花源里游客多

作者;李振旭 摄影:文天平 来源:邢台市图书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