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

文/曼之恒

图/网络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1)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2)

前段日子,微博上有一位粉丝给我私信,他说:“你好,我关注了你一段时间,很喜欢你的文章,我们可以互关吗?”

虽然并不认识他,但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当然是件好事,于是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他又让我给他推荐几本文学类的书,问我一些关于某些作家和作品的问题,凡是我了解的,都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直到昨天,我刷微博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位朋友发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之前某一篇的题目,内容完全一样。

奇怪的是,本该署上的我的名字和文章来源却“销声匿迹”了。

老实说,那一瞬间,有一种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一个不相干的人挖走的感觉。我立刻给他留言:

不好意思,请问您发我的文章之前经过授权了吗?

过了将近一个小时,他轻描淡写地回复了:

哎呀,不好意思,我就是觉得你这篇文章不错,就分享了一下,别那么小气嘛。

我顿时感到好气又好笑。给他回复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动几下手指转载就好了,难道原文复制粘贴,删掉名字之后再发表就是你口中的‘分享’?你也不嫌累?

之后我迅速把他拉黑了。我小气?我跟你熟吗?

在我都不知道你是谁的情况下,你说话的口吻却仿佛我们之间是个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漫不经心,我为什么要对你大方?

我深知“不与傻瓜论短长”的道理,但是这样的人能够轻车熟路地复制别人的文章再发表,难道他是真傻?不如说他是“装傻”更为妥当。

我自以为的真诚,却成为了被别人利用的筹码。

到底是你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还是我小气吝啬、不通情理?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3)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4)

有些人,总是仗着别人对自己好,就不断地挑战别人的道德底线,一次次以达到自己目的为标准,而这样的行为,终将会失去身边的朋友。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乞丐到一个男子家里去乞讨,男子给了他十块钱。第二天乞丐又去,男子又给了十块钱。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之后,当乞丐再一次去乞讨时,男子只给了五块钱。乞丐诧异地问道:“你以前一直都是给十块的,怎么现在变成五块了?”

男子讪讪地笑:“因为我结婚了,最近手头有些紧。”

乞丐顿时大怒,啪的一巴掌打过去,对男子呵斥道:“什么?你竟然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得寸进尺的人,总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应当,把对方对自己的帮助当成一种常态,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一些要求,过度消费别人的善良。

别人帮助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

心怀善意的人,胸中装满的是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波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身上。

当你习惯了别人的善意,并将其当成一种常态的时候,彼此关系之间的悲剧就开始酿成了。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5)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6)

有些人的心是“无底洞”,哪怕你对他再好,在他的心里,都不会留下印记;

有些人的心则是一个“量杯”,别人对他一点一滴的好都被悉数记住,等待恰当的时机去回报和奉还。

一百多年前,在英国的一个乡村里,一位农民在劳作之余,听见一个落水的孩子在喊救命,于是奋不顾身跳下水中,将孩子救了上来。

后来,待到一个贵族带着孩子登门道谢,农民才知道这个孩子是个贵族公子。

贵族为了报答农民的恩情,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去伦敦接受高等教育。

多年之后,农民的儿子品学兼优,受到了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因为青霉素的发明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

而那位贵族公子,在二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生命一度危在旦夕,幸运的是,他依靠青霉素的治疗,竟然很快就痊愈了,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善意,就这样如同接力一般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递,无意间的一次善行,在冥冥之中的轮回,都是为自己积累下来的福报。

懂得感恩,是人与人之间情谊得以长存的关键。

交朋友,从某个角度来看,像是一种投资。

我对你好,希望你也能用同样的态度来待我,这样我们才能“长期合作”,如果我的单方面付出看不到“回报”,谁还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

《诗经》中尚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儒家也提倡“礼尚往来”,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想方设法地去报答,而不是心安理得地坐享。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是精神上的宝藏。懂得感恩的人,人格才是健全的。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7)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8)

然而,换个角度来说,得寸进尺的“白眼狼”的背后,总有一个“纵容者”。

这种“纵容者”就是那些“老好人”们。

大一的时候,我通过一个兴趣社团认识了晓莹。

在互相介绍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俩都爱音乐,来自同一所高中,而且生日只差了一天,因此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彼此相言甚欢,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彼此熟悉了之后,她开始三天两头地找我出去逛街吃饭,我都欣言应允。

她约我去看电影蹦迪,我答应了;

约我去吃那家很火的网红餐厅,我答应了;

约我去小长假旅游,我还是答应了。

当时的我认为:

交友嘛,无非就是吃吃玩玩,为了陪陪朋友,牺牲一点自己的时间也无可厚非,大家开心就好了啊。

到了十二月份,英语四级考试迫在眉睫,我开始克制自己少参加娱乐和社团的活动,专心致志地备考。

考试头一星期的周末,我正在做模拟题做得焦头烂额,这时晓莹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让我陪她看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

我语气里充满了歉意:“对不起啊晓莹,马上要考试了,恐怕我不能陪你去了。”

她沉默了一两秒,然后我听见了她冷冰冰的声音:“嗯,我知道了。”

然后她就挂了电话,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主动找过我。

刚开始我委屈了一段时间,后来渐渐明白了:

真正的友情,是彼此理解和宽容相待,而这种建立在依赖和利用基础上才得以依存的“塑料花”友情,不要也罢。

生活中,老好人往往扮演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这就涉及到了“阿伦森效应”:

是指伴随奖励减少,态度也逐渐消极,伴随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老好人总是不懂得拒绝别人,哪怕委屈自己也要硬着头皮答应别人的请求。

然而,当某个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负荷,因而不得不拒绝的时候,这仅有的一次拒绝会激起对方的失望感与愤怒感。

而老好人帮他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拒绝他的那一刻起,就像“100-1=0”这个公式一样,变得毫无意义。

这就好比,一个人习惯了将另一个人当成自己的“支柱”,并把依赖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习惯。

而有一天,这根“支柱”忽然抽身,他就会失去了惯性,变得手足无措,然后指责对方不通情理。

在家庭教育中,人们常说“惯子如杀子”,过分溺爱和纵容孩子,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孩子不仅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增加筹码 。

而在人际关系中,何尝不是如此?

一味地妥协、迁就和纵容,无异于引狼入室, 养虎为患,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回事?

因为你太好说话了。

什么事情,别人一找你就答应, 什么东西,别人一给你就要,这样你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

做人除了说“好”之外,还是要经常说“不”,亲和力在人际交往中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靠拒绝而来的。

拒绝,可以让你变得更珍贵。

学会说“不”,及时止损,是打击“得寸进尺”这种行为的关键。

要记住,一辈子没那么长,做好人,但不是“老好人”。

你对于任何人都不亏欠,不要委屈自己,惯坏了那些得寸进尺的人。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自己得寸进尺(别人越得寸进尺)(9)

作者简介:曼之恒,文学研究生。热爱文学、旅行、音乐和舞蹈,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双重人格,愿与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