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飞行(飞向北极一趟旅途)

鸟群,是我们的向导。

从初春到盛夏,跋涉15000公里的旅途,经历100多个日日夜夜。

从一个地点奔赴另一个地点,梦想者对抗艰苦,用脚步与汗水拧出文字。

在理想的苔原里,听懂自然的召唤,让生命的壮观和脉动,经由双眼双耳,淌进灵魂。

向北飞行(飞向北极一趟旅途)(1)

△3月25日,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一群白鹤在空中翱翔。

6月19日凌晨2点,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走下飞机舷梯,湿热的南方空气扑面而来,将跋涉万里的旅客思绪一下拉得很远。

从初春到盛夏,这支队伍前进了15000公里的旅途,100多个日日夜夜,从洞庭的柔波中启航,顺着小天鹅“晨晨”的迁徙路线,沿着长江、黄河流域一路向北,再从南到北跨越俄罗斯,从水草丰茂的湿热南方来到没有黑夜的北方极地,来到北极的苔原地带,见证了候鸟的春天北迁到夏季繁衍的历程。

这趟旅途并不容易,但足够深刻,回首这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份喜怒哀乐,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牢牢记住。

盛夏时节的零下温度让人难忘

起早贪黑是报道团的常态。

从洞庭水乡到黄河滩涂,从荒漠草原到极寒苔原,我们一直在路上。

前往采桑湖的那天阴风阵阵,这里是“晨晨”北迁前最后一站,也是环洞庭湖旅程的最后一站。大家一下车,便被扑面而来的狂风刮得站不住脚,随团专家姚毅举起望远镜环绕四周看了一圈:“鸟儿基本上都已经北迁走了。”3月9日那天下午,就是他在这里拍到了“晨晨”北飞前最后一张照片。

而此时此刻,报道团众人远远眺望着杨柳依依的岸边,感受着“晨晨”在这里觅食、栖息的生活。“哗啦”一声,记者扬起了“飞向北极”的旗帜,顶着寒风,众人在湖边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这面旗帜仿佛指引报道团前行的信念,在黄河段旅途中,随团志愿者邓明选与黄晓敏夫妇都是70岁上下高龄,然而对候鸟的热爱让他们能战胜身体不适的困境。“因为有糖尿病,我一天要打3针胰岛素。”报道团每天都要驱车几百公里,在高速服务区、在临时下榻的酒店里,邓明选都在给自己“打针”。

“我们背着沉重的观鸟器材,大包小包的,出门在外还会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去参加演出。”黄晓敏告诉记者。

向北飞行(飞向北极一趟旅途)(2)

△4月1日,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浅滩上一群正在觅食的翘鼻麻鸭。

这是一群可敬又可爱的人们,在国外段的旅途中,除了记者之外,几位老人都是60岁上下的年龄,西伯利亚干冷的风不断吹拂,在到达雅库茨克的路上,报道团里有4位成员都生病了。

然而在追寻候鸟的路上,他们却从未停下过脚步。在雅库茨克进行交流活动时,随团作家余艳顶着高烧与咳嗽坚持做了整天的笔记;在勒拿河石峰林,随团专家周海翔拖着虚弱的身体徒步3公里爬上山顶拍摄下石林风貌;在北极圈内没有网络与黑夜的日子里,结束完每天的考察与研究采访,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裹着睡袋,在发电机与暖风机震耳欲聋的噪音里沉沉睡去……

从雅库茨克来到季克西之后,大家的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好了,季克西也用它的百般风情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阴天、晴天、雨天、雪天,盛夏时节的零下温度让人难忘,落差感同时也体现在荒无人烟的鸟类栖息地与乌斯季—连斯基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热情里,相信下一次再去,报道团会轻车熟路。

所见所得让这趟旅途幸运而喜悦

不惧风高浪急的弄潮儿,冰洋回报以最壮丽的风貌;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光景。这趟旅途虽困难重重,但是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踏着清晨的朝阳,泥巴路上印下一道道车辙,环洞庭湖的第一天,报道团见到了超过2000只大雁成群结队振翅高飞,嘹亮的鸟叫声此起彼伏,连成高亢的“交响曲”。在汨罗江大堤上,湘江以绝美的落日风光回馈了报道团的各位,更是让人体会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丽景象。

向北飞行(飞向北极一趟旅途)(3)

△3月13日,湘江麻塘段,一大群豆雁准备北飞。

“我觉得我们团队的运气一直以来都是很好的。”这句话贯穿了报道团三个月的追寻历程。细细数来,从洞庭到北极,在各种重点鸟类的栖息地,大家总能见到想要看到的鸟类。

在梁子湖见到的数十只青头潜鸭,黑白撞色的花纹映衬在绿色的背景上,倒映在清澈的湖面里。“我们确实幸运,有人穷其一生都见不到这么多青头潜鸭。”姚毅说,青头潜鸭生性胆怯,且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在“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江西南昌五星白鹤小区,三两只白鹤舞动着翅膀,在风中悬停;成群的小天鹅在岸边觅食,时而回头梳理自己的羽毛。清脆的鸟鸣由远及近,一队白额雁从记者头顶飞过,近得可以看清它们肚子上的横纹绒毛,引人起了一身激动的鸡皮疙瘩,如同在飞翔的是自己。

凌晨4点起床进入内蒙古乌梁素海,丝绒一般的天幕下点缀着星星,灰黄的苇草下,三五成群的疣鼻天鹅用白色点缀水域,鸟鸣声不绝于耳。

向北飞行(飞向北极一趟旅途)(4)

△乌梁素海,疣鼻天鹅。

越往北走,广袤的北方针叶林代替了草原植被,在北纬55度与一块完整冰层邂逅;坐轮渡过勒拿河,海鸥追着人们手中的面包屑,在蔚蓝的河面上下翻飞;在北极圈内的极昼里,报道团蹚着冰水探寻候鸟夏季繁殖地,在漫天的暴风雪与响彻天际的鸟鸣声中,成功拍到正在孵蛋的鸟类繁殖巢,这一刻的激动情绪达到了顶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旅途在6月13日的立碑揭幕仪式中走向高潮,这一天,“飞向北极——跟着候鸟去迁徙”大型融媒体报道团把从中国湖南带来的一块铜碑,钉在北极圈内俄罗斯季克西镇的乌斯季—连斯基保护区博物馆内。来自政府、媒体、保护区、学校等社会各界人士热情迎接了报道团成员,为这趟旅途画下一个完整且壮丽的句号。

从北极再回到洞庭湖畔又是4天4夜的万里跋涉,在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所有回忆排山倒海般袭来,将困倦的大脑洗刷后迎来一阵清醒的认知:候鸟的迁徙,回荡在海洋与天空,映现出生命的壮丽,报道团这趟写满了故事的追随旅途将刻在骨子里,铭记在血液中。

相关链接:1.5万公里

从初春到盛夏,“飞向北极——跟着候鸟去迁徙”报道团从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到湖北、江西,再到黄河流域的长垣、韩城、乌梁素海,最终从满洲里出境,前往北极。

从草原到森林到极地苔原,报道团经历了跨越15000公里的追寻,用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动植物特点、沿途植被变化、人物故事入手,记录沿途所见所闻。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摄影记者杨旭 袁召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