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华9句解析(论语经典语录巧言乱德)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谈用人的精辟之语。何晏《集解》:“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王曰:‘不可以无德废善言。’”不因为某人说了好话就提拔他,也不因为某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正确的话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语出《论语·尧日》,谓君子立身处世须注意的三要点之一。其他两要点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知言:善于辨析他人的言辞。《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诐(bi) 辞(不正之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言为心声,通过人的言语,可了解其思想。不善于辨析他人言辞,就无以鉴察别人。

论语精华9句解析(论语经典语录巧言乱德)(1)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语出《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人当责己,不当责人。通常人们多轻易于知人而怕别人不知己,所以孔子说了这句话。患,《汉语大辞典》:“忧虑,担心。”《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知:晓得,了解,赏识。不已知:“不知己”的倒装。古汉语中为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常有意识地使用倒装句形式。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该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语出《论语·宪问》。子路问怎样才算得上是个全人,孔子以此语作答。孔子心目中原来的全人标准极高,既兼具智廉勇艺四者,又复文之以礼乐。但面对世风日下、人才日降的现实,孔子感慨之余,也只能降格言之,稍能自拔于流俗即不苛责,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者,“亦可以为成人也”。看到财利想到是否该得,遇到危险不惜舍出性命。

论语精华9句解析(论语经典语录巧言乱德)(2)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语出《论语·季氏》,谓人们面对善恶应取的态度。善:善良,美好。善与不善,注疏家们有两种解释,一指好事、坏事,二指好人、坏人,均通。此从前说。不及:赶不上,来不及。高享训为“行在其后”。汤:沸水,热水。颜师古训为“喻沸热不可近”。探汤:以指探试沸水。此处形容戒惧。见到好事赶快去做,好像赶不上似的,看见坏事立即避开,好像手伸进沸水里一样。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语出《论语·颜渊》,是曾子讲君子交友之道的一句名言。文:古指礼乐制度,这里是指文章学问。辅:原指附于车辐的直木条,起加固作用,后引申为辅助,此为帮助之意。仁: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靠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论语精华9句解析(论语经典语录巧言乱德)(3)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语出《论语·学而》。这是孔子贬斥阿谀谄媚、取悦于人的那些小人之语。巧,《广韵》:“伪也。”虚伪,欺诈。《诗·小雅》:“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巧言:表面上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令:善义。令色:和悦的容色,伪善、谄媚的脸色。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鲜: 少。《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劝人慎言忍事之语。原意自然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以求顾全大局,但其凡事不能意气用事的道理,值得借鉴。巧,《广韵》:“伪也。”虚伪,欺诈。《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孔子一贯憎恶巧言利口的佞者,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乱:紊乱,无秩序,引申为败坏。谋:计划,计策。花言巧语往往败坏道德,小事不忍则会败坏大事。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史经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