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诚信故事名言(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

唐太宗李世民在任时,信守诚信之道,对臣僚们敞开胸怀,虚心听取臣僚们的合理化建议。臣僚们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官场伎俩。

古代的诚信故事名言(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1)

在即位之初,李世民即昭示臣僚:即便是我的命令,如果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也没有法律效力。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李世民向魏征解释说:“这是因为有些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 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认为魏征的话非常有道理,就立即收回了成命。

还有一次,李世民决心花大力气整顿吏治,根治官场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命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这位大臣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对待你。”听了这位大臣的话,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觉得这位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忠言。

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诚信治国,虚心听取臣僚们的意见和建议,才有了“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皇帝的命令也没有法律效力”这段佳话。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君臣同心,大唐出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华景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诚信名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

古代的诚信故事名言(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