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 )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丨明明 彭阳 章立聪 周成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 )的必然要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 )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 )的必然要求

文丨明明 彭阳 章立聪 周成华

在3月13日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强总理指出了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三个重点:第一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目标,总理提出四套组合拳。针对民营经济,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理提到,“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这些表述体现出了总理“接地气”、“亲民”的态度,也代表着本届政府将从民生的角度切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

▍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针,在问答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被总理重点提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未来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政府要发挥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可以预见,科技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也将是本届政府的重点支持领域。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总理指出,本届政府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可以预见,本届政府将继续延续改革开放的道路,对内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有机结合,对外继续高水平的开放,保持进出口、引资、对外投资的增长。

▍四套组合拳保障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总理指出,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考虑到120万亿元以上的高基数,实现目标的挑战不小。对此,李强总理提出了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四套组合拳。从政策节奏来看,我们认为财政政策有望前置发力,货币政策亦有宽松空间,央行有望在二季度降准。从经济增长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增长,结构上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消费的复苏是结构性的,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提振力度较大,商品消费也将有一定复苏,但弹性不及服务消费;第二,投资层面,基建和制造业上半年或能保持强劲,但持续性有待观察,地产投资的降幅有望收窄;第三,外需或将面临较大的压力,或需对外向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李强总理做出了三点指示。第一,“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的长久之策,党的二十大以及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过去及未来都不会发生改变。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从发展环境看,国家会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大有可为。第三,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更需要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李强总理呼吁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政府对于民营经济的积极态度将有助于构建更好的政商关系,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就业市场困难与活力并存。

总理在就业和人口问题上保持乐观的态度。总理认为,尽管今年高校毕业人数多,毕业生面临一定就业压力,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代表着就业市场充满活力。国家将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预见的是,本届政府将更加注重就业环境的维护。

▍“人口红利”未逝,“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提及人口问题,总理认为人口红利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消失,随着我国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人口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仍是我国的优势。可以预见,人口问题和延迟退休政策都将是本届政府的重要课题。

▍债市策略:

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的讲话展示了新一届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表态。本次讲话过后,股票市场的反映较为积极,对债市形成小幅扰动。尽管如此,当前债市仍在较为显著的经济复苏趋势和中小行资产荒中较为纠结,对于利多(经济目标、降准预期)和利空(金融数据)都不太敏感。我们认为短期内长债利率可能仍处在震荡区间,不过目前点位已经具备了配置价值。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