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

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1)

山水且从容,笔墨自生香。

山水与诗画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苏轼曾夸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将山水田园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在盛唐唯一能与之媲美的便是孟浩然。二人也是合称“王孟”,同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更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在美学艺术上的造诣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2)

1、视觉上的色彩搭配

赏孟浩然的诗,如入画境一般,山水笔墨之间,浓淡相宜,搭配巧妙。纵观孟诗,有学者统计过,他一共使用过20个颜色词,一百余次,尤其钟爱青、绿、白三种颜色。

古人作画,颜色直观,给人视觉冲击,孟浩然写诗,有一种朦胧美感,很多诗句看似写实物,联想下眼前便会呈现出色彩。比如在《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中有一句“翠羽戏兰苕,赪鱗动荷柄”,“翠羽”是指翠鸟的羽毛,“赪鱗”指红色的鱼,孟浩然通过对两种动物的描写,呈现出来的却是两种生动的颜色,仿佛看到了翠鸟在兰茎上嬉戏,红鳞的鱼儿在荷叶间游玩。

再比如孟浩然在《襄阳公宅饮》中“手拨金翠花”,这里的“金”原本指黄金做的饰物,可读起来却好似金光闪闪,光彩夺目。

孟诗对色彩的刻画,远不止于此,有些诗句中不直接写颜色,但却给人色彩斑斓的画面感。如《秋宵月下有怀》中写道“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这句诗虽未直接描写颜色,却似明月当空照,露珠在月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光彩动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又如另一句“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孟浩然通过对“柳”这一实物的描写,让人读后感觉绿意盎然。孟诗巧妙的抓住读者对字词的联想,延伸出的色彩效果远远比直接勾勒出来的画面更具美感。

孟浩然虽然比不上王维在书画上的成就,但其诗句中对色彩的搭配用的极为巧妙,给人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孟浩然深谙丹青之妙,在诗句中常使用相近色,搭配巧妙,毫无违和感。比如《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与青的巧妙组合,这两种颜色相近,在色彩,亮度,饱和度方面都有兼顾。

再如《白云先生王迥见访》中“手执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通过对两种实物的描写,用“白”与“青”组合出一幅唯美的画面,这两种颜色都偏淡雅,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从容,同时这两种颜色亦很纯,诠释出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从视觉效果呈现内心状态,这便是孟浩然诗的高明之处。

除了相近色彩的搭配,孟浩然在诗中也常用对比色,相互映衬,通过视觉上的反差,突显张力。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这两句都是孟浩然有名的山水田园风,“红”与“绿”两种颜色差别很大,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眼前一亮,绿树倒映在泉水中,隔着纤尘静赏夕阳,透出别样的红,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和谐的山村风景图。

谈到视觉色彩效果,必然会论色调,色调有冷暖之分,有明暗之别。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对色调的诠释也独具一格。例如小学课本里学过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用“风雨”、“花落”勾勒出一种悲伤的冷色调,诗句中虽没有颜色,但呈现出来的画面是萧瑟,寂静的。

如果仅仅从意象本身来判断色调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必须要纵观全诗,从具体的语境、意境中去分析。比如孟浩然的《初春汉中荡舟》

初春汉中漾舟

唐 · 孟浩然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这句诗有白色与绿色,这两种颜色都属于冷色调,如果单纯的看这句诗,我们会有一种凄冷之感。但接着看后面的诗句,“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画风一转,诗人在游玩,而且心情愉悦。所以白色与绿色勾勒出来的视觉是另一种纯洁、优美、恬静的状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之中,韵味便千差万别。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为何独具美感?因为他的诗视觉效果呈现得非常棒,经常会用到色彩的调和。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开篇写愁,听猿啼,望江水急流,心中无限凄凉,是一种极其凄冷的色调。接下来却描写了月亮,而且是朗月,眼前的凄冷在明月的笼罩下变得清冷,色调调和后,呈现出来的画面便不再那么凄凉、孤寂。如果诗中不是明月,而是缺月,那么此诗意境便只有无穷无尽的凄凉,读者也体会不到其中色调调和的美感。

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3)

2、听觉、触觉与嗅觉完美融合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不仅在视觉上独具美感,在听觉、触觉与嗅觉上也具特色。比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月夜生凉,描写的是触感,泉水潺潺是听觉上的享受,孟浩然的诗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

又如《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把春天的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处处闻鸟鸣,听觉上的享受,美感十足。

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风淡淡生香,雨露滴在竹子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听觉与嗅觉的完美融合,这亦是孟浩然诗的一大特色。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孟诗勾勒出来的画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面面俱到,美不胜收。

3、时间上的转换、空间上的层次感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美,在于时间的转换,空间的错落感。以《夜归鹿门歌唐》为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首句写明是黄昏时分,渔舟唱晚,人向江村,诗人乘舟回到鹿门,前面四句描绘的都是黄昏即景。下句的“月照”写出了时间上的变化,由黄昏转入夜幕,不仅有色调上的明暗变化,更有时间上的错落。仿佛眼前出现了两幅唯美的场景,一幅是黄昏时分江畔的景象,一幅是夜幕降临,月华如练的写照。时间上的转换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再比如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空间上近景与远景的自由切换,让人耳目一新。一句简单的诗句,却把远近的景色联系在一起,空间上的错落,看起来层次感分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时间空间上的转换,孟浩然无疑是此中王者,三言两语便将一幅画面的轮廓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4)

4、留白的艺术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留白,是中华美学艺术的精髓,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大量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亦巧妙的运用留白的艺术,让人浮想联翩。比如他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日暮时分,船停泊在烟波缭绕的方寸之地,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影子仿佛比两岸的树还低,初升的明月伴着清幽的江水,此刻显得格外亲近。

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读者却意犹未尽,让人不禁联想到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否是心上人?又或者望月思乡,内心惆怅;再者是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静静享受这份美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们不得而知,诗人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诗中留白的艺术。

结语:

孟浩然的诗讲究清雅自然,诗中体现了道家的审美与情趣。“天道无为而自然”,不与谁争。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美学上的造诣极高,不逊于有“诗画双绝”之称的王维。

读一首好诗,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便是诗词的魅力!

孟浩然诗画欣赏(孟浩然不是画家)(5)

参考文献:

《全唐诗》

《浅析古典诗歌色彩美的三个层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国政法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