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基督教历史简介(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九)

世界基督教历史简介(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九)(1)

基督教之五十九:美国基督教大觉醒运动1  

18世纪30年代,移植到美国的基督教出现一次被称为" 大觉醒" 的基督教情感复兴运动,它类似于虔敬主义运动和英国的福音奋兴运动,并与两者有实际上的直接联系,是美国基督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沃尔克称它是"18 世纪美洲殖民地宗教生活中影响最深远,引起的变革最巨大的宗教运动。" 大觉醒运动提倡严格的道德和热心的虔敬,重在培养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们必须经过灵魂上的革命,获得新生,才能进入真正的宗教境界。

  某种意义上说,大觉醒运动以及它在欧洲的同类运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继续和补充。宗教生活从本质上说是情感式的,在生活实践中,个人的宗教情感比理性的作用要大得多。宗教改革作为宏观的社会文化运动,主要是从思想理论上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教化和组织制度,为新教的产生确立理性条件,这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大多数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基督教就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是学术活动。它必须渗入人们的灵魂,融入生活实践,才能控制人们的心灵,成为实践上的宗教。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后的理性主义未能完成这个过程,并且由于过分注意理性,忽视情感,还导致形式主义和死板僵化,更容易使基督教脱离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宗教改革和理性主义运动创立了新教,但是还必须使新教深入绝大多数的民心,这便是几次灵性复兴运动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了。

  在北美的英属各殖民地,促成大觉醒运动的还有其特殊背景。北美广阔的未开发土地似乎为不同的人们都提供发展自己的充分机会,人们都疯狂地投入到殖民冒险中去,寻求自己的利益,宗教活动得以存在的那种封闭的、对大多数人毫无出路的社会结构好像是削弱了,宗教不再被看作是生活的中心问题,人们的宗教信仰程度降低了。据统计,在美国的第二代欧洲移民中,正式教徒只占四分之一,以至一些教会为保持自己的一定教徒数,不得不采取妥协,推行一种" 半途契约" 的方式,即从小受洗入教的人,成年后只要保证过基督徒的生活,就可保持与教会的联系,这些人不必公开宣布自己的信仰,不必在宗教仪式上表白自己的信仰经验。这样的教徒实际上只留下一个空名,人们之所以需要这个空名号,只是为了争取必要的政治权力。至于基督教的那些日常宗教活动,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仪式,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和习俗罢了。

  这种局面的后果是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阶级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各阶级阶层之间及其内部的斗争不断,社会道德风气日下。近代的人文主义运动很欣赏个性自由、个人发展和幸福。但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整合机制,以调整和控制各社会成员的行为。在欧洲,长期充当这种社会整合机制作用的一直是基督教。面对美国社会生活的无序状况,欧洲移民的子孙从他们的前辈那里接过了基督教这一武器,想借此整顿北美的社会和道德秩序。这是他们熟练掌握并确实能奏效的唯一手段了,以法律的形式整合社会是在美国独立后才逐渐学会的。在那些大觉醒运动的推动者看来,社会的动乱,道德秩序的堕落,都源于人们心灵深处宗教情感的削弱,而那些正统教会和基督教的理性主义者只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口头上喊得很凶,实际上却脱离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实践,不能以基督教维系人心。大觉醒运动不注重理性上的争论,而是全力投入到广泛的宣道活动中去,企图唤起人们的宗教情感,点燃心灵之火,使人们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大觉醒运动是1726年肇始于新泽西的拉里坦谷,那里的荷兰归正宗教会领袖西奥多.丁.弗里林海森(1691-1748 年)不满于教会中形式主义,他试图唤醒他的教民,使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能够深入内心情感,有灵性经验方面的感受,他认为这应该是判别教徒是否虔诚的标志。弗里林海森经过6 年的准备,在他管理的教会中推动灵性奋兴运动,很快就引起广泛强列的反响,听他讲道者甚众,不少人加入他这一派的教会。

  有一批长老宗的领袖也被吸引到这一心灵奋兴运动中来。爱尔兰人威廉.坦南特(1673-1746 年)信仰清教,曾是爱尔兰主教派教会的神职人员,1716年到北美后改信长老宗,先后在纽约的贝德福德和宾夕法尼亚的内沙米尼主持教务。他在内沙米尼培训了一批青年牧师,其中有他4 个儿子中的3 个。1736年,坦南特创办一所" 木屋学院" ,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以便适应长老宗发展的需要。坦南特的儿子吉尔伯特(1703-1764 年)在新泽西的不伦瑞克任长老会牧师时接受弗里林海森的影响。他认为,基督教的重生经验是得救的保证,牧师的责任就是要深入教徒中去,向每一个基督教徒传道,激发他们的活生生的宗教情感,引导他们悔悟归正。他指责那些未获重生经验的牧师是" 瞎眼的领路人".当时,长老宗内有两大派势力,一派是赞成英格兰清教的观点,注重以心灵体验为基础的信仰;另一派坚持苏格兰- 爱尔兰传统主义,把教义是否正确放在第一位,前者称新派,后者是旧派。

  旧派把基督教当成理性知识和学术了,认为长老派牧师如果没有上过名牌大学并取得学位,需经过宗教委员会考试确认其学术资格,否则不能当牧师。

  牧师讲道要严格按正统的教义。新派则认为,长老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不可争辩的权威性,宗教委员会无权干涉。牧师向信徒讲道应注重启发诱导他们的宗教情感,使其领悟重生的经验。吉尔伯特当时成为新派的核心人物。新旧两派互不相容,1738年,新派组织了自己的教会,即新不伦瑞克长老会。1758年,长老宗的两派重新联合时,新派曾修改自己的一些过激的主张,但它的实际影响已在生活中确立了稳固地位,是不可挽回的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