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选编(宋词词籍笔记)

观念:尊苏词,贬柳词主张:诗词“本一”,不当“分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宋词的选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词的选编(宋词词籍笔记)

宋词的选编

词籍 10种《全宋词》宋词总集,唐圭璋,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首词。《宋六十名家词》宋词汇刻本,明代毛晋编,最早、流传最广的宋词汇刻本(北宋23,南宋38)
  1. 简介词人作品风格
  2. 以词籍付刻先后为准排列,不以时代先后为序
  3. 版本选择不精,校刊有疏略
  4. 把原本卷书任意合并,所补遗词也不完全可信。
《疆村丛书》清末朱孝臧,收唐宋金元,以网罗善本为主,著名版本来源,校刊精博《花庵词选》南宋黄昇,号花庵
  1. 以苏、辛词派为主。
  2. 所选作品符合宋词发展客观实际,对词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3. 所选各家都有小传、评语
《阳春白雪》南宋赵闻礼编,宋人词籍中最晚出,流传不广。
  1. 所选大多南宋词家。
  2. 有许多不知名词家作品,对保存宋人散逸词篇颇有价值。
  3. 以词调分卷
《绝妙好词》南宋周密编成于宋亡后
  1. 只收南宋以来词,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
  2. 选词标准清丽婉约,不选忠愤激昂的豪壮之作。
《乐府补题》南宋遗民词选,未署编者姓氏,咏物词选,托物寄情,表达家国沦亡之悲《碧鸡漫志》宋王灼,于成都碧鸡坊,宋代词学理论著作。

观念:尊苏词,贬柳词主张:诗词“本一”,不当“分异”

《词源》南宋末年张炎,宋代重要词论著作

上卷论词乐、音律,下卷论词的风格、创作方法等主清空、高远、雅正

《乐府指迷》南宋末年沈义父

给子侄辈讲作词方法,提出作词标准,评价词人得失,分析创作中诸多问题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

词体词与音乐的关系
  1. 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于诗与音乐的关系
  • 词与音乐的关系:言出于声,词乐一体
  • 诗与音乐的关系:声出于言,词乐二元
  1. 词所配合的音乐不同于诗所配合的音乐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作词先按律制谱,后配以歌词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歌词形式服从于音乐形式

词调三类(词的音乐分类概念)
  1. 令、引、近、慢
  • 令:又称小令,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
  • 引:引本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名称,在曲中有前奏、序曲的意思
  • 近:又称近拍、近拍为全称,近是近拍的省称
  • 慢: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慢词一般字多调长
  1. 偷声、减字
  • 偷声与减字意义相同,在音乐上节短乐句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
  1. 添声、添字、摊声、摊破
  • 与偷声减字相反,添声、添字、摊声、摊破,都是在音乐上添入乐句加繁节奏,在歌辞上增多字句,四者意义相同
词艺
  1. 起节:开头、结尾。草调、双调、三叠、四叠。一般以双调为准。上篇结尾也叫结,上篇最后一句叫歇拍,双调最后一句叫结拍,既是下篇的结也是全篇的结。
  2. 离合:词艺术传达方面的一种技法。咏物词体现最清楚,要求: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能即能离
  3. 点染:本是中国画技法名称,指词中勾勒与晕染并用的现象。点:点示,醒明情谊。染:渲染,具体描绘。点染要相辅相成的运用
怀古词的审美层次
  1. 类型化的情绪和感知方式。这种感伤氛围及凭吊之情比较空泛甚至模式化。
  2. 对这种感知方式的突破。指融进了作者切实生活感受,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3. 强化了怀古主题中独立的个体意识,借怀古感世来传达个人关于历史人生价值的评判。
咏物词的审美层次 物本位、我本位、物我同一
  1. 物本位:以形容尽致为审美目的,偏重对外物客观性特征的再现,审美意象具有写实性、如画性。
  2. 我本位:以我观物,主体是我,客体是主体的奴仆。出发点是确定的意念,到自然中寻找表现客观对应物。
  3. 物我同一: 亦物亦我,身与物化。心物同构感应的现象。
词家(重点)宋初词坛
  1. 王禹偁《点绛唇》北宋初最早出现小令之一,江南做官时所作,写用世抱负及不被理解的孤独苦闷,格调沉郁高旷。
  2. 林逋《点绛唇》宋词中最早咏物,咏草终篇无“草”字,对后代宋人咏物词产生影响。并不是单纯咏物,而是深切地注入了生活感受。
  3. 潘阆《酒泉子》十首,忆杭州组词,宋词中最早组词,把山水形胜作为词的重点来写。
北宋前期小令
  1. 晏殊《珠玉词》,受冯延巳影响
  • 大多不涉艳情,表现基于人生缺憾的莫名惆怅。
  • 风格偏雅,擅长在视觉、情绪的流动中捕捉情绪波动,细腻的心灵感受。
  • 雅丽的背景、平缓的节奏、雍容的气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
  1. 欧阳修,受冯延巳影响内容: 反应艳情冶游生活,也反应官途风波个人际遇,保持了士大夫艺术风貌,吸取了民间文学风味。
  • 前期有一些未脱艳科的歌妓词,五代花间词的遗风。
  • 反应市井情趣的俗词,受柳俗词流行风气的影响。
  • 身世之感家国兴衰为主题
  • 《渔家傲》咏十二月节气与景色,《采桑子》一组十首,咏颍州西湖。情感表达:深婉,多表现思绪的流转变化,浓烈而有波澜。
  1. 范仲淹,留词五首,当时文人小令词中的异响
  • 《渔家傲》四年军旅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将士思乡的情感,报国立功的志向,开拓了词的审美境界,风格沉郁苍凉,上乘唐边塞传统,下开宋豪放词先河。异军突起。
  1. 宋祁《玉楼春》
北宋前期的慢词创作
  1. 柳永
  • 创体:发展了慢词,开创了慢词的时代《戚氏》
  • 创意:表现了宋初都市市井风貌《迷仙引》
  • 创法:铺叙描绘,善用铺叙手法。为适应慢词篇幅较长,内容故多铺叙。《雨霖铃》
  • 结构:多用线性结构,使情感表达做到淋漓尽致
  1. 张先 小令慢词著称《子野词》
  • 整首词写艳遇,结尾幽默《谢池春慢》
  • 略其事,祥其情,长事短说,属小令做法。
  •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三中
苏轼与元祐词人
  1. 苏轼 宋词繁荣期 《东坡乐府》 词创作起步较晚,大家特点气魄,中心:以诗为词
  • 苏轼的诗词文书画皆是大家,强调各种文艺门类精神上的相通,不拘泥于各自特点,所以其词不为传统范围所限。
  • “自是一家”的自觉创新意识,自创一体,开拓创新词境
  • “自是一家”的正面主张:使词从传统女性题材中跳出来,充满博大情怀,强调阳刚之美。
  • 创新归结为以诗为词,凡可入诗亦可入词,又并不主张诗词不分,强调“同质”又充分注意“异体”
  1. 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
  • 词学观:从本体论延伸到作家论、创作论。主张提高创作主体的学养、人格境界。词风与苏轼接近。词的框架主体塑造了士大夫自我人格形象。
  • 词留180余首,多言志抒怀之作。意境刚大之气,表现出自我个体意识。
  1. 秦观 《淮海居士长短句》70多首
  • 情词为主,倾注全部真诚,不仅是恋情、艳情、生死情、贬职之情。
  • 恋情升华,深于情又纯于情
  • 情语借助景语,情转化为景
  1. 晏几道 晏殊第七子 绝大多数恋情诗,恋情与梦境交织
  • 多情词, 构筑的是纯真执着的恋情世界,只有精神和心灵的生死之恋。
  • 《小山词》着力于向内心世界挖掘,是一份心灵的记录。浓重的感伤色彩
  • 词表现方面多追忆梦境
  • 句法跌宕顿挫,往往以云雨起以云雨收尾。
  1. 贺铸《东山词》侠义之气
  • 词中第一次出现“思欲报国,请缨无路”的伟男子形象
  • 咏物词多用比兴寄托
  • 悼亡之作《鹧鸪天》使词的私人情感融入新内容,直接或间接引用唐人诗句
  1. 陈师道 主要贡献《后山诗话》论词材料11则,对后世影响极大。
  2. 晁补之 总体上晁词接近苏东坡、王灼
  • 歌妓词约占三分之一,情感细腻而深沉。《满江红。月上西窗》
  • 受党争多年屡遭贬,写了不少感叹士路坎坷之词,格调偏沉郁。《迷神引》
  • 晚年居闲乡间,描写田园风光闲居词。
  1. 李之仪《姑溪词》90多首,强调词的文体风格
  2. 王安石 《金陵怀古》咏史怀古词成就最高。好用典故
  • 怀古词《桂枝香》
  • 咏史词《浪淘沙》
  • 怀古咏史之区别:怀古作品应是履践目击,咏史可是缅想,读史有感,闲适词
周邦彦与大晟诗人
  1. 周邦彦 “清真,集大成者” “词中老杜”《清真词》
  • 精通音乐:首柳永,次周邦彦,三姜夔
  • 丰富发展了词的技巧,尤其慢词。慢词柳永、周邦彦两大家周邦彦词的浑厚特色:
    • 吞吐凝咽的抒情方式,具有浑厚的美
    • 章法绵密富于变化,“朝云漠漠散轻然”
    • 取景奇妙,写形传神含情一致
  1. 大晟词人群,大晟府是宋徽宗时设置的音乐机构,以周邦彦为首,多应制词(徐伸、姚公立等)
南北宋之交的词坛
  1. 李清照 很自负,少顾及
  • 北宋靖康之变前,多写闺情《如梦令》《三离三别》,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才思和情致
  • 靖康之变后,感伤时事,咏物自伤。后期词之所以如此,因经历国破家亡,夫死,自身漂泊无依。
  • 南渡后词不再局限于个人爱情,而是侧重不幸的人生际遇,蕴含着深晨的家国之恨。
  • 前后变化,欢与愁、愁与愁的区别,前期词缠绵、单一但不令人窒息,后期词愁绪深重,欢乐之词不见,只一片愁绪。
  • 强调词的音乐特性,词应典雅有情志。与苏轼主张“尊体”殊途同归
  • 着力渲染、烘托,用最平常、简练、生活化的语言将最深切的感受白描化。
  1. 张云斡《芦川词》参加了抗金斗争,守卫汴梁,汴梁失守南渡,不屑于秦桧同朝为官,罢官而去,退居福州。
  • 目睹民族灾难,词风发生变化,由南渡前的模拟花间词转为南渡后的豪迈悲壮
  • 两首《贺新郎》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荣的愤慨。
  1. 叶梦得《石林词》南渡前后由个人闲愁转入家国之恨。
  • 污点,秦桧子孙家庭教师
  1. 朱敦儒,樵歌体,240多首词
  • 青年:放浪形骸;中年:漂泊悠恨;晚年:逍遥自在;
  1. 向子湮《酒边词》177首
  • 以南渡为界的意识很强
  • 早期继承秦周余风,后期吸取苏轼旷达超逸词
  1. 李纲、赵鼎、岳飞,抗金志士之词,继承了苏轼开创但已逐渐消沉的豪放词风,直抒抗敌欲武、还我河山的爱国激情。
  • 李纲:七首咏史词最著名。
  • 赵鼎:力主抗金,反对求和,公开挑战秦桧,被贬海南
  • 岳飞:存词三首,最著名《满江红》
  1. 周紫芝《竹坡词》150首
  • 北宋末年南渡之初靖康之变,和战之争,个人生活很少涉及。
  1. 陈与义,江西诗派《无住词》,多晚年之作,多回忆早年生活
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
  1. 辛弃疾,存词最多,确是将相之才,又是归正人身份,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稼轩长短句》
  • 审美追求:拥有追求崇高阳刚之美的自觉意识。
  • 精神特质:进取精神,执着信念。弘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时代主题。
  • 情感复调:英雄的悲剧情怀,具有崇高理想和强烈使命感。
  • 乐观昂扬之豪,雄乐愤张之豪,苍凉激楚之豪
  • 艺术角度: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个性,刚柔相济(悲壮雄豪之情纳入曲折层深的框架),摧刚为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词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了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1. 陈亮《龙川词》 辛好友
  • 词大多以抗金复国为题材。终身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位卑不忘忧国。
  • 压卷之作,是词化的政论,政论的词化
  1. 陆游《放翁词》,辛弃疾两人有交往,140多首词,诗人
  • 最具价值的是匡复河山的报国、忧国之泪。
  • 咏物词《卜算子 咏梅》人格气节的自诉,词人自我形象的概括
  1. 张孝祥《于湖词》东坡词与稼轩词间的桥梁
  • 从词风来说,追慕苏轼,有一种雄豪悲壮之气。
  1. 刘过《龙洲词》80首 龙洲道人
  • 以抗金复国为主题的作品最有特色,有必胜的信念和报国热情
南宋风雅词 与辛等时代同,词风异
  1. 姜夔,终身布衣清客,既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
  • 丰富了婉约词的审美层面,深化了艺术表现技巧
  • 为传统婉约词注入冷峻深沉的时代悲凉。带有现实社会内容
  • 咏物词多用侧笔,比拟、烘托、暗示等,不作正面描写,重在传达精神风貌。
  • 传统恋情词风流浓艳居多,避开对容貌装束等描述,只如雾中倩影。
  1. 吴文英《梦窗词》表达具梦幻色彩,质实浓情密丽
  • 审美特征:时空杂糅,真幻叠合
  • 梦窗词创造了浓挚密丽的艺术风格。
  • 扑朔迷离的梦幻性审美特征,从时空糅杂、真幻叠合的结构艺术来领会。
  • 章法结构绵密曲折,强调直觉,是心灵感受和心理变化。因此意脉穿行于真幻、虚实之间。又常叠加在一起。
  1. 史达祖,工于咏物,词风接近姜夔,但其咏物词与姜夔咏物词不大一样,善于描暮,有时难免有些雕琢
宋末词坛

辛弃疾词人群: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传统婉约:周密、王沂孙、张炎

  1. 刘克庄《后村长短句》,辛派后劲。不涉闺情春怨,以国家命运为念
  2. 刘辰翁《须溪词》多亡国之词。两大主旨:写亡国之悲;以词存史
  3. 文天祥,宋末民族英雄,仅存七首,其中五首作于被俘后,词如其诗同样表现了不屈的斗志和凛然的气节。《过零丁洋》、《正气歌》
  4. 周密。宋亡后词在《草窗词》
  • 南宋灭亡后作品能代表其词风,格调凄烈苍凉。
  • 通过咏物之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 咏梅:实为吊梅而非咏梅,是历来咏梅词未曾表现过的内容。
  1. 王沂孙,以咏物词著称,善于用典、象征、拟人;寄托深远,表达亡国之痛,不是泛泛情感,而是具体复杂感情。《水龙吟。牡丹》咏牡丹,写花的盛开到败落,实在由宋的盛到衰。
  2. 张炎,原是承平公子。亡国之痛更沉重。最有价值的词写在入元后,多写身世盛衰之感。《山中白云》词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