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识途还是老马识途(老马识途和万字万划)

“老马识途”和“万字万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马识途还是老马识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马识途还是老马识途(老马识途和万字万划)

小马识途还是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和“万字万划”

——推理要有逻辑性

有一次,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领兵攻打孤竹国。不料走到半路上,黄沙漫漫,路断道绝,齐兵陷入迷谷,齐桓公慌了手脚。这时,管仲想出一个主意说:狗、鸽子、蜜蜂这些动物,不管离老窝多远,都不会迷路;可以挑选几匹本地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部队在后头跟,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立刻下令照办。几匹老马果然领着大队人马出了迷谷。这就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管仲是怎么得出“老马可能识途”这一结论来的呢?原来他把狗、鸽子、蜜蜂这些识途的动物和老马进行了类比,用逻辑推理中的类比推理方法推导出了这个结论。

(一)什么叫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维过程,是寻找新知识新结果的逻辑方法。

推理是由前提、结论和推理的根据组成的。推理的前提是已有的判断,它告诉人们已有的知识是什么。“老马识途”故事里的“狗、鸽子、蜜蜂这些动物能识途”,就是推理的前提。推理的结论是推出的新判断,它告诉人们推出的新知识是什么。故事里的“老马也可能识途”,就是推理的结论。推理的根据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告诉人们怎样从前提推出结论来,这种推论是否合乎逻辑。狗、鸽子、蜜蜂与老马之间的相似就是进行类比推理的根据。

逻辑推理方法有着广泛的作用。人们谈话、写文章、学习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学会逻辑推理,不仅可以是思路清晰和条理化,而且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从已知的知识中求得未知的知识。学习了逻辑推理方法,我们的头脑就不是一堆死的知识,而是能从已知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就等于得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二)正确推理的条件

智力正常的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推理,可是会推理不等于推理正确。怎样才能正确推理呢?一是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是正确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可靠。

前提如果不真实,形式尽管正确,也是退推不出正确结论的。乌克兰有个民间故事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格雷茨柯在省城卖掉面粉,买了一双上等靴子穿在脚上。他喝了不少酒,然后摇摇晃晃地走出城来。刚走到半路,顿觉得头重脚轻,他摔倒在路旁了。一队大兵经过,其中一个兵把他的靴子脱下来拿走了。第二天清早,同村的一个农民赶着车过来了,喊他把脚挪开,好让他车过去。格雷茨柯睁开眼看看自己的脚,发现新靴子不见了,就大声嚷道:“这不是我的脚,我的脚是穿着靴子的!”

格雷茨柯为什么连自己的脚都不认得了呢?原来他做了这样的一个不正确的推理:

我的脚是穿着靴子的,(大前提)

这双脚没有穿着靴子,(小前提)

所以,这双脚不是我的脚。(结论)

从推理形式看,完全符合规则,问题在于大前提是不真实的。“我的脚是穿着靴子的”这个前提,在他的新靴子被士兵脱走之前这段时间是真实的,超过这个时间界限,这个前提就不能成立,变成不真实的了。格雷茨柯脱离了时间条件,把它当成普遍性的前提,以不真实的前提自然就推不出正确结论了。

反之,如果形式不正确,前提尽管正确,也是推不出正确结论的。《吕氏春秋·察今》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这个要把婴儿扔到江里去的人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这个婴儿的父亲很会游泳,(大前提)

这个婴儿是他父亲的儿子,(小前提)

所以,这个婴儿也会游泳。(结论)

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却推出了一个吃奶的娃娃也会游泳的荒唐结论。他的错误不在于前提,而在于推理形式不正确,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正确的逻辑关系。

(三)归纳推理(又叫“归纳法”)

归纳推理是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它根据对某类事物中若干个别现象的考察,而作出关于该事物的一般性结论。归纳推理的推理方向,是由特殊到一般。

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

完全归纳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以后,对这类事物作出的一般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它的根据是充分的,所以结论是正确可靠的。

但该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在被考察对象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才好运用,在许多场合下,还得用不完全归纳法。

我国古代医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患头痛病的樵夫上山砍柴,不小心碰破了脚趾头,出了一点血,头却不痛了。当时他没在意。后来头痛病复发,又偶然碰破了那个脚趾头,头痛又好了。这就引起了樵夫的注意。以后头痛病发作时,他就有意地刺破那个脚趾头,每次都很应验。这个樵夫所刺破的地方,据说就是现在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

为什么这个樵夫头痛就想到刺破那个脚趾头呢?这是因为他根据自己以往的个别经验,作出了“碰破了那个脚趾头就不头痛”的一般性结论。他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就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

完全归纳法,如对全班学生点一遍名,考察了每一个对象,得出结论,这个班有50个学生,这一节课有几个学生不到。结论十分可靠。而简单枚举归纳法的结论是不大可靠的,因为得出结论的根据不大充分。结论可能进一步得到证实,也可能因自相矛盾的事例出现而被推翻。因此,运用此法要力戒主观片面,不要“轻率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它的结论的是否可靠,关键在于对一些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就是可靠的。

传说有一位师父想考考两个徒弟,看谁更聪明。他给两个徒弟每人一筐箩花生,看他们谁能先确定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一听,端起笸箩就往家跑,到家连饭也顾不得吃,就急忙剥了起来。二徒弟不慌不忙地端着筐箩走回家去。他对着花生思索了一番,然后捡了几颗肥的,又拣了几颗瘦的,拣了几颗三个仁的,又拣了几个一个仁、两个仁的,总共不过一把花生。他剥开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的皮,发现不论肥瘦、熟好熟不好,也不论一个仁、两个仁、三个仁的,都有粉衣包着。他很快报告师傅:“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从早晨一直剥到傍晚,全部剥完才向师父报告。

在这个故事里,大徒弟有的是完全归纳法,他剥了筐箩里的每一颗花生以后猜得出一般性结论;二徒弟用的是选择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法,他只剥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花生就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显然,二徒弟比大徒弟高明,因为他得结论时,不用费时费力的完全归纳法,只用解剖麻雀、典型调查的不完全归纳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一些国家的民意测验中,广泛采用“典型抽样法”,就是把全国总人口分为若干种类型,然后计算各种类型数量上的比例,以此来确定调查对象和统计方法。如果典型选得对,比例算得准,那就往往比搞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省时省力,而且同样具有代表性。可见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一种好方法。

我们经常说:人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真的是这样吗?某杂志社采用典型抽样调查,对600名不同类型的小读者跟踪调查。在490份材料中,存在烦恼的100%。

一是因学习带来的烦恼占41.4%;

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同学关系而烦恼占19%;

三是疾病、身体缺陷、不良卫生习惯而烦恼,占9.6%;

四是因家庭带来的烦恼,占8.2%;

五是因老师处理问题不当而烦恼,占7.8%;

六是因心理发育偏异而烦恼,占6.4%;

七是因当班干部而烦恼,占6%;

八是因不懂或触犯法律而烦恼,占1.6%。

通过典型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并不是人的童年无忧无虑,而是100%的存在各种不同因素的烦恼。

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科学归纳法又有求同法和求异法之分。

(四)演绎推理(又叫“演绎法”)

演绎推理也是常见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关于某种特殊结论的推理方法。它的推理方向与归纳推理相反,是从特殊到个别。

历史上有“唐王三考禄东赞”的故事: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是汉藏两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藏王的求婚使者禄东赞,平时以聪明机智而著称。他来长安之后,唐朝皇帝要当面考一考他。

先让他到五百匹马的马群中,辨认各个小马的母亲。禄东赞叫人搬来上好的马料,让母马舒适地吃饱。母马吃饱之后,就昂首嘶叫,招呼各自的小马来吃奶,于是禄东赞就把每一匹母马的亲生仔马分清了。皇帝又叫人拿来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根线,让禄东赞把线穿到弯弯曲曲的珠孔里去。禄东赞捉了一只蚂蚁,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又在明珠的另一面涂上蜜糖,蚂蚁一闻到蜜香,就带着线很快地从珠孔里穿了过去。皇帝又叫人搬来一根两头削成一样粗的巨木,让禄东赞辨认哪头是根,哪头是梢。禄东赞懂得树木根重梢轻的道理。他吩咐人把木头放到御河里去。御河里的水流得很慢,木头浮在水面上缓缓地漂流着,轻的在前,重的在后。禄东赞就准确地指出了哪头是根哪头是梢。

聪明的禄东赞就是运用演绎推理来解决唐朝皇帝出的三道难题的。他把平时已经掌握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场合中去,从而得出了一个个具体的结论,解决了这三道难题。这种从一般原理出发得出特殊的结论的推理,就叫演绎推理。

以第三题为例,禄东赞是这样推理的:

1.木头都是根重梢轻,在流水中根在后梢在前(大前提),

2.这块巨木是木头(小前提),

3.所以,它也根重梢轻,放在流水中也一定根在后梢在前(结论)。

这种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又叫做”三段论”。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有密切关系。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的一般性原理正是借助于归纳推理得来的。如果归纳错了,那么再用这个错误的一般性前提来演绎,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了。明代刘元卿编的民间笑话集《应谐录》中,有这样一个笑话。

某村有一个土财主,家里过得很富裕,可是几代人都不识字。有一年,这位土财主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儿子识字。教书先生让他的儿子拿着笔画一划,说:“这就是‘一’字。”又划两划,说:“这就是‘二’字。”又划三划,说:“这就是‘三’字。”土财主的儿子非常高兴,把笔一扔,回去告诉他父亲:“我会了!我会了!何必麻烦先生,还要给他支付薪水。把他辞退了吧!”土财主十分高兴,听了儿子的话,支给先生薪水,把先生辞掉了。过了一些时日,土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人来喝酒,让儿子早晨起来写一份请帖。儿子写了很久没写出,父亲去催促他。这位财主少爷恼怒地说:“天下的姓多得很,他为什么偏姓万呢?从早晨到现在,才完成了五百划呢?”

这位自作聪明的财主少爷在逻辑推理上犯了双重错误。他先犯了归纳推理的错误,然后又犯了演绎推理的错误。他从一字一划、二字二划、三字三划这些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了“凡是表示数目的字是多少就多少划”这样一个错误的全称判断,犯了“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接着他又把这个错误判断当大前提,加上“万字表示万数”这个错误的小前提,从而推出了“万字万划”这个荒唐可笑的错误结论,犯了演绎推理中前提不真实的逻辑错误。

(五)类比推理(又叫“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不同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这两类对象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形式。类比推理的推理方向是“由此及彼”。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巧匠,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要大量木料,他打发人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子,只能用斧子砍,工效很低,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看。他在爬山时,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给拉破了。鲁班非常惊讶,一根小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左看右看,发现些茅草两边有许多小细齿,十分锋利,用手指头去扯,就会划破手指。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他和铁匠试制锯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鲁班从丝茅草的锋利小齿会拉破手指头,推想出带齿的铁片可以锯树,他用的就是类比推理。

由于类比推理的根据是不充分的,因此他的结论不一定可靠,是带有或然性的。但是因为类比推理可以启发思想,开阔思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类比推理提出的假说经过验证后,就可以成为可靠的科学知识,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它还是被广泛地运用着。科学史上的一些创造发明和重要发现,如哈里斯沃斯的发明纺纱机,施温的发现动物细胞中的细胞核,牛顿的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的发明和改进蒸汽机,盎布鲁格发明“叩诊”,和类比推理都有密切关系。

盎布鲁格(1722—1809)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他的一位病人死了。他发现死者胸膛里充满了浓液。他想:为什么他活着我没发现呢?他想起当小酒店主的父亲时常用手拍击酒桶。听听里面有多少酒的情景。胸腔里有液体,不就像酒桶里有多少酒吗?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于是在医疗工作中开始叩击病人胸膛。这样,他不仅发现了病人胸腔里的液体,而且发现了肺结核实变和肺炎实变。经过七年的研究,于1761年发表了《新发明》一书,把他的方法称为“叩诊”。直到今天,叩诊还是医学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他的推理过程是:

酒桶的形体结构是筒形的,叩击酒桶可推知里面有多少液体;

人的胸膛的形体结构是筒形的;

所以,叩击胸膛可推知里面有多少液体。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要防止犯“机械类比”或“比拟不伦”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或“比拟不伦”,就是采取对象之间偶然的表面相似之点作为类比的根据,或是把实质上不同的东西生拉硬扯地拿来进行类比。西方有些神学家把世界和钟表进行类比,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说:钟表有构造有规律,世界也有构造有规律,既然钟表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可见世界也必然有个制造者,这个创造者就是上帝。这种类比是错误的,因为有创造、有规律和创造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钟表有创造者,不等于世界也有创造者。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推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三种推理的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归纳推理的结论有的可靠,有的不一定可靠;演绎推理的结论只要前提和形式正确,结论是可靠的;类比推理的结论不可靠。三种推理有各自的优点,归纳推理的说服力强,演绎推理的证明力强,类比推理的启发性大。我们要掌握这三种推理形式各自的特点,这样就能运用得恰当。如果能善于把这种推理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就能加强推理的逻辑性,加强说话和写文章的逻辑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